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作家朋友們大都有這樣的感覺:如果不看書,一兩年之內沒有問題,三五年之後你就會覺得自己的大腦是空的。最近讀沒讀書,作品能「出賣」你——尤其是一個人的隨筆散文,只知產出、不補充給養的話,就會言語乏味,思想枯索,不停地複製自己。
作家不能用一種方式去寫所有作品,那樣的話,所有作品讀起來會讓人感覺其實就是一部作品。尤其是當你出版一個小說集,把所有作品湊在一起的時候,作品非常相似和雷同,你自己看了都不好意思。
而那些偉大作家的優秀作品呢,其創作思路會激發你的創作靈感——你看到了別人的角度,它讓你興奮。回到創作的方法和方式上,就是通過借鑑,讓別人的作品能勾出自己的創作靈感。是的,閱讀是激發個人創作靈感的有效方式——當然,閱讀對象必須是傑出的作家作品。
比如我欣賞的作家是海明威和傑克·倫敦,為什麼他們能給我帶來醍醐灌頂式的衝擊力?我也不認識他們,就因為看了他們的書,我認識他們了。尤其是我的早期創作,海明威的作品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剛剛文學起步的時候,我讀了海明威的作品。他作品中的靈魂、氣質,他所描述的硬漢男人的形象,硬漢男人的審美,讓我突然間覺得在心裡隱藏了多年的對人性的願望、對英雄的理解,一下子就迸發出來了。其實,海明威的很多作品描寫的都是普通人物,但在我眼裡卻都是英雄。
當然,現在閱讀的載體發生了分化,大體上可分為傳統的紙媒與信息時代的電子網絡閱讀。我以為,這兩者最大的不同是閱讀感覺的不同。閱讀紙媒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陽光下,流水邊,一杯茶,一本書,你可以慢慢地品、細細地讀。手機、電腦之類的電子網絡閱讀呢?匆匆地瀏覽,讓人浮躁,生出許多焦灼來。
我認為,網絡作家可以有存在的理由,但網絡不可能取代紙媒。近十幾年,圖書出版量是穩步上升的。從古人用竹簡傳遞文字開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閱讀習慣,不可能一夜之間被網絡所取代。而且,我敢斷言:儘管以後網絡還會更加發展和發達,但紙質書和紙媒也同樣會延續自己的書香品質。
所以,對我們這個年齡的作家來說,讀書、尤其是讀紙書,仍是天長日久的必修課。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aee78b32384fe1efc3ab846a68602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