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Citywalk都懶得去的打工人,又找到了新招數逼自己出門

2023-11-13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連Citywalk都懶得去的打工人,又找到了新招數逼自己出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驚蟄青年

(id:wakinglism)

原標題 | 精神疲倦的打工人,買相機催自己出門

作者 | OWL

編輯 | 草莓脆

校對 | 黃思韻

排版 | 余俐伶

從暑假開始爆火的Citywalk發展到今天,早已分出許多流派:運動派已經在認真發展「城市徒步」,文青派專注學習歷史文化,潮流派主打吃喝打卡……而手持相機的攝影黨,可能是最特殊的Citywalker。

相比帶著目標行走街頭的其他流派,攝影黨追求的是「隨性」二字。不經意間轉動光圈的幾個動作,就充分地拿捏了儀式感和鬆弛感之間的微妙平衡。

天橋、電線是他們最常見的攝影內容,充滿情緒的人群、背影、流浪貓,都能在相機里占據一席之地。

(圖/《我們都為比爾著盛裝》)

事實上,攝影愛好者對「攝影式Citywalk」更熟悉的稱呼是「攝影掃街」。這種攝影圈子裡的日常活動,目的是讓愛好者們在提高技術的同時,記錄社會景象和有趣瞬間。

只不過,以往扛著長槍短炮的是閒逛的大爺大媽,但現在拿著相機出現在街頭巷尾,咔嚓一聲後迅速低頭滿意離去的,很可能是剛剛入手了新相機的年輕人。

拿著相機巡遊城市,仿佛已經成為了又一批Citywalker們暗自發力的新賽道:無論成片好壞,只要認真按下了快門,這趟門就沒有白出。

01

拍照,i人出門新理由

如果你問攝影愛好者他們為什麼開始攝影,大機率會得到這些答案:表達審美,記錄生活、發現身邊有趣的角落,等等。

而對I人來說,一台相機在手的目的或許不是想驚艷全場,而是逼自己出門。

熱愛攝影,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小接觸攝影的阿敏在14歲那年出國旅行時弄丟了家裡的卡片相機,自那以後,她再也沒有碰過相機,也再不敢說自己「喜歡攝影」。

然而今年9月,當裸辭在家的阿敏看到「朋友圈攝影大賽」中各種各樣的照片時,原本心如止水的她久違地動了自己買一台相機的念頭。

「如果大家都能通過攝影展現滿滿的生命力,那我是否可以通過攝影,度過人生的低谷期呢?」

阿敏最近在看一部和街拍相關的攝影類紀錄片。(圖/《尋找薇薇安·邁爾》)

重新開始接觸攝影,阿敏對於相機的要求只有兩點:一是要最便宜的入門級相機;二是夠輕便,有肩帶,不容易被偷。

「我不太在意品牌、參數、配色,甚至是否最低價。」畢竟阿敏買相機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給自己一個出門的理由。

攝影大佬給阿敏推薦了佳能EOS R50相機:價格不貴,而且無論是拍人像還是拍風景都足夠新手入門。不過,這台相機還是在阿敏的購物車中進進出出好幾次,而這樣的糾結似乎在攝影新手身上頻繁出現。

有人說新手用這款相機和手機沒差別,也有人從此開啟了攝影新愛好。至於自己是哪種,只有相機到手之後才有答案。

阿敏用乾燥劑和密封箱給相機做了低配版「防潮櫃」。(圖/受訪者供圖)

最後阿敏說服了自己:既然想要生活有些改變,那就不應該考慮相機放在家裡積灰的可能性,而正是因為花了近幾年來最大的一筆花銷買了它,所以要拚命用才不會浪費。

事實證明,沒有什麼出門理由比「不要浪費5000塊錢」更有說服力。拿到相機後,阿敏幾乎每天都出門拍照,擺弄自己的「新玩具」。

雖然相機適合人像拍攝,但阿敏始終沒有勇氣對著街上的陌生人按下快門。相反,她的相機里是街角的青苔、山上的流水和小貓,以及公園裡空無一人的長椅。

阿敏拍攝的小溪。(圖/受訪者供圖)

阿敏已經非常滿足,就算照片參數是隨手亂調的,有些照片甚至還沒對上焦,但真的逼著自己每天拿著相機出門時,這一切都不算問題。

「只要我的每日步數真的有在上漲,也越來越願意往外尋找機會,這次衝動消費就『值回票價』了!」

02

十個攝影人,八個愛「掃街」

阿敏對攝影的需求如此簡單,有些朋友甚至會戲稱她「人傻錢多」,她對此不甚在意。但大多數攝影新手購入一台相機,還是期待著自己某天能在「朋友圈攝影大賽」中占據一席之地。

