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厭學,未必是壞事
有相當一部分父母都有同樣的疑惑:青春期孩子厭學怎麼辦?
比如:
老師好,我是個初一男生的家長,孩子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個月厭學情緒特彆強烈,問原因也不說,問多了就說我不可能理解他。我就納悶了,我一個大人有啥不理解小孩的?
明明小學的時候,又乖又聽話,成績好也不惹事,怎麼上了初中就跟換了個人一樣!我都沒批評他成績下降,他倒跟我說不想學習了!他不學習以後哪還有出路?要怎麼跟孩子說,他才能好好學習?
老師好,我是個初一男生的家長,孩子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個月厭學情緒特彆強烈,問原因也不說,問多了就說我不可能理解他。我就納悶了,我一個大人有啥不理解小孩的?
明明小學的時候,又乖又聽話,成績好也不惹事,怎麼上了初中就跟換了個人一樣!我都沒批評他成績下降,他倒跟我說不想學習了!他不學習以後哪還有出路?要怎麼跟孩子說,他才能好好學習?
確實,現在的孩子教育資源這麼好,物質這麼豐富,幾乎沒有任何生存壓力,為什麼會有厭學情緒呢?難道真是青春叛逆期嗎?
表面看,這是孩子自身的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孩子厭學,是單純討厭學習嗎?
可能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答案。
是裝病?還是真病?
一個女孩,11歲,是老師父母口中乖巧聽話、勤奮刻苦的好孩子。
這個學期也不知道怎麼了,頻繁地生病,父母很著急,就帶女孩去醫院檢查。
來來回回檢查了很多次,都沒有查出得了什麼病,每次醫生都說孩子身體一切正常。
可是女孩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
剛開始,只是「肚子特別疼」「嗓子堵得慌」,每周還能堅持上三四天學,之後發展到,幾乎一天也上不了,天天說腦袋疼得厲害,氣也喘不過來。
細心的媽媽發現,女兒在家的時候,哪裡都不難受,一說要去上學,馬上就開始頭暈耳鳴,全身難受。
這不就是裝病逃避學習嗎?
一想到女兒竟然學會撒謊騙人還厭學,父母氣就不打一處來,直接把女兒叫到跟前,劈頭蓋臉一頓批評:
「你為什麼裝病?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了?你是不是因為成績下降,就不想努力了?你太脆弱了,一點兒小打擊都扛不住!」
女孩委屈地崩潰大哭:「我就是難受,想到要去學校就喘不過氣,胸口疼得厲害!我沒有裝病!」
女孩是在裝病嗎?
其實不是。
從女孩一年級開始,父母就要求女兒端正學習態度,原話是:「學不學得會是能力問題,粗心糊弄是態度問題。」
所以,但凡女孩寫出來的字,必須乾淨工整且正確。
在父母的嚴格監督下,女孩養成了認真的態度,作業和試卷幾乎沒有一點錯誤,成績名列前茅,字跡異常工整,經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
但在女孩升入高年級後,學習慢慢開始吃力。只習慣把每一個字寫工整的女孩,不擅長深度思考,解不出複雜多變的題目,面對日益增加的作業,也只能用比別人多兩三倍的時間慢慢寫,往往做到後半夜。
做不了難題,再加上精力不足,女孩的成績大幅度下滑,她再也不是老師和父母眼中最好的學生了。
想想,一個寧願熬夜,也要把每個字寫得工工整整的孩子,怎麼可能接受「態度越認真,成績越差」的事實呢?
女孩開始有了厭學情緒,害怕去學校,但她沒法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她知道只要說了,得到的只能是無時無刻的說教,父母是絕不可能允許她不去學校的,只有她身體不舒服,才能暫時逃離那個環境。
於是,每到上學的時間,她的身體就「生病」了。
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軀體化」,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的某種情緒或意願,父母不允許孩子用語言表達出來,孩子就只能用身體來表達。
女孩用「生病」的方式告訴父母「我學習壓力太大了」。同時,這也是女孩自我保護的方式,因為如果她繼續硬撐下去,很可能承受不住,徹底崩潰了。
從這個角度看,父母眼中的「裝病厭學」真的不是一件壞事。
它告訴我們,孩子在成長中遇到了困難;也提醒我們,也許過去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了太多擾亂和壓力,是時候聽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允許孩子表達自己了。
當孩子沉迷某樣事物時
他到底在「沉迷」什麼?
