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古代中醫十大名家

2023-07-07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盤點中國古代中醫十大名家

中華醫術源遠流長,我們來看看中國有名的十位中醫名家。

1、黃帝-中醫基礎理論

上古時期的「三皇」之一,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祖先。所處時代為原始社會末期,為部落或部落聯盟的領袖。傳說他的發明創造很多,我國古文獻也多有黃帝創造發明醫藥之記載。黃帝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黃帝內經》建立了中醫學裡的「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等,奠定了中醫的基礎理論。

黃帝在位,實號軒轅。

車以行陸,舟以濟川。

弧矢之利,弭難消患。

垂衣而治,萬國義安。

2、神農-中藥基礎

神農氏族,姜姓,又稱炎帝。神農主要是對中醫藥的貢獻巨大,被尊為「萬事醫藥之祖」。神農嘗百草這個典故很多人都聽過,遠古社會,蠻荒之境,部落族人無以為食,常誤食有毒之物,滋生疾病苦不堪言,紛紛祈求天神保佑,一日,七星閃爍,山谷間忽現一白燕,救得一人,神農頓悟,解毒之草藏於林間....然神農深感族人病痛之急切,遂躬身前往山野,嘗草救人!

中醫發展是伴隨中藥的,故《墨子.貴義》說:「譬若藥然草之本」,後世以此稱中藥學著作為「本草」。漢代把藥學名著冠名《神農本草經》,既是「言大道」(《尚書.孔安國序》),又是對先人發現藥物的尊崇。

神農百草救萬民,

女媧補天濟黎民。

若無上古大神在,

怎得盛世日月新。

3、扁鵲-脈學之宗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310)。戰國時期醫學家,「望聞問切」四診法的最大運用者。望聞問切診疾患,救死扶傷治疑難,因此扁鵲也被尊為醫祖。扁鵲精於五官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擅用針灸、按摩、湯液等療法。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推崇脈象學,因此被稱為「脈學之宗」。

疾始於榮衛,哀哉不豫謀。

貪生諱聞死,天下幾桓侯。

4、華佗-麻醉學、外科

華佗(約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名旉,字元化,漢末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華佗創立麻沸散,第一個採用麻醉開刀手術的人,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他不僅精通外科,對內、婦、兒科都有很高造詣。開刀妙用麻沸散,百姓皆稱醫中仙,因此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

華佗還十分提倡導引養生。他創編了「五禽戲」,仿鹿、熊、虎、猿、鳥的動作,時常操練,可強身除病。華佗在民間名稱很大,於是有「華佗再世」、元化重生「這樣的讚譽。江蘇徐州有華佗紀念墓;沛縣有華祖廟,廟裡的一副對聯,抒發了作者的感情,總結了華佗的一生:「醫者刳腹,實別開岐聖門庭,誰知獄吏庸才,致使遺書歸一炬;士貴潔身,豈屑侍奸雄左右,獨憾史臣曲筆,反將厭事謗千秋。」

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

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陀。

5、張仲景-醫聖

張仲景名機,史稱醫聖。南陽郡涅陽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死於建安最後幾年(約公元215~219年)。東漢末年戰亂橫行同時傷寒瘟疫也嚴重,病死者到處都有不計其數。後來張仲景辭官業醫,博採眾方,經收集和實踐,著作《傷寒雜病論》。其記載了大量有效藥方,並且確立六經辯治的治療原則,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後來該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也被譽為「經方大師」。後人在偶然的機會發現《傷寒雜病論》殘簡,將關於雜病的部分整理成冊,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於世。故有「醫聖者,即醫中之堯舜也,榮膺此譽者,唯仲景先師。」與張仲景同時代的華佗,讀了《傷寒論》後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時陶弘景說:「惟仲景一方,最為眾方之祖」。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江南諸師秘仲景方不傳」。可見張仲景醫方的寶貴。

傷寒兵亂起八荒,太守衷懷濟世腸。

百病皆存醫證術,六經各有救人方。

心身痼痛察療細,臟腑頑疾辨治詳。

仲聖功勳垂後世,典籍千載沃岐黃。

妙手仁心緊握刀,情牽生命搶分毫。

無私無畏除創患,救死扶傷品自高。

6、葛洪-預防醫學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人稱「葛仙翁」,東晉思想家,醫家、丹師。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約生於晉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於東晉興寧元年(公元363年),享年81歲。葛洪從小愛好讀書,刻苦求學。因家貧無錢買書籍筆墨,只好向人家借書閱讀,用木炭在地上練習寫字。晚年,他隱居在廣東羅浮山中,既煉丹、採藥,又從事著述,直至去世。

