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如何勸諫執拗的雍正皇帝?胤祥罵、張廷玉哄,效果明顯

2023-12-29     阿斗愛

原標題:雍正王朝:如何勸諫執拗的雍正皇帝?胤祥罵、張廷玉哄,效果明顯

「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以後,雍正皇帝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以孫嘉誠為代表的清流官員們主張嚴懲諾敏和張廷璐;而以皇八子胤禩為首的朝廷重臣、六部堂官和天下督撫卻主張予以寬宥。

至於「保」諾敏的原因,雍正皇帝在「罪己」的朝會上有過明確的說明,除了能拿在表面上說的原因外,還有以下幾條理由:

1、保全朝廷的體面;保全諾敏背後之隆科多的臉面、保全張廷璐背後之廉親王胤禩和張廷玉的臉面。

2、保住了諾敏和張廷璐,也就是賣了幾位朝廷柱臣的人情;

3、以諾敏的一顆人頭保住了眾多官員貪污挪用國庫的銀子,皆大歡喜、普天同慶。

這種情況的出現讓初一登基的雍正皇帝倍感棘手,於是,他越過廉親王胤禩和隆科多、馬齊,只召集了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這兩個絕對的「自己人」商量對策。

剛開始,雍正皇帝就給這場談話定了一個調子:

「他們是串通好的,你們說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雍正皇帝的意思很明確:

1、朕沒錯,錯在朝臣串通,他們這是要結黨營私;

2、朝臣結黨的情況已經出現,你們分析下他們的真實目的;

3、解決當前不利形勢,控制當前混亂的局勢。

可怡親王胤祥卻直接給出了這樣的回應:

「皇上,他們這是在逢君之惡!」

所謂「逢君之惡」,是指「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引他去幹壞事」。說白了,胤祥直接將雍正皇帝罵成了「昏君」。

縱觀大清二百餘年,甚至二十五朝皇權時代,敢當著皇帝的面如此「訓斥」,怡親王胤祥恐怕是唯一一位!

所以,胤祥的這句話一出,雍正皇帝憤而站立,張廷玉更是直接驚呆!

只是,胤祥的「諷刺」到這裡還沒有結束: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上不看實情,過於著急的把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國庫虧空追回來,所以才有了諾敏半年收回虧空的這種彌天大謊。皇上,因為您賜了他那塊匾!」

剛剛說了「逢君之惡」,現在又直接說明了雍正皇帝的「急功近利」,甚至還直接搬出了那塊「天下第一巡撫」的匾額來打臉雍正皇帝。平心而論,雖然胤祥對於雍正皇帝的批評句句在理,雖然胤祥這些話都絕無惡意,雖然胤祥是雍正皇帝的「鐵桿兄弟」,但這些話還是深深刺痛了雍正皇帝的自尊,甚至挑戰了雍正皇帝的底線。

於是,雍正皇帝爆發了:

「住口,你給朕住口!」

這個時候,最擅長「救場」和「緩和局面」的張廷玉發話了:

「正因為有了魏徵的犯顏直諫,才有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

在雍正皇帝如此

震怒的情況下,如果張廷玉站出來給出「皇上息怒」這等廢話,雍正皇帝會有何種反應?

雍正皇帝會認為張廷玉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甚至會將不便於發泄到胤祥身上的怒氣,直接轉移到張廷玉的身上。所以,為了壓制和緩和雍正皇帝的怒氣,張廷玉的勸諫之言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讓雍正明白:胤祥的「放肆」是好意;

2、讓雍正明白:胤祥確實過分了,你並不是昏君。

所以,張廷玉便將胤祥比作了一代名相——「魏徵」,而將雍正皇帝比作了一代英主——「唐太宗」。胤祥過分了,但並沒有錯;雍正做錯了,但並不是昏君。

只有這樣,才能讓雍正和胤祥都有台階,才能讓局面緩和,讓談話繼續!

這句話一出,雍正皇帝給出了「你罵得好,接著罵」的態度,很明顯,張廷玉的話起作用了!

胤祥繼續:

「皇上,你罰我也好,責我也好,就是把我身上這個親王的爵位給我削了也可以,但是如果我現在不說出來,恐怕就再也沒人敢說了。」

胤祥今天之所以如此「囂張」,就是為了讓雍正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是為了解決雍正繼位以來最大的一次難題。所以,哪種方式有效,哪種語言技巧更能讓雍正皇帝接受,胤祥自然會適時變化。

既然張廷玉剛剛提到的「魏徵犯顏直諫」能讓雍正皇帝接受,胤祥索性就當了一次「魏徵」,甚至還明確表達出自己「犯顏直諫、不懼生死」的錚臣態度。更何況,正如胤祥所言,這樣的「犯顏直諫」恐怕也只有自己能完成;所以,胤祥必須把雍正皇帝的錯誤明明白白、毫不留情的指出來!