如今,戶外攝影師Eva已經習慣了背著自己的相機,在騎行100公里的途中抓拍騎友的精彩表現。但在「看到什麼就拍什麼」的攝影小白和作品充滿生命力的攝影師之間,隔著許多次的攝影「掃街」。

戶外人像是Eva現在主要的攝影題材。(圖/受訪者供圖)

掃街的確是攝影人能找到的性價比最高的練習方式,畢竟拍人像得有模特,拍風景要跋山涉水,拍花卉動物要有專門的器材。

而掃街只需要一人一機,走上街頭就有無窮無盡的素材。同時,想要在大家無比熟悉的街區找到有趣的景致,是對攝影師想像力、色彩感知力和抓拍能力的極大挑戰。

「隨機性是街拍的靈魂。」Eva說,往往是不經意間按下的快門,最能捕捉到人與環境巧妙的聯結。

Eva攝影作品。(圖/受訪者供圖)

和公園「打鳥」不同,街拍不是攝影「軍備競賽」的主戰場,Eva也對設備沒有太多的研究。從賽場到街頭,她用的都是一部已經用順手的奧林巴斯 EM5 Mark Ⅱ。

畢竟在設備有限的情況下將一個街景拍得有故事感,才是攝影師最高調的「炫技」。

然而,或許所有「掃街達人」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兩難境地:正如故事片總比文藝片叫座,有人的照片總比風景照有吸引力。如何在不冒犯陌生人的情況下,大方舉起相機淡定拍攝,是每個新手攝影師必修的課題。

縮成一團的「偷拍」姿態,反而更加可疑。(圖/《原聲帶》)

背著長槍短炮出門街拍,只會讓街上的行人避之不及。想要拍出自然的照片,拍攝者從頭到腳都要足夠「不顯眼」。

一個合格的掃街人必須學會一套「連招」:將設備拿高,自動對焦,長按快門連拍十幾張,然後裝作不在意地離開。但凡其中任何一個動作帶著心虛,都容易引起對方的注意。

因此,以建築、人像為主要拍攝題材的愛好者Kenny,尤其鍾愛自己的富士X-S10:機身小巧、不易引人注意的同時,還自帶復古的膠片質感濾鏡。

當別的愛好者還在後期苦苦調色時,Kenny就能搶先一步發出色調復古的照片。評論區補充一句「原圖直出」,有時甚至代表著一種四兩撥千斤的鬆弛感。

Kenny近期最滿意的掃街作品。(圖/受訪者供圖)

事實上,在手機鏡頭素質越來越高的今天,手機攝影比相機的目標要小,拍攝人文類照片更不容易遭遇與拍攝對象四目相對的尷尬境地。

但看到一張本可以用相機光學虛化呈現的、構圖有趣的照片,最終只能出現在手機拍攝的算法虛化模板中時,攝影師還是會在心裡狠狠扇自己一巴掌,然後下次老老實實地舉起相機。

「退一步來講,用相機給陌生人留影,總比用手機來得更尊重些。」Kenny說。

03

在取景框里看世界

除了提升技術,Eva認為,帶著相機出門還是重新認識附近的最好方式。

Eva在北京的鼓樓大街和安定門之間的一條大路上走了7年,前兩三年她還覺得那是個平平無奇的街區。開始接觸攝影后,每次經過街道她都能敏銳地感受到周邊細微的變化。

路邊的小店開了又關,鼓樓上的遊客今天又找到了新的出片角度,上次拍到的這棵樹下多了一個賣糖葫蘆的老爺爺……

按下快門時想表達的情緒不只存在照片里,也存在攝影者的記憶里。

當看到身邊的人因為生計匆匆地走過,而自己有機會站在原地按下快門,每個拿著相機的Citywalker都能有感而發地在照片文案中加上一句「C'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無論是用買相機增加出門頻率,還是通過拍照進行自我表達,可以預見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愛上攝影。

(圖/《現在,正在分手》)

這也很容易理解:在工作中無法表達自我的年輕人陷入精神疲倦時,是攝影給了他們一個渠道,自由地表現自己的審美。

買一台相機,就算只是偶爾帶出去按兩下快門,也是年輕人在能力範圍內寵愛自己的自洽方式。

最重要的是,仔細想想,攝影其實沒有什麼門檻。「用手機、Go Pro甚至兒童相機都可以拍照。」Kenny說,「而成為愛好者的第一步,或許也是最難的一步,僅僅就是走出家門而已。」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你是攝影掃街愛好者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e859c092dec49766714e2ad12061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