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網球選手朱珍珍:一個人,像一支隊伍那樣去戰鬥

2024-11-01     ASICS亞瑟士

從16歲才第一次接觸網球,到成為首位從資格賽開始參加大滿貫、並拿到迄今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朱珍珍走出條未有多少前人經驗可借鑑的路,一條只屬於她自己的光榮的荊棘路。

希望這些關於朱珍珍的故事,可以讓更多人了解這位「中國輪椅網球一姐」——

一.球場上的後來者,16歲才第一次接觸網球

第一次拿起網球拍,朱珍珍已經16歲了。要知道很多歐洲輪椅網球運動員17歲就開始征戰大滿貫,所以她的起步無疑晚了很多。

朱珍珍是山東聊城人,兩歲時感染骨髓炎,失去行走能力。中學畢業後,朱珍珍在一所中專學服裝設計,碰到省隊來學校選拔運動員,她就抱著試試的態度,發現對網球很有興趣。這才開始自己的網球生涯。

起步晚要付出的努力就得更多。朱珍珍從小沒有上過體育課,面對省隊機會,她請教殘疾人運動員前輩,怎樣才能成為運動員,對方告訴她,一定要重視力量訓練。所以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簡單又有效的訓練就成為朱珍珍的每日必修課。

迄今朱珍珍仍在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術。6月法網打入最終決賽,就是她加強了進攻後得到的成績回報。拿起球拍近20年,35歲的朱珍珍依然還在進步。

相比普通人,輪椅網球訓練更枯燥,也更辛苦,「把輪椅操控得像自己的腿一樣靈活」背後,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困難——身體有些部位高頻動作,有些部位則鮮有移動,所以長時間室外訓練,皮膚被曬傷或凍傷都出現過。

二.成為職業球員,一個人推著輪椅闖世界

為了能更多地參加比賽,2018年朱珍珍考慮成為職業輪椅網球運動員,第二年邁出了參加世界職業巡迴賽的勇敢一步。

職業球員絕大多數比賽都是以個人名義參加,需要自行安排,以賽代練也是維持狀態的最佳方式。絕大多數時候朱珍珍都是獨自一人上路,除了比賽,辦理出境、交通差旅、訓練、食宿、裝備、報名註冊等等全自己一人搞定。

每次出去比賽,她都需要兩把輪椅,一把日常生活使用,一把比賽和訓練使用,再加上出國物品大箱小箱,堆起來行李車高度會沒過頭頂。近幾年朱珍珍都維持了全年20+站的參賽頻率,一手推著生活輪椅,一手推著行李車,也成為她每次出去的比賽日常。

相比比賽的疲憊,朱珍珍說自己有時感到更多的是孤單,很多歐美選手往往幾人結伴,而她則幾乎都是獨行。一個人推著輪椅闖世界,一個人像一支隊伍那樣去戰鬥。

三.用著借來的三台輪椅,打進決賽

在異國他鄉,朱珍珍要應對很多,沒少為突發事件操心。2022年7月,朱珍珍去西班牙參賽,就遇到輪椅裝備被航空公司弄丟、直到比完賽後8天才給找回來的情況。

絕不能白來一趟。朱珍珍就現買球拍,然後開始到處找其它運動員,看看能否借輪椅比賽——因為其他人也都有比賽任務,整站比賽,朱珍珍愣是前前後後借了三個輪椅(兩個其他選手的,一個現場展示用的輪椅)才把比賽湊齊打完。其中有場比賽,她更是賽中更換了兩次輪椅。

可是用著不是量身定做的輪椅,每次比賽朱珍珍腿都被磨的紅一塊青一塊,手指也會被輪椅蹭破,全場比賽都忍著痛。對手知道她借用輪椅,便會有更多信心去持續調動她的移動,來增加獲勝可能,每場比賽都打得尤為辛苦。

即便如此,比利時站朱珍珍還是闖入了決賽,收穫一個亞軍。這讓對手教練和組委會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類似這樣,需要在球場內外都保持專注、處理好很多事項的突發,朱珍珍遭遇並不少。

面對出國參賽遇到的很多困難,朱珍珍認為每一次磨礪,都讓她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不少。所有的狀況,也會成為後來人可借鑑的經驗。

四.闖進決賽的「幸福煩惱」

朱珍珍幾乎參加過所有歐洲的輪椅網球賽事,單槍匹馬前往不同國家,語言溝通是其中很大的困難。每到一個比賽地,朱珍珍都得花很多精力提前溝通,安排好訓練和賽前熱身。

有時一路打到最後決賽,就會面對很多幸福的煩惱,因為其它已完賽選手早就離開比賽地,熱身選手都找不到。朱珍珍就只能再去找當地運動員,看看能不能一起訓練。

「成功路上是孤單的」,對此朱珍珍非常認同。有時候她也會考慮早點退役回歸家庭,但想到每次出國比賽都能多學很多東西,就依然選擇了堅持。

也許朱珍珍一個人戰鬥的經歷,都會成為後新人們的寶貴經驗,參與的運動員越多,他們也會有更多攜手同行出戰的機會。

談及自己網球生涯,朱珍珍認為還會打上很久,沒想過退役。「我應該還可以打好幾年,男選手中有打到40多歲、甚至50歲的。我希望可以繼續享受比賽的快樂。」

五.首位通過資格賽進入大滿貫的中國輪椅運動員,也是迄今的最好名次

朱珍珍之前參加過殘亞會、殘奧會,但第一次參加四大滿貫賽事時,已經31歲。為了爭取到大滿貫參賽資格,2019年朱珍珍滿世界比賽,輾轉英國、美國、日本、韓國等,15場比賽打下來,年終世界排名來到第6,也終於進入次年澳網女單簽表。

