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藝術+技術,《中國詩詞大會》以詩詞構建電視文化「新年俗」

2023-02-16     深度文娛

原標題:思想+藝術+技術,《中國詩詞大會》以詩詞構建電視文化「新年俗」

近日,南航機長馬保利在機艙內手持「春」字貼紙,和乘客在萬里高空上玩「飛花令」的照片,在海外著實「火」了一把。新華社Twitter、新華網、中國網等海外帳號,以及阿聯杜拜Big News Network、紐西蘭Newzealand Star、韓國LINE TODAY、印尼商報網、MSN阿聯英文頻道等海外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位將中國優秀傳統詩詞推上新「高度」的機長。他還有一個新鮮出爐的身份:《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獲得者!

2月3日晚,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詩詞大會》圓滿落下帷幕。數據顯示,節目全媒體累計觸達11.37億人次,受眾規模達2.26億人。在收視層面,節目獲同時段專題節目收視率第一,電視端觀眾規模達1.89億人,央視頻直、點播人數位列同時段文化、綜藝節目雙第一。

播出期間,節目收穫全網熱搜、熱榜超230個,登上微博綜藝影響力榜文化類綜藝第一名,美蘭德融合傳播指數第一。話題#2023中國詩詞大會開播#登陸抖音熱點,#原來有這麼多詩詞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獲微博熱搜置頂,文章《劉洋,加「星」了!》獲得人民日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頭條推送。

自大年初四起,《2023中國詩詞大會》通過連續10天的春日詩會,將我們熱氣騰騰的現代生活與中國古典詩詞巧妙融合,為觀眾呈現一場場「思想+藝術+技術」全面升級的文化盛宴。正如新華社評論:馬保利、姜震、武亦姝……《中國詩詞大會》自播出以來,產生了多名冠軍。無論是堅守崗位舍小我、保衛家國平安的人民英雄,還是氣宇軒昂、鮮衣怒馬的好少年,無論是民族文明的傳承者,還是開拓進取的創新人才,都以詩為媒,在實踐中搭建詩意生活,不負青春好年華。

十大主題詞,托起經典詩詞的思想高度

作為一檔聚焦中國傳統詩詞的文化節目,思想深度始終被《中國詩詞大會》放在首位。在今年最新一季中,10期節目分別聚焦歡喜、尋味、燃、寒暑、先生、本來、心動、天下、十年、遠方十大主題詞,從不同視角出發,與場內選手、嘉賓以及場外觀眾一起,共同體會傳統詩詞中的浪漫色彩。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在第一場「歡喜」主題賽中,中國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在空間站給詩詞大會出題,邀請百人團幫她為出艙時拍攝的照片配兩句詩詞。到了第十場總決賽之夜,節目又將主題定為「遠方」,以「北斗」為切入點帶領大家進入浩瀚星空,以詩詞為媒展開穿越古今的浪漫對話。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在首期開場中談道:「詩詞中,有大功告成的狂喜,也有人生自得的欣喜,更有心懷天下的大歡喜。」節目十大主題詞串聯的,不僅是從古到今的經典詩詞文化,更有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新春的期待和展望,這也是《中國詩詞大會》始終能將文化傳播做實做細的原因之一。

因此,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魅力,總是能夠「香飄萬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政協、中央政法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公安部、國資委、交通運輸部、教育部、應急管理部、國家體育總局等多家部委媒體,為節目思想魅力傾力推薦。此外,還有200+地方省市政務號、新聞辦、文明辦發布帳號,將特色地域文化與節目中的詩詞進行聯動,形成全地域覆蓋的討論熱潮。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表示,作為一檔以答題競賽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節目,優秀的題目設計關乎知識、文化和價值的傳遞。《2023中國詩詞大會》將創作視角縱貫中華文化、歷史古今,以詩詞作為串聯,注重挖掘當下人物與詩詞相互浸潤的內涵,立足新時代,讓古老的智慧散發出當代的力量

全民出題人,挖掘學詩論詩的藝術深度

競賽答題的參與感,往往存在於競賽本身所帶來的刺激體驗,而《2023中國詩詞大會》並未滿足於此,而是充分挖掘學詩論詩行為本身的藝術深度,讓全民都能參與進來。為此,節目特地邀請了18位「各懷絕技」的民間出題人,陸續出現在各場出題環節,讓觀眾既見詩意、又見手藝。

通過演示煎餅花、絨花、琉璃燒制、地面彩繪、雪雕等技藝,尤其是魚燈、徽墨等非遺文化,節目讓傳統技藝與當代傳承者,在詩詞的世界裡產生對話。這些令人驚喜的創意,不僅迅速占領了話題熱搜榜單,還受到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環球時報、半月談等主流媒體的強勢推介點贊。

在全民參與層面,《2023中國詩詞大會》還藉助了具體物件「發力」。競賽場內,康震老師在「畫中有詩」環節將題目出在t恤、帆布包、燈罩、團扇、屏風等生活日常用品之上,並提前畫出每期的關鍵元素,邀請全國電視觀眾跟隨一起畫;在場外,不僅有新媒體端的伴隨式同步答題,還有圍繞「蘇軾」開發的趣味手辦。

