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平台發布了一段烏克蘭戰場視頻。在弗勒達方向,俄軍裝甲縱隊沿著道路在大平原上突襲,結果在行駛途中遭到烏軍炮兵精準打擊,一輛又一輛俄軍坦克裝甲車被「開罐頭」。另外,還有一些裝甲車進入烏軍布設的地雷陣中,俄軍坦克裝甲當場被炸毀,人員損失慘重。
從這段視頻中不難看出,直接在大平原突襲,沒有武直掩護,也沒有工兵排雷,更沒有俄空天軍的蘇-24、蘇-25等戰機執行前線轟炸支援,這怎麼可能會順利的攻下烏軍陣地。
在弗勒達作戰的主要是俄東部軍區部隊,包括俄太平洋艦隊海軍步兵第155旅。該旅是俄軍的王牌,但在烏克蘭戰場作戰時並沒有發揮出尖刀作用,不僅取得的戰果聊勝於無,還在戰場損失了絕大部分兵力,近乎全軍覆沒。
此前,「華格納」僱傭兵軍團創始人普里戈津曾經向俄軍方建議,「不要再按照蘇聯教科書進行戰鬥,使用衛國戰爭的戰術了。這些已經過時,是時候離開你們在莫斯科的辦公室了。請來前線,到勇敢戰鬥的小伙子們身邊,好好感受一下」。
「華格納」在烏東地區接連取得一系列重大戰果,說明普里戈津的戰術是有用的,他的建議理應得到俄軍方重視,但俄軍方卻束之高閣,執意以自己的戰術思想指揮俄軍作戰。
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俄軍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但在付出代價的背後,卻是一直沒怎麼變化的戰線。俄軍攻占的赫爾松和扎波羅熱只是衝突初期因為閃電突襲拿下的戰果,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取得任何重大戰果。而「華格納」在普里戈津的領導下,不斷地突破烏軍防線,在烏東部打開突破口。如果沒有「華格納」,俄軍可能還會像之前撤離紅利曼一樣繼續進行「戰略轉進」。
俄軍在烏戰場表現得不如預期,與僵硬陳舊的俄軍指揮體系有關。俄軍指揮體系沿用二戰以來的體系,從團以上到師、軍有四個指揮所,一是總部指揮所,二是前沿指揮所,三是後方指揮所,四是流動指揮所。俄軍過於依賴高級軍官,中低級軍官的權限很低,缺乏獨立決策空間,不符合現代化作戰要求。
思想的變革是軍事體制與時俱進的保障,如果繼續沿用僵化的指揮體系,依舊會在戰線不變的情況下持續付出代價,大量的士兵死亡和裝甲損毀。因此,要以最小的代價完成對烏特別軍事行動,俄軍方需要對此進行大刀闊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