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商業化、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拉動草甘膦需求增長

2023-08-11   普華有策

原標題:轉基因商業化、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拉動草甘膦需求增長

轉基因商業化、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拉動草甘膦需求增長

1、草甘膦行業概況

草甘膦化學名稱為 N-(膦酸甲基)甘氨酸,是甘氨酸的膦醯甲基衍生物,屬於低毒有機磷類,具有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的特性。草甘膦純品為白色無味固體,分子式為 C3H8NO5P,是一種滅生性除草劑,可以防除一年及多年生的窄葉草、莎草和闊葉草,對防除根系繁殖的多年生雜草及一些小灌木也有良好的效果。

我國草甘膦企業數量從 2005 年的 40 家左右縮減合併至現在的 11 家企業左右,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2022 年我國草甘膦產能 80.3 萬噸,其中興發集團、福華化學、新安股份三家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的比重超過 55%。我國生產的草甘膦大部分用於出口,主要出口國家為巴西、美國、阿根廷等轉基因農作物生產大國。

根據2019年10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新建草甘膦生產裝置為限制類項目。該舉措起到了維持草甘膦行業供需平衡及有序保護的作用,預計未來草甘膦新增產能有限,但不排除未來市場出現嚴重供需失衡後,有相應的政策變化。

2、草甘膦下游應用領域

草甘膦的下游領域包括農用市場和非農用市場。其中農用市場占 90%以上,草甘膦可應用於傳統作物、轉基因作物、果蔬等防除各種常見雜草,具體包括穀物和麥類、油料作物和豆類、水果和蔬菜、甘蔗、種植園作物和牧場。農用市場中主要市場為轉基因作物,轉基因種子主要由玉米、大豆、棉花等幾種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作物組成,目前在主要的轉基因種植國家,其轉基因作物的滲透率已經達到 90%以上,構成了草甘膦使用的主要市場,需求剛性強,且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近二十多年來未出現過任何重大安全問題,其增加產量、減少農藥使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特點,可對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還將進一步增長,對草甘膦等農藥的需求會進一步增加。草甘膦非農用市場多年持續穩定,非農用可用於草坪、森林、苗圃及一些灌木防除雜草,具體包括草皮和花園等。

3、草甘膦工藝路線

草甘膦的製備包括甘氨酸法、IDA 法兩種工藝路線。其中 IDA 工藝由美國孟山都公司於 1971 年創製成功,我國瀋陽化工研究院於 1973 年成功研製甘氨酸合成路線。目前,國外拜耳為 IDA 工藝,國內以甘氨酸法為主。

甘氨酸路線合成草甘膦是我國的傳統工藝,經過多年的發展,甘氨酸路線不僅工藝操作條件成熟,產品收率和質量也得到很大的提升。該路線以甘氨酸、亞磷酸二甲酯作為主要原材料,又可細分為兩種:一種是以氯乙酸、氨為原料的氯乙酸氨解法,另一種是以甲醛、氰化鈉或丙烯腈裝置副產的氫氰酸為原料的施特雷克法。

4、草甘膦行業發展現狀

(1)廣泛適用性

草甘膦是內吸性非選擇性滅生性除草劑,主要是通過葉片吸收傳導到根部,抑制植物體內的酶合成,達到逐漸使雜草地上和地下部分死亡的目的。草甘膦目前是全球適用性最好、經濟性最好的廣譜除草劑單品。相對於其他除草劑,草甘膦在農業領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特別是國際上耐草甘膦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和甜菜等的大面積種植,草甘膦替代了其他幾種除草劑,降低了雜草的管理成本,並節約了勞動成本。隨著各國對轉基因作物在內的生物育種技術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南美、北美、亞太地區和非洲的草甘膦市場預計將持續擴大。

(2)競爭格局改善,提升行業集中度

2016 年我國的供給側改革和 2019 年的「三磷」整治,促使草甘膦落後產能逐漸退出市場,優勢企業加快了兼并重組的步伐。經過過去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內草甘膦集中度不斷提升,2022 年興發集團、福華化學、新安股份三家企業的產能占全國的比重超過 55%。草甘膦行業已逐步向規模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行業競爭格局的改善和龍頭公司市占率的提升將會增強草甘膦生產企業的產業鏈議價能力,以及提高草甘膦生產企業的持續盈利能力。