但,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用「軀體化」的方式「厭學」,有的孩子,會選擇沉溺於電子設備。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10歲的男孩天天在家看電視和手機,媽媽勸兒子學習,他也不聽。爸爸情急之下直接把電視給砸了。
事後,爸爸表示自己行為雖然有點過激,但總比孩子「廢掉」要好,如果砸掉一個電視機,能讓兒子改掉壞習慣,那就是值得的。
這位爸爸可謂用心良苦。
但不得不說,孩子可能會因為爸爸的這個行為短暫回歸學習,但時間久了,很可能再次沉迷電子設備,電視沒了,那就沉迷手機、電腦、平板。如果家裡把這些也砸了,那他可能就會去網吧看。
是不是覺得這孩子不可救藥了?
事實上,這個男孩沉迷電子設備,恰恰是在自救。
一個人格健康的孩子,必定要在成長中獲得三種需求:鏡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孿生需求。
鏡映需求,就如同通過照鏡子看到自己一樣,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感到被承認、被接受、被理解、被關愛,他才會有被重視感和自我價值感。
理想化需求,是孩子要有一個情緒的「安全島」,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予安慰和平復,給孩子力量和安全感。
孿生需求,指的是歸屬感和參與感的需要,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呆在一個認同自己的群體里。
如果學習成為孩子滿足這三種需求,最重要或者唯一的途徑,你能想像成績不好的孩子,會經歷什麼嗎?
他在父母那,得不到認可;學習受挫時,得不到安慰;跟同伴相處,得不到喜歡。
換言之,他在學習這件事上,感受不到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只有被要求、被批評、被挑剔,他的自尊和自信被剝奪了。
這時候,如果孩子想要好好「活」下去,就要重新找一個能滿足他這三種需求的客體關係,進行自我補償。
於是,父母看到孩子,沉迷電視了,沉迷手機了,沉迷遊戲了,沉迷小說了……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是這些事物害得孩子厭學的嗎?
不,是這些事物拯救了孩子。
因為,如果連這些都不被允許去做,孩子就真的一點兒辦法沒有,只能走向枯萎毀滅了。
孩子厭學
往往呈現的是家庭的狀態
曾經,在一位心理諮詢師的公眾號里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初中女生因厭學、抑鬱去做諮詢,做了幾次後,突然對著諮詢師嚎啕大哭,她說:「對不起老師,這幾天我特別難受害怕,看到您就忍不住哭了。」
諮詢師問她害怕什麼,女生說「我覺得我快要好了,不那麼抑鬱,能看進書了,又想回學校上課了。」
諮詢師很好奇,對女生說:「快好了應該感覺高興啊!」
女生又哭了出來:「我一點兒也不高興,覺得很糟糕。」
接著,在諮詢師的引導下,女生說出了原因:「如果我好了,我爸媽又要逼我學習;如果我好了,他們又要開始指責我;如果我好了,他們又要吵架鬧離婚。之前我生病,他們就不吵架,也不提離婚。」
最後女生有些彷徨地問:「我想好起來,又怕好起來,該怎麼辦?」
有個初中女生因厭學、抑鬱去做諮詢,做了幾次後,突然對著諮詢師嚎啕大哭,她說:「對不起老師,這幾天我特別難受害怕,看到您就忍不住哭了。」
諮詢師問她害怕什麼,女生說「我覺得我快要好了,不那麼抑鬱,能看進書了,又想回學校上課了。」
諮詢師很好奇,對女生說:「快好了應該感覺高興啊!」
女生又哭了出來:「我一點兒也不高興,覺得很糟糕。」
接著,在諮詢師的引導下,女生說出了原因:「如果我好了,我爸媽又要逼我學習;如果我好了,他們又要開始指責我;如果我好了,他們又要吵架鬧離婚。之前我生病,他們就不吵架,也不提離婚。」
最後女生有些彷徨地問:「我想好起來,又怕好起來,該怎麼辦?」
顯然,諮詢師很難給出答案。
因為這個女生察覺到父母之間的關係有裂痕,她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家,不願意看到家庭分崩離析。
孩子不願意學習、情緒抑鬱、不去學校,就是因為她覺得如果家裡沒有她,這個家庭就破裂了。
也就是說,她把自己填進了父母關係的裂痕里,成了整個家庭的粘合劑。
在這種狀況下,孩子怎麼可能積蓄出強大的力量,正常成長呢?
