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作者|渠敬東
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渠敬東
關心兒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教育為生命而存在——教育拓展生命的長寬高
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
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個人認為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01
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
第一,身體的健康。
我的一個本科學生,一個學期11門課,做了34篇作業,他能健康嗎?要是換成我,也會得拖延症的。
在這種訓練的強度下,他會有持久的對一項事業的喜愛和熱愛嗎?今天不同於以往,北大學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覺,年紀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債現在都要還的。
我的意思是說,大學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這樣的節奏里,我們能培養出為了一項事業保持長久的興趣,並獻其終身的學生嗎?大學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證明他是未來能夠堅持50、60年的人才嗎?
我們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這些事情。
剛才各位說的經驗,我真不覺得是成功經驗,說不定都是教訓。一個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長久保持對一件事情的熱愛和忠貞,才是我們教育需要的。一句話,他需要體力,需要健康的身體。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們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幾千次失敗嗎?換句話說,她能忍別人忍不了的。
人當然要聰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聰明。要忍受失敗的考驗,要接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勇於承認自己的缺欠。憑什麼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
今天,孩子們是很孤單的,孤單疏離的人不能集聚周圍人的能量,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力量,如何會成就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
這個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國家培養的真正人才,應該是有無我之境的,不能只考慮自己的成功,要有對那些偉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對以往的歷史和傳統有敬畏感。(《拓展生命的長寬高》)
那些榜樣,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是引領我們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無畏精神,舍我是誰的勇氣和擔當。
如果我們只是在技術上討論教育的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是沒有出路的。
教育的第一目標是什麼?——培養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潑智慧的頭腦和豐富高貴的靈魂
02
真正的教育要回歸單純樸素的心
我們用這種教育制度,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中學,最後交到大學老師的手裡,孩子們還如何保持對知識的純真興趣,如何保持對生活的持久熱愛?
孩子們長期經歷的這個過程,使他不覺得知識有多麼神聖,因為我們獲得知識的目的只是為了贏。
說句實話,真正的教育,可能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教育,並不在於你選擇了什麼專業,而是在於你在一個好的學校里,遇到了一生當中需要效仿的典範和崇敬的榜樣。
如果我們大學的老師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書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撫育他們成長的話,你就不會成為他所尊重的榜樣。如果我們成了只會寫論文的動物,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時間,那麼學生們的內心裡究竟還會留下什麼?
我真的希望留給孩子們的是那些不太考慮自己,而一心為了孩子,一心為了一個科學目標或者一心為了一種文化傳承的人,從而最終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種力量,可以感召他們、影響他們,而不是在二十年後,留給他們的是虛無感、厭惡感、無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讀懂薩特,加繆或卡夫卡,因為他們就生活在這樣一個表面化的世界裡,可他們很難讀懂像莎士比亞、歌德和托爾斯泰這些人的作品了,因為教育及其環境,無法為他們展現一種博大的世界和胸懷。
盧梭說得好,人類正因為從孩子長起,所以人類才有救。我們千萬不要讓孩子過早地進入成人的狀態,用每時每刻的競爭和焦慮不安的心理來扼殺教育,扼殺我們的未來。
