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雞、手抓羊肉、炒米粉……《新疆滋味》帶你「雲享」地道美食!

2022-06-05     深度文娛

原標題:大盤雞、手抓羊肉、炒米粉……《新疆滋味》帶你「雲享」地道美食!

「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不到賽里木湖,不知高山湖泊之俏……」倘若你曾經到過大美新疆,便會心生瞭然:原來將如此這般的極致盛譽賦予四時皆美的新疆,並沒有言過其實。而新疆的美食,亦是為人稱道,讓人回味無窮。

用當地的方言來說,新疆美食「攢勁得很」。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一道道凝聚了新疆智慧的美味佳肴應運而生,它們色、香、味俱全,彰顯了新疆特色食材的獨到風味,也附著了新疆人的心靈手巧,承載著新疆人對美好生活的期許,書寫了動人的新疆故事。

文 | 呂昕彤

近期,大型人文紀錄片《新疆滋味》在總台央視紀錄頻道(CCTV-9)播出,內容分為《大盤小膳》《面面俱到》《有米之炊》《魚羊為鮮》《果味人生》《流光溢彩》六集,主創團隊歷經3年的採訪、拍攝,最終以精鍊篇幅展現了新疆的美食文化和風土人情。

以美食的名義

走進大美新疆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吧,當一抹味道竄進鼻翼,沾染舌尖,一段童年的回憶便瞬間捲入腦海。那味道可能是小時候的一個零食;可能是家裡飯桌上平常的一盤菜;可能是小時候風吹來的鄰居家正在做的飯。那些讓人回味的,不僅是自己的過往,也是人生的滋味。於新疆人而言,占據我們人生的,就是新疆滋味。」

《新疆滋味》的總製片人兼總導演庫爾班江·賽買提來自新疆和田,有著二十多年的影視從業經驗。對於這部作品,他以影像為媒,又一次傾注了對家鄉的深深摯愛。

數年前,庫爾班江·賽買提用一部名為《我從新疆來》的紀錄片,娓娓道來了一段始於新疆、回歸新疆的旅程:8個背井離鄉的新疆人,各自奔赴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打拚,當中有為了生計留在北京的小販;有「一帶一路」背景下尋求出路的商人;也有不懈努力成為明星的藝人。這部作品以真情動人,榮獲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第四批「優秀國產紀錄片獎」、第22屆中國電視紀錄片「最佳微紀錄作品獎」等諸多大獎。

此後,庫爾班江·賽買提又推出了該系列的第二季:《我到新疆去》。這一次則是聚焦了新中國成立至今,一群內地人來到新疆生活和奮鬥的故事。包括原文化部長、著名作家王蒙;全國政協委員楊敏德;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的老師、中國職業籃球教練李秋平;以及上海援疆醫生彭曉春等20多位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作品風格平實,以小見大。

最新播出的《新疆滋味》,則是這個系列的收官之作。庫爾班江·賽買提用極具地域特色的新疆美食,為「來」與「去」做了收尾。在他看來,「無論你從新疆來還是到新疆去,『帶來』或『帶去』了自己的家鄉味,但正是因為新疆的包容,這些味道才能被吸收、融合併本地化,延伸出那麼多新疆美食。」究其靈感的最初由來,或許就是在某一餐的大快朵頤之後,驀然抬首,庫爾班江·賽買提就悟得了自己接下來的創作方向。

用地道的新疆美食

講述鮮活新疆故事

新疆的地道美食,是《新疆滋味》的主題。片中以琳琅滿目的新疆美食為線索,追溯到孕育、催生每一道美食的沃土,探尋其發明來歷、製作過程、發展演進等等,以此為敘事邏輯對分集進行內容安排。比如第一集《大盤小膳》便是聚焦令人熟知的新疆大盤雞,開篇便是熱氣騰騰的誘人景象,令觀眾不由得心生好奇,想要一覽大盤雞背後的故事。

