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9日,知名的台灣省歷史作家王豐在內地的社交媒體上稱:
「我發現內地朋友不論行業別,普遍比島內的朋友能言善道,同樣是中國人為什麼存在著口語能力上的大差別呢?思維邏輯、語言邏輯、文字邏輯,我們從閱讀自我訓練這些自我思考的方法論。還有,內地的基盤是14億人口作單位,這而島只有0.23億的人口單位,人際碰撞激盪出的火花相對少了很多,這應該也是原因」。
王豐對於祖國大陸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曾在一篇短文里如此描述:
「我是個很愛偷偷流淚的老男人!從不例外,每次回祖國,航班飛臨祖國上空我就會流一回淚。我總是單獨一人回祖國,就像我父親當年孑然一身離鄉。離別一次偷偷流淚一次,回來再偷偷流淚一次。如此反反覆復來來回回總有近百次了」。
不過,再看他在這段關於內地與台島口語能力上的差距言論,就不難看出如今的台島人在漢語表達上,顯然與內地有了不小的差距。
王豐的這段文字中,有的句子表達得有些拗口,甚至說有病句之嫌了;而像「基盤」這樣的生造詞,顯然在內地是稱為「基本盤」,同樣的詞彙已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首先,王豐認為在「口語能力」上,內地人要比台島人更為「能言善道」——顯然,他在這裡只是指口頭語言的表達上,大陸人更加能說會道,其使用的是一個詞是:「能言善道」;也就是內地人所說的「能說會道」,而不是用的另一個相近詞:「能言善辯」。這說明,王豐只是認為大陸人在口語能力上,比台島人更會說、更能說而已。
那麼,真要說到了更高層次的語言運用能力——「能言善辯」方面,王豐顯然在這裡並未論及,也可能正說明他僅僅認為:內地人只是在口語能力上更強些。
「能言善道」,更為中性一些,強調的是會說、能說;而「能言善辯」,更為側重於「善辯」——強調的是語言的邏輯性,而不只是會說和能說這種淺層次的口語能力。
其次,在王豐分析大陸與島內人之所以口語能力有差距的原因中,也強調了語言的邏輯性——顯然,會說、能說,也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邏輯性基礎上,否則,就都會變成了侃大山和吹牛皮了。
那麼,內地人口語表達能力上的不斷強大,顯然也與我們在建國後對於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與學習有關,特別是其中的「一分為二;實事求是;矛盾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等等思維能力在增強,這是大陸人說話、寫文章更具邏輯力量的重要原因。
當然,內地在邏輯學的教育與學習上,其實仍有一些差距,這方面的基礎性教育還很薄弱,比如在網上,一些知識層次較低的人,甚至是一些專業知識很高的人,但他們在基礎性的邏輯思維能力上,仍然有很大缺失。
比如很多網友連最基本的邏輯「三段論」都不明白;更有不少人不懂也不明白邏輯學的最基本原則:「恆真律、矛盾律、排中律」,所以,說話與寫文時,往往存在著最基本的邏輯性錯誤。
再者,王豐還認為:因為大陸有14億人口,而台島只有2300萬人,「群眾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在完全不對等的人口數量對比下,也更能說明大陸語言使用、發展的優勢所在——人多力量大!
其實,估計王豐還有一個原因不好說出口——那就是台獨勢力這些年來搞什麼「去中國化」,令與內地同根同源的島內文化更為孤立,且與中華文化進行「人為斷奶」的做法,只會令台島包括語言文化在內的所有文化,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樣做的結果,別說會被大陸在文化上拉開層次,甚至可以說,台獨勢力製造的文化斷奶、斷根之惡劣做法,更會將台島引向「文化沙漠」的絕境中去!【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