所以要留住孩子們單純樸素的心,讓他有能力去喜歡他喜歡的事情、去追尋他所敬仰的人。這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
一個人真正的成功,在於他能夠與世界和解,能夠在前輩和後代之間,擴展出連續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競爭中,「贏」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本文原文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微信公眾號首發。守望新教育、一讀EDU編輯部對原文略有編輯、調整。文章僅作分享之用,版權歸作者所有。
渠敬東|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來源|守望新教育
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關心的核心議題。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話》、康德的《論教育》、盧梭的《愛彌兒》。黑格爾的體系是教育的體系,其核心即教化。如果不從整體的角度來理解教育,利用歷史學、文學等來對教育做整體性理解,那麼當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淪為技術而已。教育要融入歷史、融入文明中來考察。
教育研究的難度在於,它既不純粹是一種事實,又不純粹是一種觀念。比如,社會學,是對事實的研究;還有一種研究,是觀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這樣。教育既要研究事實,又要涉及觀念。潘光旦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位育」。
教育最困難的不是發明一種想法,而是將一種觀念種入人的心中。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構想的學說並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辦法讓街上的人自己產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與人之間的工作;是「成熟」的人與懵懂的人之間的關聯。
在中國,不管是周代的禮教或樂教,或宋明以來的心學,都是一種教化。從這樣的意義上,教育研究是最難的。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考察無數的事實過程:考察民情和習慣;考察在某個時代為何非有這種觀念要傳給眾人;社會等級間的教育有何差異?而且,這些問題彼此之間是相互密切聯繫的。比如,一個成熟的人和一個不成熟的人發生的聯繫,是在大街上呢,還是在現在的205教室呢?這個過程是依據書本呢,還是依據我們直接觀察世界的經驗呢?我們要一步步理解經典著作呢,還是如今大學裡興盛的本科生即做研究呢?這都是對教育不同的理解,由此會帶來不同的麻煩。
今天我們討論:
1、西方現代教育由來
2、現代教育呈現方式
3、中國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傳統教育特點
西方現代教育的由來
接下來,我們以塗爾乾的《教育思想的演進》為基礎, 簡單回顧一下西方教育的歷史。
1,教育的起點
首先的問題是,教育在哪裡完成?城邦時代,蘇格拉底是在廣場上;希臘的史詩時代,吟遊詩人到處傳唱英雄故事;悲劇時代,受教育的場所是在圓形劇場,觀眾根據劇情的展開而接受傳統。這樣看,為受教育而設的機構並不是古已有之的。西方受教育機構源於教會。作為底層宗教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夠成為正統,一個原因是古羅馬的腐敗;羅馬的腐敗和墮落迅速使得從東方來的宗教在底層人中間傳播。古羅馬被東方民族征服,也是被基督教征服的過程。這個時期是文化的荒漠。人天然的淳樸與野蠻的歷史是不可能長久的。這個時期承載文明的文獻在西歐再也無法找到。這些文獻大都從阿拉伯和拜占庭回傳回來。可以說,很多自身文明是外來的;或外來的成為自身文明。這樣,他們要從蠻荒的文明世界中尋找基督教得以成立的文明。
所以西歐第一次文藝復興是7-8世紀。從古典世界裡,不斷地撈取能夠為基督教信仰建立理性基礎的文明因素。這就是重新解讀古典的文明和歷史。在自己的政治、文明處境和信仰處境,有選擇地激活了傳統和古典的東西。這是西方現代教育第一個重要起點。
2,西方教育的重要發展期
西方現代教育第二個重要時期,是公元11世紀的開始,查理曼大帝以及子孫征服了西歐。巴黎成為歐洲的中心。查理曼大帝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重新調動起古典文明的復興。他在歐洲範圍內讓人們用拉丁文思考。這和中國秦始皇統一文字類似。這個時代,中世紀大學開始建立。連接信仰和世俗世界的就是知識。這個時代奠定了liberal education的基礎:以人類最經典的文獻為教,即文教。
這樣,選擇什麼樣的文本就成了重要問題。把什麼文本的內容融入時代人的身心。所以liberal arts不只是教什麼,而且包括怎麼教的問題,還包括教育里組成的方式是什麼。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總之,這都是要回到一個傳統里的努力。所有這些都不是對傳統的復歸,而是對傳統的重新激活。比如,三科四藝:邏輯、文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
今天的通識教育和高鐵一樣,匆匆上馬。我們沒有考察通識教育的脈絡,沒有考察大學前學生的心靈狀態是什麼,沒有考察兩者相遇的結果是什麼。這樣,可能適得其反,矯枉過正。教育絕不是運動。文教:方式是學習經典文本,根本則是培養人的精神和靈魂。這樣看,當今中國的通識教育則是緣木求魚。比如,數學的學習是為了求得心靈的和諧,這和奧數沒有什麼關係。
3,三科:文法、修辭、辯證法
