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姐地勤都在吃的機場編外食堂

2022-04-29     成都Big榜

原標題:空姐地勤都在吃的機場編外食堂

航空大廈左拐,鑽進機場東二路的林蔭小路,接駁的機場巴士在這裡剎腳,薔薇花安靜又成片地開,一位空姐出現又離開。

第一次來雙流不是坐飛機,而是為了一口農家菜館,人稱的機場編外食堂。

之前我們闖入過華西醫生偷吃的食堂,「趕口又健康」,這一次又瞄準了航空工作者的秘密基地,「偶遇一下機長」。

航空工作者@二池 說,「農家菜館在公司是口口相傳的水平」。

要趕在中午十點半點菜,「不然飯點送不來」,問她哪個菜好吃,「盲點,每一道都好吃」,光顧頻率之高,「三天吃了兩次」。

吃不到川航的食堂,「農家菜館任何人都不能錯過」,說走就走。

一根停車杆擋住了我們的腳步,打開導航一看,「你已到達目的地」。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農家菜館的標籤,藏在隱秘的修車廠裡頭,道路旁邊的綠植肆虐橫飛,黢黑的機油跟火上的菜油不打讓手。

掀開厚重的門帘,老闆一邊招呼我們一邊按開頂上的白熾燈。

農家菜館是搭建的板房,裝潢也比較簡易,「以前在外面搭棚子,後來才逐漸圍起來」,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切與原始。

乾淨又明亮,一個堂子十八張桌子,圓桌分布在角落,方桌在中間走量。

以為受疫情的影響,機場沒有什麼人來吃,結果依然人頭攢動,提著行李箱過來的,正在打包的空姐,地勤一桌接一桌。

「聽說你們這被叫機場編外食堂」,老闆一笑,「基本上都是他們來吃」。

農家菜館的名字取得較隨意,「順口」,開了四五年,「但技術很上了些年頭」,以前就是餐飲老炮,只是剛跳出來單幹。

兩個廚師是核心,「我跑堂點菜」,但湖北的姐卻說著一口流利四川話。

早期是計程車司機愛找過來吃,車停在壩子裡一排又一排,「主要是停車免費」,然後點一份蓋澆飯,「量多實惠」。

現在抽屜里仍然有為客人準備的免費停車卡。

後來日積月累的經人推薦熟人帶路,成了@二池 口中的寶藏餐廳。

我問她怎麼從來沒有在大榜好吃群里表揚過農家菜館,「可能是吃習慣了」,腦海里自動歸為工作餐,但一展開描述,「又想吃了」。

每一個來農家菜館用餐的航空人,表情都非常自在與日常。

提著保溫杯,無暇專門換下制服,見哪裡有空位就直接坐下,不需要翻看菜單,「有啥子現在可以上的直接來」,一心只想乾飯。

一開始桌面上會象徵性的社交兩句,一個回合之後全部埋頭王者榮耀。

但眼尖的@彭主任 還是瞄到,饒有興致的機組人員,大快朵頤之餘又從後備箱摸了一瓶酒出來,直接把工作日變成節假日。

雖然偶遇機長的可能性小,但剛給你倒橙汁的姐可能就在你旁邊。

正在拍照的我們顯得更加格格不入,「像誤入了別人的食堂」,一個安檢小妹興致勃勃過來溫柔搭訕,「你們在拍廣告哇」。

人生第一次安檢對我說的不是,「轉過去」。

板房棚子在烈日的烘烤下有一點悶,風扇有氣無力的吹,但裡面的氣氛絲毫沒有被干擾,差不多五點半堂子已經座無虛席。

廚房傳來轟隆的聲音,@彭主任 立刻給我眼色,「快去拍」。

透過縫隙瞄進廚房一派繁榮,魚在熱鍋里沸騰,火苗騰空又被壓去下,師傅一個大勺敲兩下鍋邊,轉身帶走千滋百味的配方。

迫不及待的@彭主任 對著師傅喊,「我們這也要一個酸菜雞」。

酸菜雞是咂舌之寶,「川菜單子上比較罕見的一道」,不得不點,味道暫且放在一邊,光是一盆子端上來就曉得太紮實。

雞很嫩,切得很小塊,應該是選用的仔雞,佐以酸菜粉絲增加層次。

味道不咸不淡,酸辣也老少咸宜,@彭主任 表揚土豆好吃,「沙軟厚切,又入口化渣」,雞肉也不柴,勾了芡卻又若隱若現。

蒜泥腰片是我在微信就跟老闆點好的,「招牌必吃系列」。

@二池 一臉驚恐,「我們點過一次一條走廊都是蒜味」,@彭主任 更興奮了,「就是要多蒜」,大不了刷三次牙。

腰片一端起來,根本看不到腰片,已經被一山的蒜泥埋葬。

拈起一片拍照也不容易,需要用內力,「因為太薄了」,腰片力求的是現吃現燙,血水一過就撈起鋪開,「鮮美,沒有腥味」。

吃的時候輕微攪拌一下,混以芝麻紅油和蒜泥,香醇爽口。

藿香鯽魚也是必點,「現在只有裸斑了」,正在我們猶豫的時候,一個外賣電話進來要點魚吃,我們趕緊搶要了裸斑。

老闆哭笑不得,「因為我們都是一早去菜市現買,賣完了就沒得」。

裸斑的刺更少,剔下來肉也厚一點,但依然是同樣的埋葬路線。

感覺不是給魚上料,而是把魚扔進料池,剁椒蒜泥芹菜泡豇豆,各司其職又融會貫通,醬香是家常,藿香的草本安全降落。

如果說藿香的燒料很像烤苕皮的配方,苕皮回鍋就是歷久彌新。

回鍋肉越普通就越考手藝,選用肥瘦相間的肉,切片不能過大或薄,去油膩但又不能過於干,微辣回甜色澤清晰為最佳。

以上,這一道回鍋肉都做到了,「有過年的感覺」。

尤其是苕皮,「是我們自己做的」,非凍品,所以過油之後很軟,「軟又不粘牙」,有一種在吃素肉的感覺,真肉反而成了配角。

@彭主任 夾起一片問,「這是苕皮還是肉」,沒人理他便迅速下口。

本來是計劃打包的,但差不多都已經見底,@彭主任 扎勁喊的米飯一口都沒吃,「凈顧著挑菜」,吃了一肚子的好東西。

確實量大從優,人均六十左右,「正常的話五十搞定」。

農家菜館是地道的家常院子,一張菜單掛了七八十道菜品,小到蓋飯大到干鍋湯鍋,豐儉由人又安排的周到豐富。

一坐進去很像是才打了牌,提著採摘的櫻桃,又累又熱等著開飯。

隔壁大叔穿著雨靴進來找師傅,「幫我加工條魚」,師傅拿起毛巾擦手,「跑到塘子裡去釣的哇」,「九斤」,「是花鰱就安逸了」。

因為航空人的熙來攘往,也為其打開了接地氣的另一面,空姐不怕身上滴起油,嚴肅的地勤在這裡躺平,航空人也會騎電瓶車。

而我們邊吃,一邊關於航空的一百個冷知識也相繼討論起來,「安全員是幹什麼的」,「機長日記寫的是什麼」,「舷梯是誰在搭建」……

@二池 繼續回去加班,我們也心滿意足離開,感覺像休完年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5569ee092fac60e9d4b70182bcfed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