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陶磚、石頭,哪種材料才是古代建造城牆的最佳選擇?

2020-07-22     看北朝

原標題:夯土、陶磚、石頭,哪種材料才是古代建造城牆的最佳選擇?

卡爾采夫:看了點資料,在明朝以前,難道中國的城牆都是夯土造的?還需要在城牆掛草蓆來防止雨水沖刷?

avatar華夏一直都是夯土,明那是包磚而已

卡爾采夫即使包磚,磚層的厚度也非常可觀。

阿爾法道丁磚的強度不一定比夯土好。但優勢是耐用,不怕雨水沖刷。

典獄長沒啥好奇怪的吧?夯土造城術在我國可不是一般的悠久和成熟。

不過LZ說元代以前都是夯土城牆是不是有點武斷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漳水》就記載,十六國時後趙石虎都於鄴城,「其城東西七里,南北五里,飾表以磚,百步一樓」,此為史書中城垣包磚之較早記載。截至唐代,陶磚使用於城垣者已不鮮見,長安大明宮、揚州唐城遺址都有包磚城牆的殘跡出土,宋代的汴梁在文獻上也留下了磚砌瓮城的記載,不過大量用磚造城確實是明代的事兒,因為明代造磚業比較發達,陶磚普遍用於各種建築。但即便如此,夯土還是沒有離開城牆的構造體系,因為純用磚砌的話,城池的造價未免太離譜。

黨人碑:傅說拔於版築之間。

火流星:版築之術不是歸功於黃帝名下麼?

苟且偷生林登萬:不是傅說發明的。這句話只是說他在干這活時被發掘出來而已。

風前幾人老:大都周遭十一門,草苫土築哪吒城。讖言若以磚石裹,長似天王衣甲兵。

aksy:清明上河圖上除了城門那一段,其餘都是夯土。

深潛者:磚的強度不一定比夯土好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強度指的是什麼?抗拉強度?抗壓強度?抗砸強度?抗挖強度?……

阿爾法道丁:牆是一個整體,夯土是等於咬合在一起的整塊,磚不是,所以單塊磚比夯土好。不等於一堆磚砌一起的物件比夯土好。磚牆問題是破壞出一個小區域後,進而破壞一個更大區域就容易很多。

宇羽政信:想想本子那邊有錢的也就是包石頭或者是切割過的石頭,歐洲城堡也非磚制……說明還是「我大明科技天下第一」。

海陸雙雄桂永清:明長城西北段也幾乎都是夯土的啊,只有大的關城是用磚包。

進擊的小鳥:初唐長安磚砌。

z-plus:額,藍鯨明城牆紫金山龍脖子那段,是直接磚包山,還是磚包山上夯土?每次暴雨看水柱從牆縫裡噴出,總感覺藥丸。

橙色指揮官:那是磚包山,藥丸?哼哼,那水柱就咱都看到的都淌了30多年了。不得完的,其實還是另外那一邊的排水方向被改了。往前走到琵琶湖那一段就沒這個問題。

力克小白勇豎刁:夯土包磚,早些年琵琶湖那一段城牆還沒修好,塌了很大一塊,裡面露出來的就是土。

askl90:噴水也許背牆背後有反濾層,噴水沒什麼。如果噴的是泥水,那就危險了的說。

葉子魚:新石器時期的早期邦國城市就夯土了,夯土的好處很多,但因為風雨侵蝕需要經常維護。明以前不是沒有包磚的,但不普遍。

小白之友:夯土建築沒那麼怕水。福建土樓標準的夯土版築工藝。用幾十年毫無問題,一些加入米漿雞蛋清的夯土牆強度堪比混凝土。

阿爾法道丁:日常還是有外牆維護的,主要問題在於,城牆非常厚,導致夯起來容易兩邊松,中間結實。

robles:夯土維護性沒那麼差,鄭州商城3600年的夯土城牆幾千年沒人維護依然屹立。

百出先鋒:為什麼砌石頭不好?

阿爾法道丁一旦破壞出一口子,容易破壞一大塊結構,夯土就比較難擴散這種破壞。所以包磚其實也就是做個防水保護層,減少維護成本。如果用石頭做也可以,成本極大,得用大石頭。

早晚一張好人卡:簡單修面的干砌石不規整,壘砌時需要調整位置讓其咬合,難以形成整體,即便用了丁石,往往內外層還是脫開的,對工匠的技術要求比較高的。

而且干砌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抗剪性能差,加上透水,背後的泥土往往隨水流流失,形成空洞,長期流失後會造成土方坍塌,石牆也跟著被衝垮了。

漿砌石稍微好點,但也好得有限,同樣是抗剪性能差,因為座漿也好,灌漿也好,石頭之間的縫隙是很難填滿的。

zi_:反正加藤清正的熊本城300年之後讓西鄉用12磅野戰炮一頓轟,轟到最後西鄉心都涼了,夾著尾巴灰溜溜滾回老家。騰衝城則是被航彈反覆轟炸,巋然不動。石頭還是很可靠的。

