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馬配速多少合適?

2023-03-06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首馬配速多少合適?

對於首次參加馬拉松的跑者,比較建議用心率指導配速、而非直接以配速來作為衡量強度的唯一標準。

這主要考慮到幾點:

  • 平均配速只體現了最後的結果,並不應該以這個數值來分配體能。同樣作為運動強度的衡量數據,心率和功率等則更兼顧跑者身體的實時狀況,用它們作為衡量會更為合理些;
  • 絕大多數馬拉松賽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平整路段,其中環境變量,如風向、氣溫變化、坡度、日曬等等,這些都會極大影響配速策略。一場馬拉鬆動輒3-6個小時,在無法完全熟悉賽道的情況下,配速策略在比賽中會有多次微調的情況,這未必是首次參加馬拉松的選手所擅長的 ;
  • 當下絕大多數運動手錶都配備了心率收集器,心率的數據比較容易獲取,也非常適合初/進階跑者作為參考依據。

接下來詳細說下,馬拉松初跑者應該如何計劃比賽策略、怎樣確定各階段的配速策略、如何用心率和配速設定比賽策略。

初跑者經常忽視的馬拉松「賽道陷阱」

馬拉松標準距離為42.195公里,不過這個距離依照最短線路原則SPR(the shortest possible route)來測量,除了領先選手外,極少有選手能接近這一距離。如果一場比賽彎道越多、參賽選手越密集、橋樑/隧道越頻繁,越是容易出現跑更多路的情況。

所以跑者最終跑下來的里程,普遍會多200-800米。

那42.195公里的馬拉松,絕大多數人其實在比賽日會跑42.5~43公里(這裡暫不考慮GPS手錶記錄軌跡的誤差)。

全程馬拉松對大多初跑者而言動輒4-6個小時,7點30/8點鐘比賽開始時也許氣溫涼爽體感舒適,後半程臨近中午,通常溫度升高日照強烈,維持既定配速會更快的消耗體能。後半程掉速情況往往遠超既定設想;

一場馬拉松需要10次左右的飲水補給,降速-拿水補給-重新啟動會消耗不少時間

折返賽道的馬拉松,坡道或順風風向既會讓你感覺到「天助我也」,又會反過來成為「滑鐵盧」。繁華城市賽道熱鬧的比賽氛圍或許是最佳的助燃劑,稍偏遠的近郊公路則可能讓你提前想放棄……

——以上這些常見「賽道陷阱」,多次參加馬拉松的選手都深有體會。所以,簡單用42.195公里和目標完賽時間去得出每公里的平均配速,其參考價值非常有局限性。

如何利用心率來確認馬拉松比賽配速

先明確一點,不必過於在意運動心率的數值,而是要關注這個心率數值所處的心率區間

心率區間通常分為有氧慢跑心率區間/最佳燃脂區間、馬拉松強度心率區間、乳酸閾值區間、無氧耐力區間等等。我們建議以儲備心率法來計算得出自己的心率區間:

目標心率區間=(最大心率-靜息心率)x 儲備心率區間(%)+靜息心率

跑馬拉松會達到三個心率區間,依次為:

  • 有氧慢跑E心率區間:儲備心率59%~74%
  • 馬拉松強度M心率區間:儲備心率74%~84%
  • 乳酸閾值T心率區間:儲備心率84%~88%

比如:跑者A選手最大心率185,靜息心率55,那他的儲備心率就是130。E強度慢跑心率區間就在131~151之間,M強度馬拉松心率區間在152~164之間。

那這位選手比賽中絕大多數以E和M心率區間的強度去跑步,最後有餘力加速還可能會達到T強度(短時間)。

——但心率區間劃分,更大意義在於定義強度,而非作為比賽的參考值。上述的馬拉松心率區間(M配速),雖意思為可以在該配速下維持很長距離的強度,可對初階跑者來說依然是強度較高的配速,以此強度跑全馬,很容易在後半程出現崩盤情況。