他的著作約有五百三十卷,不過至今大都散佚,流傳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後備急方》。葛洪的醫學著作裡面有世界最早對天花的記載,對後世預防醫學有重大的啟示作用。

輕浮短棹入溪光,石瀨盤紆具與長。

夜杵亂春新黍熟,葛巾初灑晚秔香。

霞封古洞仙翁黿,月近高樓處士床。

未許入山能久住,願隨沙鳥能相將。

7、孫思邈-藥王

孫思邈生於公元541年,卒於公元682年。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孫思邈出生於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他從小就聰明過人,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7歲便可熟讀「老莊」,尤其對道家經典爛熟於胸,就是四方高道親臨,年幼的孫思邈也能對弈論道,侃侃而談。據《舊唐書》記載,西魏重臣「獨孤信」有幸結識幼年的孫思邈;獨孤信對小小年紀的孫思邈讚嘆不已,奉為「聖童」。在他數十年的醫療實踐中,經治了600餘名麻風病人,治癒率達10%,這在1300年前來講,已經是一個奇蹟。各種多方求治輾轉數醫而不效的疑難雜證,一經孫氏診治多可手到病除。就這樣,他的名氣不僅聲噪山林,而且已經譽滿京師。他的著作有《千金要方》,來源於其早年常走在民間,總結和記錄民間經驗。唐朝初期在朝廷重用下完成了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後來不願困身朝廷,借采不老藥為由逃出宮廷,還得自由身。

百姓絡繹挈壺漿,異口同聲贊岐黃。

高懸金匾聚盛會,簫鼓揭天拜藥王。

8、錢乙-兒科之祖

錢乙,字仲陽,約生於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約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北宋醫學家,始以兒科著名,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後人把他的著作視之為兒科的經典著作,被後人尊稱為「兒科之聖」。兒科著作有《嬰孺論》、《小兒藥證直訣》等,以臟腑病理學說立論,根據虛實寒熱立法開方,比較系統地作出了辯論施治的範例。其所著《小兒藥證直訣》,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兒科專著。它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對小兒的辨證施治法,使兒科自此發展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四庫全書目錄提要》稱錢乙的書為「小兒經方,千古罕見,自乙始別為專門,而其書亦為幼科之鼻祖,後人得其緒論,往往有回生之功」。日本醫家丹波元胤在其所著《中國醫籍考》中說,「其意徑且直,其說勁且銳,其方截而良,其用功而速,深達其要,廣操其言。萬世不可掩其妙,四方皆可遵其說」,對該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9、宋慈-法醫之祖

宋慈,字惠文,南宋時期人,開創「法醫鑑定學」。是法醫鼻祖。生於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卒於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宋慈居官清廉,體恤百姓,「性無他嗜,惟喜收異書、名帖,而疏食縕袍,蕭然終身」。宋慈不僅從實踐中汲取經驗,而且從眾多法醫學著作中汲取經驗。我國法醫學有悠久的歷史。遠在《禮記·月令》中,就記載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這些刑法官驗傷的方法。這是法醫學的萌芽。

1247年總結宋代前法醫方面的經驗,虛心採訪了當時富有法醫經驗的人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寫成《洗冤集錄》,簡稱《洗冤錄》,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文著。南宋理宗皇帝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他是「分憂中外之臣」,有擔負起籌畫國家軍政大事重託的本領,特贈「朝議大夫」,還親書墓碑:「慈字惠父宋公之墓」。

武略文韜是此公,行俠仗義濟貧窮,黃泉紫陌幾人同?

惡溺臨之能果斷,荒郊近以不朦朧,洗冤除霸氣如虹。

10、李時珍-藥聖

?李時珍(1515-1590),字東璧,號瀕湖,湖北蘄縣蘄州鎮人,明代傑出的醫學家、藥學家、植物學家和博物學家。被後人稱為「藥聖」。李時珍閱讀了大量古醫籍,又經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品數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析為二三,或二物混為一品」(《明外史本傳》)。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遺禍無窮。因此,李時珍決心修訂《本草綱目》,他誓「不與草木同朽」,要借《本草綱目》一書造福後世,使之「壽國以壽萬民」。

李時珍長期深入民間收集處方,山上採藥收集藥物標本,考古證今,研究藥理。歷時27年彙集成190多萬字的《本草綱目》,對醫藥界影響巨大,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達爾文稱讚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一生鴻績幾間陳,才術式微誰復珍。

太息滿園奇氣在,此君猶作老龍鱗。

山暗雲窗暖,天明霜夜清。

滄桑循正道,長籍白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