(3)行業監管政策

目前各國對草甘膦的使用有不同的監管政策。在主要糧食種植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對草甘膦進行了全面或部分登記再評價工作,認為按標籤使用草甘膦不會對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不可接受的風險。而盧森堡、越南等少數國家/地區宣布禁止草甘膦在其境內銷售和使用。此外,義大利、奧地利等部分國家/地區選擇對草甘膦採取部分限用措施,如禁止在公共場所等非農業領域使用。綜上,目前雖然世界上部分國家禁用/限用草甘膦,但因草甘膦具有高效、廣譜、低毒、低殘留的特性,世界上主要糧食種植國仍然選擇大量使用草甘膦產品,並且隨著轉基因作物種植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草甘膦產品仍有較為穩定的市場空間。

5、草甘膦行業發展趨勢

(1)轉基因商業化拉動草甘膦需求增長

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廣闊,據統計,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上升到2019 年的1.904億公頃,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22.8%。草甘膦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傳統作物、轉基因作物、果蔬等防除各種常見雜草。

隨著未來耐草甘膦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逐步增長,草甘膦行業依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全球主要農作物市場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和中國等地,其轉基因作物普及情況如下:

1980 年以來,我國的「863」、「973」計劃先後部署了棉花、水稻、大豆等轉基因研發工作。2001 年 5 月,國務院公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該條例進一步規範和加強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促進了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推動了我國轉基因技術的不斷發展。2008 年,國家啟動了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這是當時農業領域唯一的科技重大專項,農業轉基因研發進入了快速發展期,轉基因產業化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一整套嚴格規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和監管制度,已有部分轉基因產品獲得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截至 2022 年底,有效期內的 13 個耐除草劑玉米、4 個耐除草劑/抗蟲大豆已經獲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完成了轉基因商業化的第一階段。制定了轉基因大豆、玉米品種的審定標準,從政策層面再度推進了我國轉基因商業化的進程,疊加全球糧食供給體系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加劇,糧食安全重要性凸顯,作為全球占比最大的農藥品種,草甘膦國際需求持續增加。與此同時,我國大豆、玉米等糧食供給高度依賴進口,為滿足不斷增長的糧食需求,保障糧食安全問題,我國對轉基因作物的需求逐步加大。

未來中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及普及率將有可能複製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快速增長的歷史,由於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是全球轉基因作物中的主力軍,其種植面積的增加能夠進一步打開草甘膦的未來成長空間,我國草甘膦需求有望顯著提升。

(2)農產品價格上漲帶動草甘膦需求增長

2020 年 1 月以來,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價格指數從 102.50 上行到 2023 年 4月的 127.20,漲幅達到 24.10%。造成全球農作物價格波動上漲的原因包括農產品供給收縮、貨幣超發、雙峰拉尼娜對多地農產品生長造成影響以及俄烏地緣衝突等。

歷史上,農產品與草甘膦價格關聯度較高。首先,農作物種植上漲會帶來下游對農藥價格更好的承受能力,利於農藥價格維持強勢,草甘膦作為最大的農藥產品將充分受益。其次,當農作物種植上漲時,農民種植熱情高漲,使得農藥需求維持高位。最後,受俄烏地緣衝突因素影響,包括玉米、大豆、小麥在內的農產品的出口受到較大程度影響,全球農產品供給將受限。

未來在良好的行業格局下,疊加農作物種植上漲及地緣衝突因素,預計草甘膦將隨農產品進入新一輪有持續性的良好周期。

(3)百草枯使用量的持續減少

百草枯是聯吡啶類除草劑品種,具有價格低廉,作用迅速等特點,一度成為全球第二大除草劑,但是其對哺乳動物毒性強且中毒後傷害不可逆、在土地中殘留時間久,目前已被多國禁用。中國農業農村部決定自 2020 年 9 月 25 日於國內禁止經營和使用百草枯。

近年來百草枯產能及需求已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各國對於百草枯禁用政策的推進將為草甘膦帶來新的增量市場。

(4)全球糧食安全戰略升級

2020 年以來,全球極端天氣的持續和地緣衝突加劇了全球糧食供給體系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全球糧食安全問題被各國高度關切,刺激了包括巴西、阿根廷等在內的糧食生產大國的農資需求。中國是草甘膦生產和出口大國,國內生產的草甘膦大部分出口到巴西、美國、阿根廷等轉基因農作物生產大國,預計未來草甘膦國際需求將持續處於高位。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諮詢《2023-2029年草甘膦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諮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諮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十四五規劃、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諮詢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