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需要你赴死的時候,你敢不敢?晉朝王祥證明了大多人的選擇

2022-09-22     小慕說熱點

原標題:當國家需要你赴死的時候,你敢不敢?晉朝王祥證明了大多人的選擇

若評選幾個最差勁的朝代,西晉絕對名列前茅。它靠陰謀篡位又經歷皇室內亂,導致中原淪陷,自己偏安江左「苟延殘喘」。

對晉無感的人,大多出於對其無能的憤慨,就好比宋朝——泱泱大國,偏偏只能懦弱退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晉朝能人不少,不過大多只求自保而已,世家大族執掌大權就是從西晉開始。這一篇我們來聊聊西晉王祥,從司馬氏對其所作所為的褒賞中,可以看出晉朝的「腐朽」與隱患。

說起王祥,可能很多朋友都沒聽過,「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是否聽過?大概是聽過的。「王」指的琅邪王氏,琅邪王氏因王祥而興。

王祥排在《晉書》列傳第三篇第一名,列傳前兩篇是后妃傳,也就是說王祥被列為臣子第一名。他能排第一,不是對晉朝有多大功勞,而是因為他的名望。王祥以「孝」名揚天下,他代表事跡便是「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字面意思是躺在凍成厚冰的河面上,祈求得到鯉魚。王祥生母早逝,父親給他娶個後媽。史書記載,後媽對王祥很不友好,不給吃不給穿,甚至還想殺掉他。王祥仍無怨無恨地侍奉後母。這故事聽著耳熟不?簡直是上古聖人舜的翻版啊。

王祥的傳奇故事還在繼續。某一天後母想吃魚,王祥便出門尋魚。現在正是數九寒天,大河早已被凍住了。他走到河面上對此狀況無計可施,決定脫掉上衣,用身體來融化厚冰。王祥的行為感動上天,幾條魚主動從河裡蹦出來躍入王祥懷中。

這故事若放到現代,恐怕一年級小朋友都不信。王祥卻因此火了,他的孝名徹底傳了出去——王家的小伙子孝感於天,老天爺賜給他魚吃。漢朝也好,魏晉也罷,只要你名聲傳出去了,是不愁做官的。王祥卻不想做官,屢次拒絕了郡守的徵召。

或許你會想,王祥是個不貪圖權力的隱士啊。若你知道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就知道王祥是個審時度勢的能人。他名聲傳出去的時候,正值東漢末年混亂,局勢不明朗。若出山做官,萬一後台老板倒了呢?等到局勢穩定了,再出山也不遲,反正拒絕徵召也會培養名聲。

到司馬師時代,大局已定,王祥便悠悠然出山了。這時候,王祥的表演開始了。司馬師廢魏帝曹芳另立曹髦,王祥在其中出了不少力,他「與定策功,封關內侯」。這話的意思王祥因擁立之功被封為關內侯。

若曹髦是個實權皇帝,王祥的擁立是忠心曹魏的表現。關鍵曹髦是司馬師的傀儡,他的「擁立」是對誰忠心,不言而喻。

王祥暗裡討好司馬氏,明里示好魏帝,典型的兩面派。想安穩當好兩面派,首要因素就是手裡不能有權。手裡有權,無論哪一方都會擔心你會打破平衡。雙方都忌憚的下場便是被他們聯手除掉。這也是兩面派難以善終的原因。

王祥會做人,只撈名望,不攬實權。有時候名望就是一種權力。曹髦以帝師對待,司馬氏以高官厚祿拉攏,這樣的手段有幾人辦到?哪怕曹髦翻身了,王祥搖身一變仍是忠臣一個。

司馬昭的手段比不得自己父兄,上台後沒多久就搞死了曹髦。無論這事是否出於他的授意,司馬昭弒君的名聲是跑不了了。王祥身為曹魏臣子自然得有所表現,他一邊哭一邊哀嚎「老臣無狀」,我哭得都不能控制自己了。

有人說,王祥哭曹髦不會被司馬昭忌恨嗎?這與晉朝環境有關。司馬昭雖然大權在握,底下的世家也不是好給的。

司馬昭殺曹髦,不符合世家的利益,雖然知道晉代魏是必然的,但能拖一點是一點啊,現在最起碼錶明上大家身份都是曹魏的臣子。眾世家想要的是東漢外戚與士族共同執政的那種狀態。

王祥的哭有兩個意思,既是向司馬昭表示:世家不高興了,又是向眾世家表示:咱們是一夥的,都不滿意曹髦被殺。兩面派真真不容易啊。

司馬昭明白王祥的意思,等王祥哭完便升他為三公之一,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戶,算是安撫世家。

司馬炎代魏前夕,王祥仍以同僚的身份拜見司馬炎,這是提醒司馬炎:您還不是皇帝,要注意下自己的名聲,別被人抓到把柄了。

王祥一面表示我是為了你好,一面又保留自己的忠與孝,不愧是建立一個影響數個朝代家族的祖宗,這心機、手段真不簡單。

王祥兩面討好,當老好人的行事風格能保全自己和身後的家族,對國事卻沒有好處。國家興盛需要的是「前仆後繼」敢於赴湯蹈火之輩,這些委曲求全的世家作風只會將朝堂拖入腐朽深淵,這便是晉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現在的狀態就很好,不用多做多餘的事情了。

事情還沒做,便想著如何保全自己,瞻前顧後總是難免讓人不齒。但王祥錯了嗎?不見司馬氏早已不見蹤影,琅邪王氏仍活躍於南朝朝廷上麼。類似王祥這類人,什麼時代都少不了。

我們缺的是敢於赴死之人,若晉、宋、清多些這樣的人,結局或許就不一樣了。「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某些人也不過是說說罷了,關鍵時刻焉知不是又一個王祥?

當國家需要你赴死的時候,你敢不敢抬頭挺胸邁步向前?世間有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也有王祥,你做哪個?正是那一小波敢於赴死之人,才造就了我們美好的今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dae99f1e0eb42f2e250a1a87767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