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經常聽說,相信應該很少人見過,血栓到底長什麼樣?
據了解,這位72歲老人事發之前就經常說自己腿痛,他還以為是自己關節炎犯了,沒有及時理會,直到一天突然無法走路,才意識到嚴重性。
經檢查,老人的右腿下肢冰冷,且腳趾沒有一點血色,背動脈沒有捫及搏動,而且觀其色有些許發紫,醫生當即結合報告判斷是血栓堵塞造成的症狀。隨後安排了手術急救,術後醫生從他的腿中取出30-40厘米長的血栓。
事件也引起了不少關注,很多人不解,這血栓是怎麼來的?
一、血栓是怎麼被「養」大的?
正常情況下,血液中的凝血和抗凝系統會保持動態平衡,維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通,但隨著人體血液流速變緩,血管損傷,凝血系統異常亢進,而抗凝功能無法與之平衡,就會導致「易栓狀態」。
而這種狀態的出現,都和人體長期處於三高等慢性病、不良生活習慣、缺少運動等因素有關。血栓性疾病常發生在動脈,但實際上靜脈也可能出現血栓,只是比較少見,具體來看:
• 動脈血栓是我國心血管病中主要來源,比如我們常說的心梗、腦梗都是因此而來,具有高致殘甚至致死風險,近年來冠心病死亡率不斷上升,其中很大程度上就離不開心肌梗死。
• 靜脈血栓可以說是心血管殺手中最隱形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因為大部分靜脈血栓都不會出現任何症狀。
二、手腳出現以下4大症狀,需警惕血栓
血栓是人體健康的潛伏型殺手,早期不易被發現。但因手腳部位的神經末梢分布較為密集,一旦軀體出現缺血、缺氧等反應,往往會發出異常信號,提醒血栓的來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蔣利介紹,當手腳有以下表現要警惕血栓風險。
1、手腳腫脹
如果發現雙腳出現不同程度的水腫,或者單側水腫,很可能是下肢靜脈發生了血栓,當靜脈血液被堵塞後無法回流心臟,就會產生壓力致使液體不斷向手腳擴散,最終形成腫脹症狀。
2、手腳劇痛
這是因為手腳血管堵塞,血液無法正常供應,而患處部位的神經和肌肉在缺血狀態下可能出現壞死表現,從而引起強烈疼痛。
3、手腳麻木、無力
手腳活動需要大腦中樞發號施令,但隨著大腦血管出現堵塞,腦部供血不足,就會影響中樞神經功能,導致部分支配區域出現缺血、缺氧、壞死,當這部分神經元無法正常傳導興奮,自然就會導致肢體活動受限。
4、手腳發涼甚至發紺
這也是血栓常見表現,手腳處於肢體末端,當血液無法正常循環,首當其衝就會受影響,隨著血液被中斷供應後,缺血肢體會發涼蒼白甚至發紺。
三、3種食物堪稱「血栓大戶」,再饞也要管住嘴
現如今血栓已經成為危害公眾健康的重要因素,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血栓發病人數有250萬人,其中160萬人死於血栓病發,因此預防血栓風險迫在眉睫,而血栓的出現又餓日常飲食息息相關,因此減少血管堵塞,最簡單的措施就是控制飲食,尤其是以下幾種食物,一定要少吃。
1、高鹽食物
有研究統計,9.5%的心血管死亡患者中都有鹽攝入超標表現,高鹽飲食會導致人體鈉含量升高,損傷血管,因此少吃為好。
2、高糖食物
日常還很多食物中都含有糖分,而隨著人體攝入的糖分過多,也會影響血糖波動,脂蛋白水平下降,增加血液粘稠度,也會增加血栓風險。
3、油炸食物
這類食物攝入過多會導致體內油脂大量堆積,當這些油脂超出人體代謝速率,就會被轉化為脂肪,附著到血管上,增加堵塞風險。
四、教你一個動作自測下肢靜脈血栓
可能有人會問,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血管堵塞?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測試方式---直腿伸踝試驗。
平躺狀態下,將下肢伸直,然後勾腳尖,如果小腿有疼痛感,可能是深靜脈有血栓形成。
那麼怎麼預防血栓形成呢?
專家建議平時可以多做踝泵練習,就是坐立或者平躺時,放鬆大腿,用力勾腳尖,並保持10秒,再放鬆,循環練習5分鐘左右,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尤其是久坐的人要經常做。
其實血栓的出現和人體不良生活習慣有很大關聯,日常保持健康飲食結構、定期鍛鍊,減少久坐時間,都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血栓風險,血管健康也是身體重要本錢。
參考資料:
[1]《99%的血栓可能毫無徵兆!嚴重會致死,有效預防方式竟是...》.科普中國.2020-10-13.
[2]《血栓來臨,手腳先知?注意3個手腳發出的危險信號!》 .臨沂疾控.2023-01-24.
[3]《人體最容易「藏」血栓的地方,發作時用2個信號提醒你》.生命時報.2022-11-2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