早晚一張好人卡:亂石牆、塊石牆、簡單楔合塊石牆、土芯石面牆、亂石芯塊石面牆、勾縫、座漿、灌漿。還有最重要的,厚度和坡度。熊本城那是亂石簡單楔合護坡土山。

zi_:親,熊本垮下來這次地震猛的一塌糊塗,我在阿蘇山開車轉悠的時候親見一段高速公路因為地址運動被吃到大山的山體裡面去了。

而且也不是簡單契合,我在熊本近距離看過熊本城的垮塌現場,還是很有技術含量的。不論是非線性立面還是轉角處的結構,很有技術含量。

你最好不要靠幾張模糊照片來做推論。親見一下比較好。

早晚一張好人卡:老爺,我說了厚度、坡度、結合面啊,60度面和80度面差得很遠的。

亂石牆因為結合面未經修飾,接觸面很小,抗剪性能真的不佳。熊本這個,第一坡度小,第二是簡單楔合,第三厚度也還行。

我施工過各種護坡,也見過各種垮塌的護坡,就我見到的,亂石牆和干砌牆的抗剪性能真的不佳,只要牆后土體鬆軟,排水差那麼一點點,大雨過後就很危險。

我家就在山地古城裡,其中兩面城牆靠河,塊石基礎包磚,裡面是宋代和明代土芯、亂石芯、外面是明磚、清磚,頂部加高;另一面是山體牆+壘石牆+堆土包磚+夯土包磚,各種標本。

各種垮塌和37年日本海航炸塌的殘跡都見過。

zi_熊本城牆體是非線性的,下面坡度低,上面坡度高,轉角處還有出翹,牆體本身是個複雜曲面。而且也不是簡單堆砌石料,石料排列特點在轉角處非常明顯地展現出相互錯開咬合的結構。

你可以看到,裡面夯土芯都垮沒了,石頭縱向還咬合在一起孤零零豎著呢......

早晚一張好人卡:謝謝照片。

這就是簡單楔合,不是精細打磨出榫卯,或留出孔洞用長型石、金屬塊銷定的那種石砌。石砌牆,尤其是大塊亂石砌牆的難點就在這裡,基本沒辦法事先編排組砌方式,只能簡單修整結合面和外露面;靠得是人力在工作面不斷調整石塊位置,這裡塞一點,那裡墊一點讓其穩固。所以工程的質量很難預估,工匠水平高,石頭運上來的運氣也很好,正好有比較合適的位置,那麼這部分就結合得很緊密;運氣不好麼,沒壘砌上一層之前,人站在上面都會搖晃。

我沒見過騰衝的城牆,但可以說說自己從小爬上爬下的那座,典型的南方城牆,經過多次重修、加固、包砌,有的區段是宋磚外麵包明磚,明磚外面又有清前期磚,頂部又加了一米多清晚期牆那種。各個牆面層之間沒有結合,就是簡單在原牆面外面或頂面直接砌一層。

日本航彈炸塌的口子,在城牆西南側,此處牆高約6米(靠著城蓋的房子三層地面正好與城牆頂平,很多人在三層開個門通往城牆),厚3~4米,內側完好,外側被炸了個口子,塌下去約2米,口子下面有個小扇形坡,坡度25度左右,坡底有兩棵棕樹,旁邊是討飯的金初的小屋。整個殘跡90年代重修的時候被抹掉了,但是你問下附近的老居民,就能給你指出那個缺口原來的位置,80歲以上的老人,還能給你描述那年夏天,一架飛機飛過來,轉了四圈,然後扔了顆炸彈,土濺起多高多高,誰家的誰被嚇死的事情。

最後,對於日本的城牆,我只認同它是施工比較精細的土山干砌石護坡,不能把它和國內的條石壘砌城牆等同歸成一類。

深潛者:可如果只是砌磚做防水層的話,那為什麼最上面貼的那個城牆遺址的外側牆體有那麼老厚的磚層呢?如果只是防水的話,城牆遺址內側那層薄磚牆才應該只是防水的吧?

阿爾法道丁:簡單一層 沒法防水呀。而且,到後來夯築不是用三合土了,是建築垃圾雜土夯, 所以需要配合很厚的磚層。

中國式城牆厚度是非常感人的。動則十幾米、幾十米,所以破壞起來極其麻煩,所以其實也無需夯那麼結實了。

你看一下 陳規的守城錄 就知道 中國式城防體系 破壞起來有多 感人, 城牆前方還有 層層保護。真到了 敵軍附牆而上, 城頭白兵相拼 其實都非常後期了。

得過且過:說起來明代以後不也是磚牆包夯土麼!!

時之沙漏:我們農村上一代我父母輩建傳統民居還是用夯土,或者用灰砌的大塊白沙磚,當然了現在都是磚頭混凝土小樓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B5md3MBnkjnB-0zvN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