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考99分崩潰大哭:永遠別做這件事,除非你想毀掉孩子的好成績

2023-01-13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男孩考99分崩潰大哭:永遠別做這件事,除非你想毀掉孩子的好成績

男孩考99分崩潰大哭:永遠別做這件事,除非你想毀掉孩子的好成績

前兩天微博熱搜上有個男孩崩潰大哭,因為他考了99分……99分還要哭?

因為他的爸媽不滿意,沒有任何誇獎和鼓勵,上來就是指責和質疑:

「那1分扣哪了?」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那1分扣哪了?」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孩子哭到抽噎,委屈得不得了:

「從來沒在意過我考得有多好!」

「我內心裏面是想你誇我還是想你質問我?」

「從來沒在意過我考得有多好!」

「我內心裏面是想你誇我還是想你質問我?」

評論區最高贊的回覆,是網友半抖機靈,半帶了點賭氣性質地報復父母:

「下次考一分,然後說,這是上次丟的那一分。」

這樣的結果自然誰也不想看到,可我們得承認,生活中經常上演這樣的場景。

所以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件事。

「還不是為了孩子好」

前段時間去朋友家串門。

我和她坐在客廳的沙發里喝茶聊天,兩個小朋友在臥室里嘰嘰喳喳說著悄悄話。

忘了聊到什麼,朋友突然壓低音量,像是怕誰聽到一樣:

「這次期中考試,豆豆考了全班第三!」

「這孩子行,簡單給她講講就考這麼好,還是聰明!」

「盯緊點,我看考第一也沒問題!」

「這次期中考試,豆豆考了全班第三!」

「這孩子行,簡單給她講講就考這麼好,還是聰明!」

「盯緊點,我看考第一也沒問題!」

我還沒來得及恭喜,她女兒探出半個身子,鬼頭鬼腦的機靈樣兒真讓人喜歡:

「媽媽,我聽見你喊我的名字了!你是不是跟阿姨說我壞話呢!」

孩子剛叫了聲「媽媽」,朋友就瞬間變臉,眉眼間的驕傲和滿意立馬散個乾淨,板著臉回頭數落孩子:

「只要不學習,你就可有勁頭了!」

「下周要學的古詩背完了嗎?昨天單詞複習了嗎?」

「只要不學習,你就可有勁頭了!」

「下周要學的古詩背完了嗎?昨天單詞複習了嗎?」

連珠炮似的一串,孩子好像突然變矮了幾公分一樣,整個人縮在椅子後面,聲音也變得悶悶的:「我們再玩一小會兒就去學習了……」

朋友提高音量,好像更生氣了:

「就知道玩!我看你期末能考幾分!」

「考個第三名,尾巴都要翹上天了!」

「和你們班第一差了十幾分,自己也不知道反思!」

「就知道玩!我看你期末能考幾分!」

「考個第三名,尾巴都要翹上天了!」

「和你們班第一差了十幾分,自己也不知道反思!」

孩子轉身回了房間,趿拉著拖鞋,腳步聲有點沉重,連帶著房間裡的我女兒也沒了說話的聲音。

我問朋友:「明明上一秒鐘還在為孩子而感到驕傲,怎麼下一秒鐘就潑了好大一盆冷水?」

朋友笑了下,又用很小的聲音繼續說:

「又不是門門一百分,有什麼好夸的?」

「再說了小孩子可不能當面夸,會驕傲的!」

「而且要不是太馬虎了,她還能再多拿個七八分呢!」

「又不是門門一百分,有什麼好夸的?」

「再說了小孩子可不能當面夸,會驕傲的!」

「而且要不是太馬虎了,她還能再多拿個七八分呢!」

怕孩子驕傲、覺得TA可以做得更好、沒拿到滿分就是還有努力的空間、就算夸也不能當面夸……

理由太多了,哪一條都是父母的「還不是為了孩子好」,希望孩子能主動學習、有上進心、學會反省、自我鞭策……

可是盯著孩子沒拿到的那幾分,真的能幫助我們實現這個目的嗎?孩子真的會按照我們的期望具備這幾種品質嗎?