第一是文法。人之所以成為人,有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人是一個langue的動物。語言是思維的基礎。人需要一生都要用一個最好的寫作來規範自己的語言。一個能夠規範的使用語言的人,相對來講,是一個內心更平和的人。文教就是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今天的教育真的出大問題了,碩士論文博士論文都是文法不通的。我們不以人本身作為教育的目標,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人歲數越大,達到內心的平和,是關乎人幸福最大的基礎。跟家庭一起生活,跟一個團體一起生活,在世界裡遇到的問題,你用一整套方式來達到內心的平和。平衡感的來源,人最早是用文法來塑造的。
第二是修辭。修辭是什麼呢?就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修辭最重要的就是用,用語言。西方就是用古羅馬演說家的東西,用古希臘學者的東西。比如,軍隊陣前的說辭,絕對不同於其他場合;和老師說話的方式,就和同學說話不同。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回到這樣課程體系,而是要理解這一套體系。我們現在對教育最狹隘的理解, 就是掌握一門技術。不管是傳統中國,還是西方,這都是對人非常低的評價。比如,傳統上,勞心與勞力的區別。現在的教育是向下拉伸的趨勢, 這必將使現代文明付出慘重的代價。
所以,這一點呢,我們需要不斷地重新討論。今天我主要以講西方的歷史為主。今天我們理解的修辭,就是修辭的反面。修辭要講生活的恰當性, 而當今強調的修辭則是其反面。
文法講的是合乎規矩,修辭講的是用的合理。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修養。當然我們知道,這個不只是語言問題。包括一系列的文明舉止。比如,在論文答辯的時候,你就不能說一些太日常的話。當然,現在的老師都不懂。這不只是語言問題,比如你穿個背心短褲。你覺得自己很瀟洒,但這與社會內在的道理背道而馳。你說美國人這樣,我跟你說,美國人才不這樣呢。
辯證法。人理解問題,是一步一步講道理,分析問題,有依據。很多人,不是研究這個領域的,他看你的文章,一下就能抓住要害。今天很多人,本科生就跟我說,我的研究領域是什麼,然後你就只讀這個領域那麼點文章,別的都不關注。你22歲就確定了自己的研究領域(大家笑),你30歲就死在這個地方了。很多人都在主動找死,就用你那麼點屠龍之術。這是太大的悲哀,你這不等於讀了技校嗎? 我們的教育制度天天在追捧這些東西。你用這些目標來衡量教育的話,你肯定都是在衡量些許利弊。現在很多人都是在拒絕教育,拒絕成長。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已經非常厲害了。一個人即使獲得自己的機會和幸福感, 都必須能夠越來越大地容納周圍世界的能力。
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比你講什麼重要。這種意義上的教育和你的體驗和感受,它的精神上的內涵,這種儀式性的東西,要比傳授內容更重要。我們今天對這些事情的理解已經徹底地常人化了。這一點,我們要重新回到神聖性上。
西方發展到這一時期,奠定了西方現代教育的基礎。現代西方教育的討論都要回到這個時期。這個時期之後,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就是要人有個性,要人無所不會。達文西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要理解,有這樣一個時代, 所有知識都統領在一起, 讓人做大。 所有知識都擁有於心的時候, 你還是要讀這些古典的、歷史的東西。這些東西都不只是從觀察而來,而是從閱讀所有古典的文獻而來。
所有,這個時期的激活,就不同於查理曼大帝時代。比如亞里士多德的動物學, 比如普羅塔克. 即使我們有著掌握一切知識的慾望的文藝復興時代, 但也是對傳統的激活,雖然激活的方式不同。
如果你看畫展,可能會看到,從那時候到16世紀的荷蘭, 一張畫上基本把所有的鳥類都畫出來了。這就是時代的精神。後來像達爾文的博物學,有個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將世界所有的物種搜集來進行分類。現在你去巴黎的植物園, 要將世界所有植物都種一棵. 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最重要的遺傳。
換句話說, 就是不是用今天的學科的,或今天的科學的方式理解世界,即用分析的方式。那時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分類和形態。懂歷史的明白, 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知識形態。文藝復興就是要掌握所有的總體知識。什麼是歷史時期?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培養不同的人。
在某個歷史時期,很多人都是一樣的。這樣理解歷史的一種方式。 歷史上相似的培養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留下了以前不同時期留下的風格.比如文藝復興時期, 西方有些人還有那個時代的風格。比如,阿伯特讀過紅樓夢2遍,讀過陳達所有的作品。這樣看,現在我們與國際接軌,這是哪門子接軌呢?比如錢鍾書也是這樣的人,他並沒有建立知識體系,而是體會知識的每一點味道。我們現在的教育為這種人留下了什麼機會嗎?教育要為不同歷史時期留下可能性,這就是好的教育。歷史存在就有它的價值,就有給它機會的必要。
4,懷疑時代的開啟
西方的懷疑論時代,笛卡爾開始的懷疑精神,影響了教育。 教育進入人性論或感覺論時期。教育學最基本的理論設定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這段時期主要講什麼呢?每個人都要敢於運用自己理解的能力,敢於運用自己體會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從這個時候,文本和文獻的重要性下降了。也就是說,已經不完全是文教意義上的教育。這就進入了科學的教育。西方給了我們晚近的教育的傳統。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比如法國大革命就是這種教育帶來的結果。人們無法建立共同的神聖性的東西,而只是抽象的個體,這個社會是危險的。