2020年1月29日,朱珍珍推著輪椅走進墨爾本網球中心7號球場,大滿貫賽場終於出現第一位以資格賽入圍的中國輪椅網球運動員。首輪比賽面對頭號種子、德國人德格魯特。在6比7先丟掉一盤的情況下,朱珍珍6比3、7比5艱難完成逆轉,生涯首次大滿貫就闖入了半決賽。

接下來朱珍珍成為了大滿貫的「常客」,2023年成功打卡四大滿貫,大滿貫女單和女雙都拿到過亞軍,單打世界排名最高達到過第四——這些迄今都是中國輪椅網球拿到過的最高成就。

參加世界職業巡迴賽前一年的雅加達殘亞會,朱珍珍搭檔黃惠敏拿到女雙金牌,這也是中國輪椅網球的首枚殘亞會金牌。

六.輸球不可怕,吸取了經驗就能贏更多球

朱珍珍有個12歲的兒子。在外面打比賽,她和兒子只能抽時間打視頻電話。國內訓練時,她偶爾也會陪兒子打打球。

兒子眼裡,朱珍珍是個特別酷的媽媽,和其它小朋友聊起,他總是很驕傲說我媽媽特別地厲害!朱珍珍則跟兒子說,媽媽也並不是一直贏球,也有很多輸的時候。其實輸球不可怕,吸取經驗,就能夠贏得更多的球。

因為起步較晚,朱珍珍認為自己在技術層面有很多值得打磨的地方。今年法網前她在進攻上投入了很多訓練,因為以往自己打球比較求穩,缺少對對手的壓制,面對強敵就會很被動。最終儘管決賽1比2輸給賽會頭號種子、東京殘奧會冠軍德赫羅特,朱珍珍賽後復盤還是很滿意自己的技術提升,笑稱「換以前可能早就輸掉了,如今拼到了決勝盤」。

對朱珍珍來說,輸球從來不是多令人懊惱的事,每次征戰大滿貫她都很享受比賽,「我喜歡向別人學習,我覺得人人身上都有優點,然後我會拿來對照自身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賽場上更是這樣,我努力前行的力量來自身邊的每個人。」

七.希望能幫助到更多殘疾人運動員

四大滿貫網球賽都設有輪椅網球項目,在朱珍珍之前只出現過一位中國人的身影,就是曾以外卡身份參賽的董福利,如今也是朱珍珍的教練——所以對絕大多數中國的殘疾人運動員來說,輪椅網球運動曾是一個非常小眾的項目。急需有榜樣出現。

首次參加澳網後,朱珍珍希望和她一樣的殘疾人運動員們「能從我身上有一些新的想法,更積極地生活」,並且期待自己職業運動員的選擇「應該會對他們有一些觸動。」

2023年開始,有更多中國輪椅網球選手開啟了巡迴賽之旅,國際輪椅網球聯合會也在中國設立兩站巡迴賽。可以參加大滿貫的選手,如今也達到了3人,這些都讓朱珍珍很開心。

另一個願景則更加的宏大。

中國殘聯的數據,中國各類殘疾人數量超過8500萬人。身為殘疾人運動員,朱珍珍在出國比賽後發現,很多外國輪椅運動員都更享受生活,視運動為他們的天然權利,而在國內,依然有太多人不清楚怎麼去跟殘疾人相處,即便很善良,但還是抱著太多小心翼翼,擔心會傷害到對方。

朱珍珍很希望自己的故事,不光為年輕球員做出榜樣,也能讓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用運動感受快樂,且在社會中找到自己位置的很好方式。

從剛開始的唯一一人,到如今有3名運動員可以參加大滿貫。朱珍珍希望中國未來會有更多輪椅運動員湧現,可以與荷蘭、日本選手競爭,成為真正的強隊。

八.與中國輪椅網球一同前行

朱珍珍第一次參加殘奧會,是2016年的里約,收穫第五名,追平了教練董福利創下的殘奧女單最好成績;三年前東京殘奧會的女雙第四,又是中國輪椅網球在殘奧會取得的最好成績。

上個月的殘奧會,對巴黎和紅土球場,朱珍珍並不陌生。羅蘭·加洛斯球場成就的傳奇,無一例外都有個標籤,她/他們都是最堅毅也最堅持的網球手,才能在紅土場反覆拉鋸鏖戰中依靠超強的體力笑到最後。

作為三次出戰殘奧會的大姐大,朱珍珍也會傳遞給隊友們更多自己的比賽經驗。最終在巴黎殘奧會,郭珞瑤/王紫瑩組合和李曉輝/朱珍珍組合分別拿到銅牌和第四名的成績,這是中國輪椅網球的首枚獎牌,實現了我國輪椅網球殘奧會獎牌零的突破。

而女單賽場,中國隊四位女將均闖入八強,最終王紫瑩收穫第四名。

在ITF世界排名上,每個運動員名字後面都有一面國旗。「看著我的名字從下面開始往上升,我特別喜歡這種感覺。可以跟著國旗一起,往上走。 讓世界能夠看到我們中國國旗在上面,所以這是我的志願。」

也許身體殘缺,夢想依然可以完整。近年亞瑟士成為朱珍珍的運動裝備贊助,也同時在為中國輪椅網球隊提供產品裝備方面的支持。無論普通運動員還是殘奧選手,每個人都是身體力行的體育精神實踐者,並沒有任何區別,艱苦訓練和追求目標的道路上,她們也應當得到最好的幫助。

這種支持同樣不僅局限大賽,還會出現在生活的每條賽道里。繼續加油,朱珍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4972bb12d8ada58574e8b1d5a14be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