只是,這種錯誤的指出畢竟有著「馬後炮」的嫌疑;更重要的是,如果讓雍正皇帝認定了這樣的勸諫就是「馬後炮」,就會讓其心生反感,這一次的勸諫也就會失去實際意義。所以,胤祥還必須將「馬後炮」的嫌疑消除。

於是,胤祥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當初您急急忙忙的給諾敏賜匾,我就覺得有點不妥,但是我沒有說,後來出了事我就後悔。當初我為什麼就沒有給四哥提個醒呢,過後我想明白了,就是因為現在四哥是皇上了!所以,有很多的話,想說也不敢說了。」

1、你首先是「皇上」,然後才是「四哥」。對「四哥」,我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給予勸說;但對「皇上」,我必須保持絕對的尊重和支持,有些話就不便說也不能說了。這就是「馬後炮」的形成原因,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你,這叫規矩!

2、不管是「皇上」,還是「四哥」,我都沒做錯!你是「皇上」,我要支持你的任何決定,不能給予掣肘;你是「四哥」,我要對你的錯誤予以提醒和指正,不能放任不管。所以,當初我沒錯,現在我也沒錯,錯就錯在你的身份變了,而我必須時刻認清自己的位置。

所以,我「犯顏直諫」沒有錯,而且也不是「馬後炮」;是你錯了,你需要改正或者就這次錯誤給予相應交代、承擔相應責任。

勸說別人,尤其是勸諫雍正皇帝這樣的執拗君主,胤祥一個人的說服力肯定不夠,或者如果雍正皇帝真要搬出皇帝的「絕對權威」,胤祥還是沒辦法,這次勸諫還是毫無意義。所以,胤祥又將張廷玉拉了進來:

「現在,張廷玉也在這兒,難道他就沒有看出這些事嗎?我想不會,他也是不敢說呀!」

注意,並不是我一個人因為要尊重你的「皇上」身份而沒能及時勸諫,不信,你問問張廷玉是不是也是這樣?

來看張廷玉的回應:

「怡親王說的是肺腑之言,臣有時候心裡有話,沒有能夠及時向皇上陳奏,確實是倒不一定是心裡害怕,而是臣有時候怕動搖了皇上勵精圖治的信心。」

注意張廷玉的語言技巧:

認可了胤祥的勸諫是「肺腑之言」,但卻並沒有全部承認是因為害怕才不敢說。

胤祥能舍了爵位不要,也要「犯顏直諫」,張廷玉如果直接承認了「不敢說」,豈不成了「為保官職祿位,坐視君主犯錯」的奸佞小人?豈不成了胤祥口中「逢君之惡」的奸臣?

但張廷玉畢竟有了「不敢說」的表現;而且胤祥將話頭拋過來,張廷玉還必須順著他的意思繼續說下去;更重要的是,今天對雍正皇帝的勸諫目的還沒有達到呢!

所以,張廷玉給出的解釋還必須滿足四個條件:

1、必須完美的解釋自己為什麼「不敢說」;

2、必須和胤祥「未能及時勸諫」的原因說明,有著高度相似;

3、必須讓雍正皇帝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知錯就改;

4、絕不能像胤祥一樣直接給出「諷刺」或者「辱罵」,畢竟張廷玉只是「臣子」,胤祥還有一個「弟弟」的身份,他必須小心謹慎甚至拿出點逢迎拍馬的內容。

所以,張廷玉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怕動搖了皇上勵精圖治的信心」。

你是皇上,我是臣子,你的決定我自然不能時時阻攔、處處掣肘,萬一你生氣了撂挑子不幹了,怎麼辦?

你是皇上,我是臣子,我必須像胤祥一樣給予你絕對的尊重和支持,這同樣是規矩!

不管我什麼時候指出來,或者為什麼不提前指出來,你都是錯了,錯了就要改!

你雖然錯了,但畢竟是新皇登基、勵精圖治,可以理解,更可以原諒。

同樣的勸諫內容,胤祥可以直截了當,張廷玉就必須拐彎抹角,而且還要承擔著緩和兩人之間衝突、控制整個談話環境的重任。張廷玉的語言修為,可見一斑。

只是,張廷玉和胤祥的通力合作到底成功了沒有呢?

在第二天的朝會上,雍正皇帝「下跪罪己」並陳述對諾敏、張廷璐的處理決定以後,時任「都察院監察御史」的孫嘉誠,直接喊出了這樣一句話:

「皇上聖明燭照,臣等不勝欽服!」

然後,孫嘉誠笑了,那種很開心、很滿足的笑!注意,這是這位剛直錚臣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笑。有了這位爺的笑,就足以說明張廷玉和胤祥的「勸諫」成功了!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da1475fa65b5912ee6c3195c1e2ea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