節目對學詩論詩的藝術性的挖掘,不僅帶領觀眾回顧詩詞誕生的那些年代,更將目光牽引至當下人民的生活。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廖祥忠認為,《2023中國詩詞大會》用現代方式造傳統意象,使舞台上不僅有詩詞比拼的交鋒,更有文化時空的流轉。節目構建了一個意蘊豐厚的文化場域,酣暢淋漓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靈動和中國人民的詩意人生。而正視並發掘好傳統文化,不僅是一種守正,更是創新成功的保證。

全民出題、全網答題所傳遞出的「詩意時代感」,不僅得到教育部官方網站的首頁推薦,還受到了各大主流媒體和有關部門的紛紛點贊。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人民公安報、中國電視報、中華讀書報等紙媒版面;新華網、中國青年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網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學習強國、中國青年報、環球時報、文旅中國、中國新聞網等新聞客戶端;人民日報、央視新聞、檢察日報、法治日報、國防時報、人民政協報等官方微博,均以相當篇幅對節目內容作出深度報道或評論。

在詩詞之中呼應時代,在競賽之中傳遞價值,這顯然是節目給自己出的一道新時代考題,其作答也可謂是「精彩至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馬賽認為,《2023中國詩詞大會》將鏡頭對準普通人,講述他們與詩詞結緣的故事。從機長、農民工、學生到鐵路工程師,節目通過講述各行各業人與詩詞的聯繫,拉近人們與詩詞文化的距離,潤物細無聲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全景域升級,刷新舞台表現的技術難度

老觀眾可以明顯注意到,《2023中國詩詞大會》的團戰賽制全面升級,「飛花令車輪戰」讓兩隊比得難捨難分,「位置飛花令」難度值瞬間拉滿。同時,節目還更新了少兒團、青年團、百行團、親友團四團設置,其中的親友團由家庭團升級而來。從百人團選手構成來看,新設置也讓人物之間有機會碰撞出更多火花。

從幼兒園小朋友孟維澤、小學生馬藝軒,到節目組「死磕」三年的農民工朱彥軍、外賣配送員趙旭良,再到航天工程師李子葉、軍醫王娜……這場沒有年齡限制、沒有職業限制的詩友會,瞬間成為全國詩友切磋技藝的嘉年華。對此,中國新聞社給出評論:從職業來看,覆蓋百工百業,是一次當代中國職業精神的詩意巡禮;從參賽年齡看,下至6歲的兒童,上至90歲的老者,覆蓋人生各個階段。

為配合賽制升級,節目對出題呈現效果也進行了硬核改造,實景搭建、沉浸式表演、數字人出場、AR視覺還原等技術,讓比賽在視覺層面更添震撼力,刷新舞台表現的技術難度。例如,第二場比賽的舞台上,節目實景搭建了《清明上河圖》中的食店和酒樓,再現繁華的汴京;在第四場比賽中,出土於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的一組彩繪勞作泥傭,幻化成4位美麗的廚娘,製作起唐代西域點心;北宋第一「美食博主」蘇軾以數字人的方式,首次亮相於第五場比賽,考起了百人團選手關於美食的詩詞。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認為,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進一步運用VR、XR等科技手段,突破時空界限,每期也會有獨特的視角沉浸式演繹詩詞的世界,這種設計的巧思讓人拍案叫絕。穿越時空的場景還原,讓觀眾感知到的不但是詩詞本身具有的歷史價值,生動感知詩詞所傳遞的情緒和能量,更是帶觀眾們回到詩詞創作的原點,去感受「詩意」的來源。

讓畫可觀可感,讓文物恢復鮮活,讓人物動起來……《2023中國詩詞大會》運用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打造沉浸式的詩詞體驗場,也讓觀眾對詩詞所描繪的時代、對詩人表達的情感、對傳統文化傳遞的力量等內涵,有了更生動的體會。對網友評論分析顯示,「震撼」「太美了」「浪漫」等直觀感受成為被反覆提及的關鍵詞。一位豆瓣網友留言表示:節目做到了「一覽中國詩詞與傳統文化的風骨與浪漫」。

時至今日,一年一度喜相逢的《中國詩詞大會》已經陪伴觀眾走過八年。這八年,是它引領詩詞文化從「清流」變「潮流」的八年,也是它輻射、連結並培育起越來越多詩詞愛好者的八年。亮相至今,節目秉持著「思想+藝術+技術」的創新思路,始終堅持將詩詞嵌入生活,展示詩詞能夠讓生活更美好、讓人生更有力量的信念。

雖談詩詞,卻不止於詩詞。正如《人民日報》評論所言,節目體現出藝術創作歷久彌新的高站位和嶄新大格局時,也展現了總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的輿論引導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8d39b91fe8f2c0621283b1d227caa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