沙灣市餐廳老闆李士林的大盤雞店開在312國道旁,「在上世紀70年代,有個建築公司的職工來吃雞,覺得很好吃,就是太少。看到我拿了只雞從後堂出來,就要我把這隻雞都給他們炒上。可是,炒好了卻沒有那麼大的盤子裝,我就用裝拌面的盤子盛上了,從這開始,就有了大盤雞。」如今,餐館所在不足1000米長的街道,接連開了50家大盤雞店,被稱為「大盤雞一條街」——正是這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讓大盤雞的味道愈發醇香。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新疆年輕人走出了家鄉,也「帶去」了自己的家鄉味。「大盤雞這道國道美食依靠便捷的公路,使得雞肉、土豆、辣椒、皮帶面,在大盤中相互交融,還衍生出了大盤魚、大盤肚等具有新疆特色的風味菜,成為新疆飲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現實的地理空間當中,新疆幅員遼闊,從雪山腳下的阿勒泰到沙漠邊沿的和田,從有著「塞外江南」美譽的伊犁到號稱是「中國熱極」的吐魯番……自然環境的豐富多元,致使新疆的風土人情具有多重樣貌,也就註定了新疆美食的千姿百態。

在《新疆滋味》當中,便用紀錄片文本對新疆美食進行了系統化的分類梳理,如《魚羊為鮮》展示了各種令人垂涎欲滴的新疆肉類食物:烤魚、手抓肉、蒸羊肉、烤全羊、炒羊雜……《果味人生》則匯聚了色彩繽紛的新疆水果:甜瓜、無花果、葡萄、野蘋果……來自新疆各地的美食得以打破區域的阻隔,以「歡聚一堂」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

新疆滋味究竟是什麼?導演庫爾班江·賽買提認為,新疆滋味其實講述的是美食味道背後的人和故事。「新疆滋味,跨越天山,穿過沙漠,潛進湖底,飛躍蒼穹,又藏匿於山林;新疆滋味,誕生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流傳於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

為了深入挖掘新疆味道背後的故事,主創團隊開展了長達一年的前期採訪,以田野調查這種最為樸素的信息搜集方式去獲取創作素材,也因此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真實可感的故事段落:新疆滋味,是托克遜的牧民為了慶祝兒子金榜題名而燉的羊肉;是母親做的家常手抓飯里的葡萄乾;是沙漠邊緣小縣城裡送別援疆醫生的庫麥其饢……

定格味蕾記憶

彰顯民族特色

當一位新疆本地人觀察自己眼中的新疆美食的時候,必然是飽含深情、細緻入微的。鍋在爐灶上湯汁翻滾沸騰的聲音,燒烤架上火苗與油脂碰撞爆裂的金色微光,美食上桌時食客們眼中燃起的灼灼渴望……如此種種,匯聚成了濃郁回甘的「新疆滋味」。這部紀錄片猶如一道橋樑,將觀眾與新疆物產和美食文化相連,盡顯新疆之美、人文之情。

「將回憶封存,就如同把香水裝進瓶子,將香氣也一併封存。」克爾凱郭爾在他1845年出版的《生命的階段(Stages on Life's Way)》一書中寫道。「將味道及其背後的人和故事用影像記錄,就是《新疆滋味》。」總導演庫爾班江·賽買提如此定義自己的作品。

「新疆故事」也是「中國故事」的縮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普通人,呈現的是新疆各族人民真實的生存狀態,他們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努力打拚,追求幸福生活、恪守精益求精。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有溫度、有情感,也對節目主題起到了升華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紀錄片《新疆滋味》上映的同時,紀錄片同名視頻書也一併同步出版了。這是一本實用型的書籍,其中精心挑選了17道做法相對簡單,可以在家嘗試的新疆美食的菜譜,由資深的新疆籍大廚親自展示製作過程。讀者只需要掃一掃書中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每一道菜的教學視頻,輕鬆享受在家製作新疆美食的成就感。

由此,新疆的美食文化也得以走出螢屏,更進一步地親近觀眾了。

作為推介新疆民族文化的載體,《新疆滋味》由民族特色美食為切入點,通過捕捉新疆人民生活當中的點滴小事和樸素情懷,深入挖掘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進而回望時代變遷,展現新疆繁榮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幸福日常,不失為一場飽含深情的影像表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6d5e265a0bcbed1a0f4d8fa8d7ff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