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可愛的民間老太,身上散發著東方女性優雅的氣質。
她是田野中的科學家,腦中承載著過人的知識。她是「不睡覺的中國女人」,夜夜為科研勞作。她喜歡綠色,因為是與自然相近的顏色。她就是張彌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
2018年,她在巴黎榮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致辭時她運用了流利的各國語言與幽默的言辭,讓台下的人感受她傑出的魅力。
上世紀五十年代,響應國家的號召,張彌曼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她從小的夢想本是學醫,在接到國家的號召後,便選擇了地質。因為在那時的她看來,國家需要的人才,才是有價值的。在莫斯科學習了兩年古生物後,張彌曼被分配到浙江古脊椎生物研究所,從此開始了她漫長的考察生涯。
在三四十個人考察隊伍中,只有張彌曼一個女性,她卻並不覺得不方便。野外的條件差,熱水基本上屬於稀有,衛生很難保持,張彌曼卻甘之如飴,三四個月不洗頭也能忍受。每次考察隊伍回來,每人身上都會帶回來幾個虱子。衣服髒得不能穿的時候,她就把衣服拿進煮湯的鍋里煮,重新穿。
參加訪談節目時,主持人提及到她的日常生活。
她連忙說:「不在意的,都不在意的。這次上節目是人生中第一次畫妝,82年來的第一次。「
1980年.張彌曼帶著千萬年前的楊氏魚化石前往瑞典國家歷史博物館做研究。楊氏魚的模型只有2.8厘米,為了對它進行研究,張彌曼採用了連續磨片的技術。
她將楊氏魚分成五百四十多片,每片的厚度僅有二十分之一毫米,並把每片放在顯微鏡下畫圖。
每畫一張圖,都需要耗費的大量的時間,最大的一張,張彌曼連著畫了十四個小時。於是,瑞典國家歷史博物館張彌曼因此出名,被人們叫做「不睡覺的中國女人」。
張彌曼通過對楊氏魚的研究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總鰭魚類並不是四足動物祖先。這一說法直接挑戰了瑞典學術權威,同時也是自己導師的雅爾維克。雅爾維克對此非常不滿,他並不同意張彌曼的觀點。
張彌曼與導師的爭論,很有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的學位。張彌曼卻堅持自己研究的正確性。她說:「學位不拿就不拿,要不然做什麼科學呢?」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追求真理是真正科學家的準則。
作為一名女性,卻對自己的私生活並不多做要求,這說明她已經把自己全身心奉獻給了科學研究事業。對她而言,質樸的生活是生命的最高享受,以至於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考察生活。
作為一名學生,即使可能丟掉學位,也會勇敢地質疑自己的導師。對她而言,追求真理是科學的準則,以至於能夠在古魚類研究上登峰造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