這特別像今天網絡上的暴民的狀態。他赤裸裸地發表絕對的意見,而在現實生活中,則可能是一個低能兒。他的意見抽象而極端,這是革命人格。這種人沒有能力構建現實生活的共同體,所以爆發了革命。而社會學恰恰是反思這種危機而誕生的。社會學的根本在這裡啊,而不是單純的反抗誰。
所以塗爾干整個的講法,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人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要守紀律的,即規範的紀律;第二,對群體和他人的依戀感;第三個才是自主的意識,而前面兩者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說,一開始就我就是我自己。從上千年教育歷史的變遷里,不同傳統的歷史被激發出來的重點是不同的。塗爾干有一兩本書是重新解釋希臘和羅馬的,即在家和國之間有一種調和的方式,即社會。塗爾干就是建立在重解希臘、重解傳統的基礎上。微信上,發法國高考的題,都是哲學題目。
為什麼呢?因為法國的liberal arts是在高中完成的,而美國則是在大學完成的。所以,法國去哪個高中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法國大學者都是中學老師。不斷地對傳統做不斷的解釋,才能對現實做出更好的理解。如果你總感覺人赤條條來到世界上,那你肯定要赤條條地走出去。
現代教育是如何呈現的
我們從一個具體話題開始。今天的教育已經誤入歧途,這源於我們對教育二字的漠視和不理解。每一個進入大學的人,都帶著好像每個人都要出論文的想法。坦率的說,這都和教育沒什麼關係。教育的本質不是發現,不是研究,而是重複。
教育的本質就是重複和傳遞。首先,什麼是重複?重複就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一代一代的人讀的都是相同的書。就教育的本質而言,就是將對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種入你的身上,讓你自由地在未來世界裡呈現你接受的東西。
教育首先關乎的是某種文明傳承的過程。如果說,中國的傳統大概斷了幾十年,如果我們不恢復對歷史和文明的傳承,那麼我們現在所做的所謂的學術創新在將來都是一文不值的。這只是對某種學術潮流的一味模仿。如果我們理解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做成傳統意義上的一個好人(good man)。當然,中西對此理解不同,古今也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如何理解這個好,是不容易的。中國古代認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紀中期以前,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笛卡爾之後,則建立自己內心秩序的才是好人。如今我們的大學,又有多少人會這樣理解教育呢?我想這是當今中國誤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做新人,是無視傳統和這些根本問題的。做好人是無數次回到我們的歷史;而做新人就是粗俗的個人主義者;做好人是不斷對世界開放並建立秩序的人。
教育是在不斷的傳遞。傳遞的不只是一些想法,還包括自己的感受和習慣。做好人,第一,中國人講修養,第二,教育根本上講是要建立神聖性。做一個好人的最核心的標準在於,自己不是最大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東西,永遠是高於你,你內心要充滿敬意。在中國文化土壤里生存的人,再大的學者,如果對父母不敬,則也與教育無關。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對父母有愛、有敬。在西方,則講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斷發展,則始終面臨這個根本問題。
在中國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則教育毫無意義。比如,你來北大讀書,什麼叫對北大心存敬意?就是通過對北大的歷史、對以往傑出的人、傑出的故事,不斷的了解和體會,讓這些融入身心,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這些無關,這註定是失敗的教育。
如果人能夠認識、體會到這些,那他則會有修養。修養在歷史上的表述不同。一種表述是cultivation,一種是alienation(黑格爾)。中國人講教化,講修齊治平。越有學養,越知道自己有不可超越的地方,對神聖性有起碼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養,與周圍世界融合起來,接下來的問題則是神聖性是什麼?性是什麼?認識到神聖性,並將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歷史上,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歷史的不同階段。換句話說,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們對神聖性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育的不同。孔子所言禮樂教化與魏晉、宋明的教育都不同。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對天地、對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可以說,現在教育研究的很多問題和教育沒有關係。比如教育經濟學和教育沒有關係,因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場裡產生的效用;再比如,現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對於教育來說,都是假問題。因為你的出發點是social 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性」,所謂神聖性的東西,在不同歷史時代的理解不同。Human nature,從兩個角度來理解:1、它本來是什麼?這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討論。2、它的內容是什麼?教育學狹隘的將之理解成課程體系,其實它的內涵非常複雜。不管內容為何,我們賦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斷地激活傳統。這個過程,只是因歷史階段不同,我們賦予人性不同的內容;但這都是對傳統進行重新理解。歷史上只有法國大革命是個例外。可以說,與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與傳統一刀兩斷。
