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你父母的偶像,也值得你喜歡啊

2019-09-23     蘿嚴肅

青春期就出來討生活的鄧麗君是一位獨立女性。


在1983年,鄧麗君在採訪中對於結婚與音樂事業相關問題的回答是:「我喜歡唱歌,我很反感說從事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擺出一副嫁人就上岸的態度,這太不尊重自己了,同時我也反感於男朋友發號施令,要我一結婚就放棄歌唱事業。這也構成對我的工作不尊重。他可以用行動表示需要我全力維持婚姻生活,或許我會被感動,心甘情願放棄我的工作,去努力做他的妻子。但是任何一個男人像交換條件或下命令要我選擇放棄,那我一定先放棄他,沒有人有權叫我放棄我曾付出心血的工作。」


鄧麗君曾與香格里拉集團董事長郭孔丞談婚論嫁,但郭家長輩介意鄧麗君歌星的身份,要鄧麗君退出娛樂圈,斷絕與娛樂圈人士的交往。於是鄧麗君最後是選擇了退婚,回到了日本發展。

退婚一事讓鄧麗君低潮了一段時間,在日本復出後唱到《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她常常情難自禁地落淚。


鄧麗君最後一個愛人是法國攝影師保羅,比她小15歲。


1998年保羅上電視訪問透露,他和鄧麗君相處時經常用檯布、紙巾寫下甜言蜜語給對方。我們只能從這些片段里感知到鄧麗君的浪漫。



鄧麗君的演唱風格看似從舊上海的歌廳中來,鶯鶯燕燕嬌滴滴,所唱內容都是俗事,但她很奇特地能把俗詞唱得婉轉動人,褪去舞場的風塵氣,留下純真的情感。


以「小家碧玉」「小嗓」來概括鄧麗君的風格也失之於狹隘,鄧麗君的歌聲是大氣的深情,才有超越時空和文化的感染力。


如今人人追求尖下巴,再看鄧麗君的圓圓臉,卻更覺出個性美之重要,年輕時可愛,成熟時雍容。


鄧麗君是演唱上的天才少女,11歲就參加唱歌比賽奪冠,初中到歌廳演出,14歲發唱片。


不僅是在台灣本土,鄧麗君在東亞其他地方也都是大受歡迎,18歲就已經在國際上開巡迴演出了。某種程度上來講,鄧麗君可以說是個人巡迴演唱會的引領者。




70年代前往日本發展後,在日本樂壇也有非凡地位,留下各種唱片銷量紀錄,還獲得過日本唱片獎項。

在排外的日本,在昭和歌姬不斷湧現、競爭激烈的時代,鄧麗君登上了紅白歌會,並且於1984、1985、1986連續三年蟬聯日本有線大賞。


1985年她第一次在紅白歌會上亮相時穿著中國古裝,稱之為「貴妃裝」,大約因為日本人對楊貴妃有特別興趣。




她的最後一次紅白歌會亮相是在1991年,當時身體已經不太好,穿著紅色旗袍唱《我只在乎你》。



即使是現在,鄧麗君也算得上是在日本發展成就最高的歌手。很多日本歌迷仍然記得特蕾莎·鄧。

日本拍過一部鄧麗君傳記,演鄧麗君的是木村佳乃。


日本歌迷認為她的日語發音很漂亮,是對歌詞有理解,才可以唱出深層次的內容



「甜美的歌喉」也不是她舞台能力的全部。鄧麗君看到音樂劇演員們能唱能跳,就開始學現代舞和鋼琴。





1983年她翻唱過《beat it》,爆炸頭、皮衣,搖滾里還帶著鄧式優雅。





儘管很早就離開學校發展歌手事業,鄧麗君一直堅持學習,從古典文化到外語都學得很認真。

她非常熱愛古典文化,1983年的《淡淡幽情》則是鄧麗君親自參與策劃,十二首歌的歌詞均選自宋詞名作。


鄧麗君做這張專輯的初衷是,藉機會唱出屬於我們民族的聲音,保存逐漸被遺忘的中國文化。


她也是旗袍的忠實愛好者,堅持展示著屬於中國的女性美。








她的颱風如她的歌聲一樣,初識以為是甜美親切,細品是大氣的diva。


性感起來也是不得了,脫下外套秀出曼妙身材




還會把手套扔給場下觀眾,兩個觀眾分別拿到了,應該至今還在家中珍藏。




鄧麗君最後的歲月里狀態並不是很好,照片里都是浮腫樣子,但神奇的是一旦她開口唱歌就依然是甜潤動人,她的生命力都在歌聲里。




鄧麗君對於我們的父母輩更有特殊的意義,她的歌聲流傳是伴隨著開放過程的,「靡靡之音」其實是自由和浪漫的開端。

王菲深受鄧麗君影響,她的第一盤磁帶是翻唱鄧麗君。




1995年她的《菲靡靡之音》是用更前衛、實驗性的方式來翻唱鄧麗君,「靡靡之音」前面加了個「菲」,既是屬於王菲版本的靡靡之音,可能也是對上綱上線批評鄧麗君歌聲的一種反擊。




黃舒駿的《改變1995》里,第一件大事就是鄧麗君去世:「你走之後沒幾天,鄧麗君也和我們說再見。」




1996年的經典電影《甜蜜蜜》里,鄧麗君的歌聲是重要的線索,黎小軍和李翹哼著鄧麗君找到共鳴;


以為在香港賣鄧麗君會受歡迎,沒想到大陸人害怕在香港暴露自己的出身,「人美歌甜鄧麗君」也賣不出去。




兜兜轉轉多少年,結尾也停留在鄧麗君去世那一天的重逢,「啊,在夢裡」。





2016年是枝裕和的電影《比海更深》,即取自鄧麗君的日文歌《別離的預感》歌詞。



2017年的《芳華》還原了70年代末大家偷聽鄧麗君的場面,男主角聽了鄧麗君便克制不住自己告白的衝動,因為「每句詞都往心裡鑽」。



2017年,日本綜藝節目用全息技術「復活」鄧麗君。


當看到鄧麗君仿佛近在咫尺地演唱著《我只在乎你》時,日本嘉賓們都表現得格外動情。

今年看了費玉清的告別演唱會,老派的台灣歌手作風,站在台上客氣得不得了,微微鞠躬說:「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感謝您的到場。」這種說話方式好久不見,想了想,鄧麗君演出也是這樣,玩笑歸玩笑,但在正式開場和結束,永遠是「感謝您聆聽」「希望跟您度過一個美好的夜晚」,是過時又得體的客套和溫柔,高貴極了。

費玉清比鄧麗君小兩歲,出道卻比她晚八年,自稱是鄧麗君的粉絲,模仿過她的唱腔。




如果鄧麗君也能活到今天,嗓子應該也是不老的,一定是個很有趣的女神奶奶。

但她的生命在清邁戛然而止,健康之謎、感情之謎、感情之謎曾經是90年代小報的聳動標題。


有一年去清邁,家人問我有沒有去美萍酒店,因為「我們對清邁只知道那是鄧麗君去世的地方」。


無論流行如何變化,鄧麗君是那個不變的力量。她不斷給人們新的靈感,又似悠遠的符號恆久不變。有華人的地方,沒有人不會唱《月亮代表我的心》和《甜蜜蜜》,這成就後輩很難超越。原來發自內心的溫柔可以打敗所有的花哨,變成永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QMwZG0BJleJMoPMDI4-.html

53歲,而已

20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