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所蘊含的和合文化

2023-07-11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淺談武當山道教建築群所蘊含的和合文化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即是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即「天人和合」。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本身就包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智慧,這種智慧貫穿在道教思想的各個方面,這種天人合一的具體體現是用建築的物質形態和布局來體現天上人間的一種禮制秩序,追求天、地、人之間的和諧。

道教認為「善待萬物,積大功德」是修煉成仙的必要條件之一,主張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應該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並為此制定了許多關愛自然的清規戒律。只有以「愛物」作為人類思維和行為的指導原則,才能克服和化解人類思維的偏頗和行為的失范所帶來的人與環境的緊張,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的理想。

季羨林先生認為,在「天人合一」中,「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們人類」,「天人合一」是講人與大自然合一。他對所謂主張「『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一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表示讚賞。在天人合一中,天、地、人等宇宙萬物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類應與整個自然界和睦相處、共生共榮。這種「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維方式,為武當山道教宮觀建築群的選址規劃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武當山和合文化的主要精神是「務實而兼融,和合而創新」,把自然看成一個和諧整體,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形成一種生態文明觀。通過「究天人之際」去探求「天道」,即自然規律性,以達成人與自然的和諧、人道與天道的統一。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

《道德經》認為「道生萬物」,天地人三者同源同姓,都含有道性,他們共同存在於天地之間,維持著一種和諧的平衡狀態。因此,道教宮觀中的道士一直踐行著道法自然、慈愛萬物的和諧理念。南宋初年,武當派高道房長須隱居五龍觀時,每天堅持種杉樹,據《武當福地總真集》卷下記載:「神仙房長須......不知名也,南宋渡後,隱居武當,日以栽杉為事,今五龍宮後之杉,皆公手植之。培植灌溉,靡有暇刻。」

從武當山的山名來看,早在六朝之前,武當山就有了「太和山」的別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說:「武當山,一曰太和山」。明成祖大修武當山宮觀時曾下聖旨說:「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為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名大岳太和宮。」此後,明代皇帝頒布的數百道聖旨及所有官方文件均稱武當山為太和山。而「太和」一詞出自於《周易·乾卦·彖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意思是說,大自然的運行變化,事物各自靜定精神,保持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發展。古代把陰陽會和、天地沖氣的元氣稱作「太和」。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在宇宙未分化出具體事物之前,世間本來是和諧的,沒有什麼不和諧,在宇宙分化出天地萬物(包括人)之後,如果不使和諧喪失,這才叫作「太和」。

實際上,「太和」隱含著一種觀念,即通過人為的主觀努力,從而實現普遍和諧——天地自然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和諧的願望。如果天人間「太和」不至,則「太平」不出,被稱為「太和山」的武當山,其命名的立意,實際上也包含了和合的觀念,即希望實現「萬國咸寧」、「天下太平」的「和之至」的局面。

元明之際,道士張三丰就說:「大道者,統生天、生地、生物而名……無極為無名,無名者,天地之始;太極為有名,有名者,萬物之母。因無名而有名,則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可以說,道教的天人合一觀建立在天地人統一於「道」的基礎之上。由於天人感應過程中「天」對「天地反覆」「萬變千化」具有決定性作用,人的意志必須服從於天的意志,人之行為只有在天之作用和影響下才能「起陸而帝」「覆貴為賤」「反賤為貴」,從而實現人之社會生活的「聖人定基業」之目標。「人必須順應天的意志去治理,與天相感應,才有政治運作的和諧吉利,才有天下大治。這樣,道教哲學的宇宙論就和其政治思想結合了,形成天人一體的神學政治理論。」

由於永樂皇帝崇奉武當山真武神不僅僅是出於一般遵道敬神的宗教需要,而且還出於使靖難奪嫡合法化和鞏固繼統的政治需要,所以他在興工營建武當真武宮觀的過程中,不僅要彰顯玄天上帝的佑助神功,張揚「皇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而且要親自詢問「玄帝升真事跡」,囑託道士「踐履至真,永光道德」,甚至決定:「武當天下名山,是北極真武玄天上帝修真得道顯化去處……即欲興工創造。」在朱棣的思想中,天下人應該遵循「袛順天道」,「循禮安分,毋得違越」,天下最終要實現百姓「共享太平之福」。

人們的審美習慣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時代文化思潮的一部分,總是或多或少地反應出時代的精神特徵。對於滲融著道家情思的武當山建築群而言,和合文化意識體現在人與自然在情景、氣韻上親密無間的融合。物我同一,主客相契,這是客觀規律與主觀自我的往復交流。道家「無為」哲學的這一豐富、深邃思想,構成了武當山建築文化的一種深刻的文化內涵。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認為,宇宙之道在於天地交泰——自然和諧。

明成祖朱棣在建造武當山金頂圍牆時,就曾專門下詔強調不要大規模開掘山體,要順應自然之勢來修建該牆:「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大頂,砌早四圍牆垣,其山本身份毫不要修動。其牆務在隨山勢,高則不論丈許,但人過不去即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故敕。永樂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從歷史文獻資料中分析,明永樂年間,修建武當山的人數多達20餘萬人,若要改造天柱峰的山勢地形並不是難事,但明成祖朱棣下令不得人為破壞山體,這充分體現了最高統治者順應自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思想。武當山紫禁城因此也就成了體現「天人合一」精神的傑作。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中的「和合」意識所表達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宮觀建築與「陰陽」的自然「和合」,並且以此形成以朝天敬神為中心,以人、地、天序列構思為主題的規劃格局。道教認為,神仙居於天上,所以古人建高台以通神明。凡人要想上山敬神,必須經歷一段由凡入聖,步步攀登的歷程。

從古均州到天柱峰全長120華里。規劃均州至玄岳門60華里為「人間」;玄岳門至南岩40華里為「仙山」;南岩至天柱峰20華里為「天國」。形成:人間:仙山:天國=60里:40里:20里=3:2:1。一條精心鋪設的神道貫穿其中,象徵通達天庭的「天梯」,從玄岳門蜿蜒上升至天柱峰極頂(俗稱「金頂」),神道隨著山勢的起伏縈迴曲折,沿途宮觀建築丹牆翠瓦,林木掩映、雲霧飄蕩,時隱時現,神道把各個獨立的、分散的景色,有計劃地聯繫起來,引導遊人一幕一幕地遊覽欣賞,緊扣人們心弦,成為激發人們攀登動力的源泉。

神道兩旁建有同一石質雕刻的蓮花柱石欄,雕刻細膩柔和流暢,規制大小一致,讓人很自然領受到和諧的氣息。達到了頂峰,供奉玄武的金殿,象徵著地位的至高無上,因此占據著山中最為尊貴的位置,這是武當道教天界的象徵。所以,金殿只有在配殿與山林的烘托下,才顯得既典雅莊重又富有深幽意境。位於金頂之上的太和宮金殿仿照道教天界的玉景勝境。這種以道之意境為指導的規劃,巧妙解決了建築中比例、適度與秩序,其中蘊含的神話意味著人類社會秩序和宇宙秩序相融合、人天均衡有序發展,是一種對完滿和諧理想境界的追求。

從上文可知,武當山這些別出心裁的道教建築群,是建築師們胸中有丘壑,以「和合」思想熔鑄其中,這既體現了科學人文合一的理念,又充分說明了「和合」是一種實現天地之和、天人之和的文化心理境界。因此,我們可以說「和合」二字表達了武當山古建築群涵含的深層意義。這種和合的思維方式,是保護自然環境,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種助力。挖掘並弘揚武當山和合文化的人文精神,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武當山各項建設事業更好地發展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