此時的問題,已經不是「孩子能不能好好學習」,而是「父母能不能重新調整好關係,不要進一步給孩子壓力」了。
無意譴責這對父母,可這件事確實值得我們所有父母深思。
有時候孩子厭學,並不是在學習上遇到了挫折,而是孩子潛意識裡覺得,家裡有些不好的情緒和關係,需要他來拯救和彌合。
同時,孩子也是在用「厭學」提醒父母:這個家出了問題,想讓我好起來,你們就自己處理自己的事,不要讓我替你們負擔。
如果我們能看到孩子的困境並加以修整,孩子的厭學,就不再是個問題。
厭學是孩子給我們發的信號
當然,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想把青春期孩子厭學的問題,單純歸咎於家庭,這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厭學不是孩子的個人問題,而是孩子釋放的信號,提醒我們,孩子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需要幫助。
那我們如何幫助呢?
允許孩子進行自我調整
教育家杜威說過:「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狀態。」
無論是學習還是做其他事,任何人都是從粗糙和失誤開始的,只有經歷過這些,才能不斷總結出經驗,進行自我調整,越做越好。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如果父母把粗糙和失誤看成大問題,一次次批評,一次次不滿,一次次糾正,就會禁錮孩子的思維和能力。時間長了,孩子就完全喪失自我修正的力量了。
一個被父母驅動、毫無主見的孩子,極有可能出現厭學情緒。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回歸父母的角色,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自然而然地發展。我們淡定了,孩子才能不焦慮,才能專注於探究世界和自我完善。
給予孩子需要的喜愛、信任、關注、理解
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感。
想要順利完成這個任務,只靠他自己是不行的,他需要感受到外界給予他的喜愛、信任、關注、理解,也就是要獲得足夠的心理滋養。
如果孩子在家庭和學校都得不到滋養,他就會靠沉迷某件事物,迴避內心的痛苦和挫敗,尋求一種對自己的掌控感。
看似孩子在手機、遊戲、小說中建立了自我認同感,但這相當於飲鴆止渴,最後,他仍然可能會陷入到絕望的無價值感之中。
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孩子成長所需的心理養分給足、給夠,讓他相信,他所需要的那些愛和支持,從父母這裡都可以得到。
做孩子的容器,而不是讓孩子承擔父母的傷痛
想起黃仕明老師的一段話: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容器』的作用,通過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慮,孩子焦慮的這部分內容被接住和轉化,孩子得以成長。
可是,在現實中,情況往往是反的。
我們非常無意識地讓孩子去承擔我們的傷痛,去背負我們的焦慮。於是『父母焦慮—想要控制—孩子糟糕—父母更焦慮』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更像是一個『容器』的作用,通過看到和涵容孩子的焦慮,孩子焦慮的這部分內容被接住和轉化,孩子得以成長。
可是,在現實中,情況往往是反的。
我們非常無意識地讓孩子去承擔我們的傷痛,去背負我們的焦慮。於是『父母焦慮—想要控制—孩子糟糕—父母更焦慮』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當孩子自動連接了父母和家庭的創傷,他就會通過犧牲自己,去「療愈」創傷。
而當我們意識到這些,然後去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才能把孩子解放出來,給予他正向積極的引導,讓他有足夠的內在力量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最後,想對所有父母說一句話:
孩子和孩子是一樣的,又是不一樣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試圖打造一個在學習和生活上無所不能的孩子,而是看見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幫助他們健全地發展自己。
這比什麼都重要,共勉。
厭學
不是一個突發事件
而是一個隱秘已久的過程
邀您加入7天好媽媽成長營
學習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別急,讓我們慢慢來
作者介紹
晴川,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編輯,育兒學習者、觀察者、分享者。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