第三,教育的本質在於,在不同的歷史時代,傳統或經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復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會選擇不同的傳統,選擇不同的復興過程,選擇不同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在創新,是革命時代造成的結果。我們應該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過程。今天的大學生都沒有抱著一種敬意的心態來讀前人的書,沒有心懷敬意來理解歷史上好人(good man)對世界的理解。這樣的人無緣體會到自己何以能作為好人,何以做傳承古之精神的人。這只能培養社會的在俗人士。他們拒絕在教育中發展人性的狀態。
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大概地講了西方教育的歷史,就是要說,教育就是要對自身不斷地理解中不斷地激發傳統的過程。關鍵是要於現實的人的心理、他存在條件和感受和傳統的東西不斷地接壤。下面談談我國的情況,包括老一代學者的看法。
在西方,盧梭、伏爾泰這些人都是liberal arts傳統中出來的人。不過,中國的文教不同於西方。西方是宗教下的教育,與基督教有密切的關係。比如美國的反墮胎,就擁有豐富的宗教內涵。可以說,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間的緊張,讓我們不停地討論教育的問題。而中國教育的宗教性沒有這麼強。
從笛卡爾對人的理解,以及後來一整套現代對人的理解,創造了現代教育的形態。是不是對現代批評教育的時候,就扔掉了這些傳統呢?這是今天討論通識教育最大的癥結。我們討論教育的歷史,不斷復興傳統的過程,但是,復興傳統的過程並不是如此簡單的,並不是只通過書本就能做到的。而且,不同時代選擇的書本也不一樣。我的意思是,教育不是我們回到經典就能做到的。這要和我們現代人心靈的狀態、世風民情的狀態適應。換句話,不能只考慮種子的問題,還要考慮土壤的問題。不是說穿漢服、讀孔子就回到傳統了。而是說,文教,必須還要和現代意義上的科學相互接壤起來。這裡的科學,不是現在理解的科學,特別不是現在的社會學。這個傳統不只是中國的傳統,還有西方的。
第二個,我們要對現實的狀態有理解,這才是科學的意義。而社會學本質的精神就是這個意思。舉個例子,如果用批評的方法來講高中,有兩個東西最要害:1、強烈的功用性、實用性,就是過早的用社會的思維理解自己;2、強烈的意見,對社會和自己有強烈的觀念性的看法。比如生而平等,和父母、老師都是平等的。原理可能沒錯,但原理有很多前提條件。我們今天的孩子身上有強烈的意見性,比如社會是惡的,所有醫生都是為了掙錢等。這些意見性的判斷,只讀經典是無法解決的;只讀經典往往會助長這些意見。教育就是要對現實有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對經典也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兩者的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費老晚年寫了一篇文章,講社會學在中國終極意義上是一門人文學科。中國的文明形態,更習慣一種連綿和傳承的關係。中國文化就是在具體情境中來理解社會運作的過程。同時,我們一定要走入到現實社會生活中,尋找一種共同特徵的方式,找到我與研究對象同感的方式來理解社會。人文學科就是要讀經典,更重要的還有一層,就是要了解現實的歷史,現實的經驗構成。這一點,社會學是一個了不起的學問。人不能抓住自己的頭髮把自己拔離地面。有些哲學家就是做這些。而社會學恰恰就可以把經典的文史和現實經驗發生關聯,而對自己的位置有所認識。
如果讓我加強課程體系的建設,一方面一定是大量的文史教育,哪朝哪代,要讀具體的歷史;另一方面,一定是社會調查。兩者只取其一,都是危險的。可是是我們今天的教育,一個都不占。我們今天追求的東西,是不斷革新的統計方法,是某某語言,而不是對生活恰切的生活理解。我們今天寫文章,看幾個變量什麼關係,這樣的文章也好發,十年之後你再看,全是垃圾。
你可能會說,今天有這麼多學分要修,這麼多事情要做,看不完這些浩無邊際的古典著作。這個我也贊同。但是即使在一個學科內部,我們自己學科的歷史,也很少有人做這項工作,回到這些傳統。你不是非要讀四書五經,讀西方所有著作,起碼你自己學科內部的傳統,你要知道。越回到傳統,越才能有新的理解,這個是我們在學科內部可以做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說,教育和學問,越跟風,死得越快。尤其是教育。學問我不好說,因為有時候你不跟風找不到工作。
今天我們考察教育的很多指標,跟教育本身沒關係。我今天講的一些,亂七八糟講了很多,只是希望能夠給大家一個啟發。教育產生的效果是滯後的,我們今天的時代,真正的時代是文革的時代,是文革培養的一批人主宰這個國家的時代。而今天教育欠下的東西,也要未來三十年再來償還。
渠敬東: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社會學研究》副主編、編輯部主任。研究領域:社會理論、社會學史、組織社會學、教育社會學。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