兒時不競爭,長大才勝出

引導孩子在意分數和名次,是在把TA往競爭的坑裡拉。

尹建莉老師早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明確指出早早地把孩子推入競爭洪流的四點危害。

第一點,削弱孩子的內在力量,容易出現無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看似只有一兩分的差距,但卻需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還要再加上一些運氣,才有可能對抗考試中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那最後的一兩分,可能遠比99分、98分難考。

孩子為了讓父母開心滿意,不得不去做,犧牲自己玩耍、遊戲、社交的時間,去追求父母想要的這份完美,可他們還沒學會如何面對「做不到」。

或者說,在原本應該向內積蓄力量的年紀,孩子們卻把注意力放到分數和名次上,自我成長力量開始分散,而競爭帶來的焦慮感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孩子內心變得越來越羸弱。

懷疑自己的能力,覺得努力也毫無意義,對學習和生活充滿恐懼。當無力感、自卑感充斥內心,孩子還有什麼未來可談呢?

第二點,破壞孩子的合作能力。

或許父母引導孩子關注分數和名次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專注自身,看看自己還有什麼可努力的空間,或者見賢思齊,向榜樣學習。

但事實上,競爭帶來的挫敗感,除了會讓孩子對自己不滿意以外,還會對別人不滿意,產生敵對情緒。

比如說不願意把自己的筆記分享給其他同學、在人前表演自己沒有用功讀書、同學請教問題時也打馬虎眼,生怕別人學會了就把自己比下去。

尹老師說:「一個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內涵是友善、誠實、寬容等,所以培養孩子的競爭力,首先要培養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礎。」

但深陷競爭漩渦,過度在意分數和名次的孩子,恰恰錯過了發展這些良好品行的最佳時機,一個欠缺合作能力的人,競爭力又能有多少呢?

第三點,培養出病態的奮鬥者。

北京大學徐凱文教授前幾年提出的「空心病」,相信大家已經不陌生了。孩子們在賽道上拚命奔跑,好不容易考取了還不錯的名校,卻突然對人生產生了強烈的無意義感。

陶勇醫生曾在《自造》里提到醫科大學學校里一位水平極高的教授,從小對孩子實行軍事化管理,「從來沒有看過電視,從來沒有接觸過電子遊戲,從來沒有不良嗜好」。

孩子17歲那年,確實如父母所願,考取頂尖學府。但入學第一年就沉迷網絡遊戲無法自拔,期末考試也有好幾門亮起紅燈,最後以退學告終。

其實在諸多類似的新聞中,退學已經是非常「溫和」的一種結果了。

如果把分數、名次、名校錄取通知書當成我們人生航行的目的地,即便短暫地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精神上的持續緊繃也在為日後埋雷。

第四點,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英國教育家尼爾曾說:「我從未在一個快樂少年的臉上發現過暗瘡。」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負面情緒里,或者壓力過大,身體就會出現各種警告信號,例如變胖、脫髮等,更何況是身心還在極速發展的孩子,他們尚未建立起有效、完善的防禦機制,太大的精神壓力不僅影響到他們的心理,也會影響到生理髮育。

「考100分我就『揍』你」

聊了這麼多,我們不妨再想想,為什麼父母們要追著那1分問來問去。

育兒專家王人平說:「對孩子丟1分的不接納,投射的是父母內心的恐懼和幽暗,是極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表現。」

焦慮或許來源於大環境的裹挾,「提高一分幹掉千人」「贏在起跑線上」,但說到底,還是對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自信,對未來充滿恐懼。

同時,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父母總盯著孩子缺的那幾分看,因為他們生活里也總是在挑自己的毛病。

他們不停地批判自己、挑剔自己,他們對自己不滿意、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又覺得改變現狀太難,就把希望寄託到了孩子身上。

也有一小部分父母,是藉由挑剔孩子,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和虛榮心。

不過絕大多數父母的出發點還是好的,但說出口的指責和批評,卻在無形之中把孩子往相反方向推。

演員陳佩斯在《圓桌派》中提到,自己曾跟兒子說上學以後不許考一百分,考一百分回來就「揍」他。

多年以後回過頭看當初的這句話,陳佩斯說:「我真特別慶幸,首先我們父子感情就深,很少發生衝突。」

不要求孩子考一百分,其實是對家長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能不能放下那些焦慮?

我能不能不被周圍人影響,堅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我能不能放下那些焦慮?

我能不能不被周圍人影響,堅定自己的教育理念?

更關鍵的是,父母要求孩子考100分,遠不如孩子自發想考100分,與其逼迫孩子用功讀書,父母不如仔細琢磨一下如何培養、保護孩子的自驅力。

不過這個問題足夠單寫一篇文章了,想看的爸爸媽媽們可以點點文末「在看」,人數多的話我們就安排一下!

參考資料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微博@王人平,「為什麼不要去要求孩子考100分?」

父母對孩子的苛刻和否定

不會讓孩子停止愛你

TA只會停止愛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4ff22645ea984e45fbb82f27fdedd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