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鄂圖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係,加入到了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藉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並迅速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範圍。
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只是兩大軍事集團發動戰爭的一個藉口,其實大戰前各大帝國主義之間的深刻矛盾才是戰爭爆發的主因。那一戰前各大帝國主義之間主要有哪些矛盾呢?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矛盾即英德矛盾。
英國是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和工業霸權。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英國在維護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權的同時,極力擴充殖民地。英國還從其傳統的外交政策出發,力求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分膨脹。
英德矛盾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就開始上升,19世紀70年代後,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走上壟斷帝國主義的道路,而德國更是作為後起之秀在工業生產中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二,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經喪失,而資本的加緊輸出,加速英國走向工業衰落。而隨著德國經濟軍事勢力的強大,德國不僅在歐洲商品市場上同英國展開爭奪,而且在殖民地問題上同英國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國人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擴張都受到了英國遼闊的殖民地的阻擋;他們痛罵英國人是「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英、德兩國的利益在世界許多地區都發生衝突。為了爭奪殖民地和市場,兩國在非洲、東亞和近東的矛盾尤其尖銳,還有就是從1898年開始的兩國海軍軍備競賽也愈演越烈。
其次是德法之間的矛盾。1870年普法戰爭以法國的戰敗而結束,德國從法國處得到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鐵礦和50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這對於法國人而言是不可磨滅的恥辱和仇恨。
德法矛盾在普法戰爭後十分尖銳,法國力圖復仇,收回被德國奪取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吞併德國的薩爾礦區,奪回失去的原來在西歐和中歐的霸主地位。德國要繼續遏制和削弱法國,不讓它東山再起,為此,除了實行孤立法國的外交政策外,還積極擴軍備戰。法德矛盾一時成為歐洲大陸的主要矛盾。
再者是德俄矛盾。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威廉二世力主推行世界政策,將對外擴張的手伸向了遠東、近東和巴爾幹半島地區。德國積極支持並慫恿奧匈在巴爾幹擴張,與俄國在這一地區爭奪霸權。巴爾幹是俄國通往黑海海峽的一條重要通道,德國的介入嚴重威脅了俄國的利益。另外兩次摩洛哥危機,德國在土耳其和波斯的推進,德意志銀行提出要把巴格達鐵路延伸到德黑蘭的計劃,德國支持波斯反對英俄的行徑,無一不促使俄國認為德國是最危險的潛在敵人,最終迫使俄國暫緩與英國的矛盾,並於1907年簽訂《英俄協議》,結成英俄同盟。
最後還有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問題而凸顯的俄奧矛盾。巴爾幹半島位於歐、亞、非三洲交匯之外,戰略地位顯赫。該半島長期處於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之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巴爾幹半島的狀況:一方面是羅馬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鄂圖曼帝國統治,取得了獨立;另一方面是歐洲列強都乘虛而入,在此擴大自己的勢力。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爭奪尤為激烈。
巴爾幹半島的民族關係複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多年來,俄國打著大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該地區擴張;奧匈帝國是巴爾幹半島的近鄰,它在德國的支持下也積極向巴爾幹半島擴張,1908年吞併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組成一個大的斯拉夫人的國家。由此巴爾幹半島成為列強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
那一戰各大列強的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德國的目的是實現世界霸權,它企圖建立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意志帝國」。德國還要摧毀英國的海上霸權,奪取英法的殖民地。
奧匈帝國的目的是奴役巴爾幹,使塞爾維亞淪為附屬國,鞏固民族矛盾異常尖銳、搖搖欲墜的帝國。
英國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敗最大的競爭對手德國,瓜分德國的殖民地,在西亞肢解鄂圖曼帝國,奪取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等地。
法國的目的是收復在普法戰爭中被割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進而奪取德國的薩爾工業區,樹立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
俄國的目的是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幹的勢力,確立自己在這一地區的統治,建立一個從易比河到中國,從亞得里亞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國」。
日本的參戰,是為了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和攫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進一步侵略中國。
義大利則要瓜分北非沿岸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家和地區,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4日持續到1918年11月11日,最終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投降宣告結束。前後持續了4年零3個多月,參戰的有30個國家,約15億人,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67%。戰爭中雙方動員了約7351萬人走上前線,其中協約國方面達4835萬,同盟國方面為2516萬。直接死於戰爭的軍人達900萬,另有2000多萬受傷,350萬成為終身殘廢,餓死、疫死者大約1000萬。直接經濟損失約1805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約1516億美元。
今天我們就來做個假設,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取得了一戰的勝利,那戰後的英法俄命運如何?
若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取得一戰的勝利,那戰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將成為世界的霸主,這是毫無懸念的。
而戰敗的英法俄三列強的命運,我的設想如下:
英國
1.戰敗的英國將喪失它在海外的所有殖民地,這些殖民地將被同盟國集團里的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等戰勝國瓜分,當然作為同盟國帶頭大哥的德國將是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最大擁有者。
2.由於英國皇家海軍是當時全球第一海軍力量,戰敗後的英國,同盟國為了削弱其軍事力量,那海軍是首當其衝,英國皇家海軍將被強制裁撤,並規定其規模只能維持打擊海盜的程度。
3.為了防止英國東山再起,同盟國扶植英國國內早有獨立傾向的愛爾蘭、蘇格蘭獨立(1916年愛爾蘭最大城市都柏林就爆發了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的復活節起義。蘇格蘭歷史上是一個獨立王國,被英格蘭占領並統治時間長達數百年,為反對英格蘭的占領,曾發動過2次獨立戰爭,1707年被英格蘭王國合併為大不列顛王國,反與英格蘭仍然貌合神離),進一步削弱英國。
法國
1.戰敗的法國,其海外的殖民地也將同英國一樣,被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瓜分。
2.戰敗的法國將再次重現普法戰爭的恥辱,對德國割地賠款,這次割地恐怕就不是當年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地區能搞定的了,最起碼半個法國得割讓出去,或是半個法國被德國占領。(參考下真實歷史中,二戰時德國控制下的傀儡維希法國)
3.由於法國陸軍是當時歐洲唯一能與德國陸軍相抗衡的強大力量,德國對此非常忌憚。戰敗的法國,德國一定會想方設法削弱其陸軍,最多讓其陸軍保留10萬人或是更少。(真實歷史中,當年《凡爾賽和約》,協約國只准德國保留陸軍10萬人)
俄國
1.戰敗的俄國,將被同盟國肢解,其領土的歐洲部分將被德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與保加利亞瓜分,亞洲部分中亞地區將被德國與鄂圖曼帝國占領,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將被從太平洋和山東北上的德軍占領。(中國山東當時是德國勢力範圍,德國在太平洋上當時也占領了一些島嶼)
2.戰敗的俄國,除了其領土被同盟國占領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同盟國支持俄國境內各少數民族獨立,以達到瓦解削弱俄國的目的,讓其永無翻身出頭之日。
3.戰敗的俄國,將徹底退出其在巴爾幹與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而德意志、奧匈兩國將取而代之。
限於篇幅,我只能推測這幾個協約國主要國家,若被同盟國打敗,最終可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