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種子行業發展的因素以及行業壁壘
1、種子行業產業鏈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處於農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是建設現代農業的標誌性、先導性工程,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種子產業鏈可分為「育種—制種—推廣」三大環節,其中育種是種子產業的基礎和關鍵,主要是基於種質資源庫和性狀組合,培育出具有不同產量、抗性、農藝性狀和成熟期的新型品種。
種子產業鏈:從農業種植產業鏈來看,種子處於產業鏈的最前端,包含種子的研發、培育和採摘,中游為種子產品,下游為種子的種植環節。從種業內部產業鏈來看,包括育種-制種-銷售三大環節,其中育種是種子產業鏈的核心,制種為中游環節,是種子從研發到產成品的過程,銷售則主要通過經銷商和零售商完成。
2、影響行業發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國家政策法規支持
種子行業是國家基礎性戰略產業,歷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96 年來,國家組織種子工程建設,推動種子產業的快速發展,之後國家還相繼頒布了《種子新品種保護條例》,《種子法》等法律法規監管體系,為我國種子行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外,我國對優質作物種子出台了良種補貼政策並不斷加大補貼範圍和規模。
2)研發政策向企業轉移
種子行業是種植業中科技含量較高的子行業,培育良種和種子加工需要強大科研技術支持。過去種子研發具有很強的計劃性,由農業科研院所承擔。近年來,國家圍繞企業育種生產出台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引導科技資源向種子企業集中,支持建立育種基地,鼓勵企業加大投入,研發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秀品種。以企業為主的研發體制推動了研發和生產技術進步,促進了行業健康發展。
3)產業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通過種子工程引導,國家對種質資源保護,品種研發改良,品質區域實驗,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種子質量檢測體系等五類公益性,基礎性設施建設持續投入,相繼建立了種質資源庫,農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農作物區域實驗站,種子質量檢測中心和分中心,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庫,種子加工中心,良種繁育基地等。上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新品種繁育推廣,完善社會化服務管理,提升供種能力,有利推動了行業發展。
4)行業監督不斷加強
為保證農業生產安全,國家近年來不斷增強種子行業監管和執法力度。通過清理種子生產經營企業,淘汰不合格種子企業,提升種子企業整體實力;通過開展種子市場專項檢查,打擊假劣種子和侵權違法行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通過公開物種相關信息,提高農業部門執法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通過開展種子執法年等活動,提高管理水平,確保種植安全,供種數量安全,種子質量安全和種子產業安全。
(2)不利因素:
1)資金缺乏,種子加工技術設備落後
在我國,大部分制種企業資金缺乏,種子加工設備陳舊、技術落後,多數制種企業種子收穫後採取自然晾曬,單機加工,種子含水量等各項指標難以有效控,成品率不高,無法適應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需要。
2)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
我國種子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市場競爭激烈。我國種業市場規模龐大,排名全球第二,但行業集中度較低,前五大公司市占率僅 12%。雖然國家出台了種子生產經營許可制度等政策,提高了行業准入門檻,但行業「企業多、分布散、集中度低」的競爭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目前,我國種子行業呈科研機構、民營種業公司、外資種業公司等多個市場主體共同競爭的局面。其中,民營種業公司日益成為中國種子市場的主力。由於種子產品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為爭奪市場資源,各大種子企業都在全力拓展銷售網絡,種子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3)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缺乏
種子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行業。種子研發工作技術含量高,對經驗豐富的高級技術人才依賴性較強,由於長期以來我國科研育種工作主要由農業科研院所完成,技術人才普遍較為缺乏;在銷售環節,企業需要大批熟悉當地農業生產環境的銷售與農技服務人員。特別是上述人員中具有豐富經驗的高級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較長時間,制約了我國種子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
4)種業制種成本上升
近年來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有關就業、工資分配、社會保障、勞動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如建立健全最低工資制度、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及建立健全社保體系等,工資水平的增長和社保體系的建立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也逐步提高。此外,種業的原材料價格也呈上漲趨勢。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漲,使得種業製造成本不斷上升,經營壓力增大。
3、行業競爭壁壘
更多行業資料請參考普華有策諮詢《2024-2030年種子行業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同時普華有策諮詢還提供產業研究報告、產業鏈諮詢、項目可行性報告、專精特新小巨人認證、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認證、十四五規劃、項目後評價報告、BP商業計劃書、產業圖譜、產業規劃、藍白皮書、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諮詢等服務。(PHPOLICY:L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