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是我國12種「野貓」其中的一種,跟老虎、豹等一樣,同屬於大貓。雪豹長得非常漂亮,它身上的毛髮基色主要為灰白色,同時又有金錢豹一樣的斑紋,加上長期生活在高寒的環境下,身體發生了一些適應性改變,毛髮旺盛且蓬鬆,得到了非常多人的喜愛。
不過也正是因為雪豹的皮毛不僅保暖性能極佳,而且顏值很高,所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面,雪豹都是偷獵盜獵的對象,以至於種群數量嚴重下滑,甚至曾一度瀕臨滅絕。
隨著人們動物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國家對偷獵盜獵的嚴厲打擊,後來在人們的保護下,雪豹的種群數量得以恢復。
全球的雪豹大約在7500隻,而其中60%以上生活在我國境內。青藏高原及周邊輻射地帶,是雪豹最主要的棲息地,所以世界雪豹保護看中國。
而我國在這方面,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給世界動物保護打了個樣,雪豹的種群數量得到了恢復,其瀕危狀態也從原來的「瀕危」下降到了「易危」。
雖然在全球範圍內,雪豹的種群發展呈下降的趨勢,但就中國而言,雪豹的數量是上漲的。
雪豹現身馬牙雪山,一路巡視領地並標記
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西部的馬牙雪山是祁連山東段,因其山勢如馬牙,終年積雪而得名。在過去,人們偶爾能夠在這裡發現雪豹的糞便,從而推斷出有雪豹的存在,但是從未真正目擊到雪豹個體。
直到近期,架設在馬牙雪山上的紅外觸發自動相機,拍到了一隻雪豹的身影,這也是首次在天祝縣境內拍到了雪豹的清晰影像。專家根據畫面中雪豹的一些特徵,估計這隻雪豹為成年的雄性雪豹。
多數的雄性大貓,都是有顯著探索行為的,這點其實在它們小的時候就註定了的。比如同樣是長大離開原生家庭的雌虎和雄虎,雄虎會儘可能地遠離母虎,往更遠的外界探索;而雌虎則會在母虎領地的周圍,建立自己的領地。
雪豹也不例外,畫面中的這隻雄性雪豹,正在巡視自己的領地。只見它一邊走,還在鏡頭前停下來,然後進行氣味標記。
這對於領地意識較強的捕食者來說,是很平常的現象,它每天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對領地進行巡視。雄性雪豹的領地往往也更大,會與多隻雌性雪豹的領地存在交集。
雪豹是高海拔物種,屬於不能吼叫的大貓
雪豹是高海拔物種,它所棲身的環境多為海拔3000-5000米的裸岩地帶,只有到了冬季,積雪覆蓋,雪豹才會往較低點的林地遷移。
雪豹最主要的棲息地是青藏高原一帶,漫長的高原生活,使得雪豹演化出了一套高原適應機制,它們對氧氣的變化很敏感。寬大的鼻腔有助於吸入更多的空氣,同時具有高度發達的調節呼吸、分配血液等技能,使得雪豹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下,也能活動自如。
其實多數高原物種,之所以能擁有這項本事,主要與它們身上的一個被稱為「EPAS1」的基因有關。
科學家們在包括藏獒、臧狼在內的多種高原生物身上,都檢測出了該基因。它能影響體內血紅蛋白產生的調節機制。
在大貓家族裡面,雪豹的體型算是比較小的,多數個體成年之後體重在22-55千克之間,少數較大的個體才能達到75千克以上。
網上流傳著依靠吼聲就能分辨豹亞科與貓亞科的說法,講的是豹亞科裡面的物種均能像獅虎一樣吼叫,而貓亞科物種則無法吼叫,只能發出「咕嚕」聲。
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的,因為雪豹就屬於豹亞科豹屬,跟獅子、老虎等在同一屬。但雪豹也無法發出吼叫,這與它的舌骨有關。
簡單來說,獅子、老虎等能吼叫的大貓,舌骨未完全骨化。而貓、猞猁等不能吼叫的小貓,舌骨完全骨化。
而雪豹的舌骨骨化程度,介於二者之間,所以雪豹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既不能發出吼叫聲,也不能發出「咕嚕」聲,它的叫聲介於二者之間。
雪豹善於隱藏,遇見獵物會就地潛伏
獨居性的貓科動物,都是伏擊型狩獵的高手,它們擅長在環境中隱藏自己,等到獵物靠近自己的伏擊圈,就會一下子竄出,瞬間將獵物擒獲。
雪豹冬季毛髮偏白,夏季則偏灰,這樣的毛髮在雪山、裸岩地帶上是非常好的偽裝。
它有一條粗長的尾巴,除了能放在口鼻處保暖之外,還有利於它們在裸岩地帶上奔跑時保持身體平衡,這對於在這類環境下狩獵來說非常重要。
雪豹的主要活動場所就是高山裸岩地帶,這類環境下,地形比較崎嶇,所以只有北山羊、岩羊、盤羊等攀緣能力極強的有蹄類動物,才能生存下去。而雪豹,就主要以這類有蹄類動物為食。
(圖中藏著兩隻雪豹,你能找到嗎)
論在高山裸岩地帶上的行動能力,岩羊等不比雪豹差,所以如果單憑追逐捕獵的話,雪豹恐怕捕獲不了它們。
好在雪豹極為擅長隱匿,一旦遇見岩羊等獵物,它會就地潛伏起來,利用自己身上的偽裝色,將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等到獵物進入自己的伏擊圈,雪豹才會發動攻擊。
雪豹的皮毛是上好的原料,所以在過去它們曾遭到大量地獵殺,導致種群數量下滑。雪豹的分布範圍是中亞12國,由於不同國家對雪豹的保護和對盜獵的打擊力度不一樣,所以在中亞的一些國家裡面,它們的生存狀態堪憂。
另外,農牧業、採礦業等對雪豹的生存也有較大的影響,所以說儘管雪豹從「瀕危」變成了「易危」,但致危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氣候變化,對於這類高原物種來說,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