所以建議馬拉松初跑者:

  • 前25公里:以不超過E區間的強度完成
  • 26公里-39公里:以介於E~M強度之間完成
  • 最後3公里:如有餘力,可以小幅提速完成

心率的高低與自身狀態、外界環境都有關係。如比賽前一天休息未達預期,自我感覺不太好,就要適當降低比賽中的心率;遇到較高溫度或濕度(以體感溫度為準),此時跑步的消耗會更大,也需要降低心率。

切記馬拉松是場42公里的鏖戰,42公里前任何一個距離超過預期的「放飛速度」都可能導致此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具體到賽道不同距離,初階跑者馬拉松比賽策略

出發階段(0-5公里)

初階跑者並不需要像精英跑者一樣,進行30-40分鐘的熱身。可以通過比賽前10-15分鐘的熱身運動,外加比賽開始後前2-3公里作為熱身。

所以出發後的幾公里,前10-15分鐘最主要慢慢將身體「熱」起來,心率逐漸提升至比賽狀態,再開始整整的巡航。

切記不要在比賽開始後過於興奮,收不住速度衝出起點,儘量讓配速和心率以緩慢提升的「爬坡」形態開啟。

將前五公里當成適應-投入比賽、並作為決策今天身體狀態的依據,不要過分在意前五公里時間上的得失。

比賽前半段(5-25公里)

如果以心率來恆定,前20公里都應處於E心率區間內。即,25公里內最高心率不要超過自己的馬拉松配速心率。很多人會在10-15公里之後迎來身體的一個正向反饋高峰,開始覺得腳步輕盈跑得很愉悅,常常收不住速度開始提速,這可能會導致你過快的消耗糖分,在30公里左右出現撞牆的情況。

此時應儘可能保持住自己目標配速前進,即便身體暗示你可以跑的更快一些。

補給方面,如果前5公里並未進站補水,接下來的5-10公裡間最好能小口抿水。並且保證後面每隔5公里至少有一次50-100ml的補水。

如額外需要補充能量膠(以每場比賽3個能量膠為例),15-18公里處可以吃掉第一個膠。有經驗的選手通常也會計算好距離,在距離水站幾百米時完成食用能量膠,到了水站後再輔以飲料——目前絕大多數能量膠都需約200ml飲用水搭配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效果,且不會對腸胃有過強的刺激。

比賽中後段(26-38公里)

26-32公里會是很多初階跑者比較難熬的一段,賽道上會陸續出現開始步行的選手,在心理上也會成為動搖的因素。依然保持勻速的完成,如體感已有明顯的疲憊,適當放慢速度,待這種體感緩和,後面的路段也許會慢慢彌補回此前落後的時間。

進入32公里後千萬不要急躁,認為只剩下十公里應該提提速,這是很危險的想法。

保持輕鬆的心態去繼續奔跑。

儘量不要讓自己停下腳步,善於利用沿途地標,將距離分段化,完成後在心理上給自己一定的鼓勵。如果實在體能耗竭不得不跑走結合,可以考慮圍繞補給點進行——

馬拉松補給點通常每隔2.5公里設置一個,在補給站點前100-200米適當降速,補給點拿到水後每次飲用50ml-150ml的(小口多次飲用),而後再用50-100米慢慢啟動,直至恢複目標配速。

這樣浪費掉的時間較少,也能較好的完成補給,同時讓體能得到恢復。

最後完賽階段(38公里-終點)

最後5公里,維持每個補給站抿一口水的習慣。

比賽至今,能否完成目標已經很明朗。

此時身體體能會接近耗竭的狀態,即便體感良好,身體肌肉也很可能非常的緊張,盲目提速很可能導致抽筋情況,讓比賽功虧一簣。需要做的,就是維持住該速度(不必過分緊張10秒左右的掉速,它影響不了太多最終成績),穩妥的完成比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e67ba38c21ce5fa823bc560385bb8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