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之爭從來不是單一的車型之爭,而是體系力之爭,電車發展進入下半場,這一點已經呈現得越來越明顯。長安汽車在本屆廣州車展上發布電池品牌——長安「金鐘罩」,這不僅是一種品牌、技術積累的呈現,也是長安汽車造車體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電池作為新能源車的關鍵「三大件」之一,長安汽車顯然有意將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長安「金鐘罩」,精準把脈終端訴求
新能源最終拼的還是核心技術,電池則是其一,關於長安「金鐘罩」,長安汽車從「長壽命」「真安全」「超高效」「快補能」等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能給予用戶的全新體驗,而這些也正是當下新能源車的一些痛點,可見長安汽車對市場訴求有著精準的把脈。
技術上如何實現這諸多訴求呢?簡單來說就是通過電池與整車的內外兼修,全面解決用戶關於對電池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循環壽命、低溫性能等方面的焦慮,並且都是通過電池自研來實現。
技術規劃自成體系,計劃到2030年將推出8款自研電芯
進軍電池自研領域,對於長安汽車這樣的自主大佬來說是遲早的事兒。根據規劃,長安汽車一方面將圍繞液態電池性能提升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尋求對半固態、固態電池的技術進行突破,同時探索新型電池技術。整個規劃布局緊貼主流技術發展態勢、也緊靠市場實際需求。
升級液態電池方面,主要通過攻關電池材料改性、體系優化,進而提升能量密度,在充電倍率方面做到應用3C,普及5C,預研7C。這意味著長安汽車將在充放電效率方面達到領先水準。
在半固態、固態電池領域繼續精研,根據長安汽車自研進度規劃,將不晚於2027年推動重量能量密度達到350-500Wh/kg、體積能量密度750-1000Wh/L,重點是要逐步量產應用,在2030年實現普及。這對於目前行業普遍存在的續航焦慮來講,不亞於是動力電池界的一場革命。
對於新型電池的技術探索,長安汽車用力方向目前集中在鋰硫電池、金屬電池等原型電芯設計方面。根據長安汽車的預測,其能量密度將突破1300-1500Wh/kg。
同時,在電池隔熱性能以及低溫條件下的電池升溫難題等方面,長安汽車的解決方案是:前者採用的新型隔熱材料較行業水平提升30%,後者則通過應用微核高頻脈衝加熱技術予以解決。這意味著從高溫到低溫,新能源車用車場景得到極大擴展。
很明顯,長安汽車對電池自研在技術層面的規劃有著清晰的脈絡,並自成體系。根據計劃,到2030年將推出8款自研電芯,其中包括液態、半固態、固態等不同技術形式,還將形成不低於150GWh的電池產能。換句話說,又一電池大佬或就此誕生。
寫在最後
作為整車設計、製造、銷售大廠,從燃油到新能源,長安汽車歷來都有著清晰的產品與技術規劃,並按照規劃嚴格執行,因此在新能源這條路上,長安汽車不僅有著紮實的積累,市場端也有著良好的銷量表現,10月份,其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超過5.7萬輛,1-10月累計銷量超過36.4萬輛,這就是作為大廠的底氣與硬氣。
隨著長安「金鐘罩」電池品牌的發布、以及後續相關技術和電池產品的落地,這些都為長安汽車發展新能源提供了支撐,在新能源領域做大做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