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許多地方都迎來了降雪,大雪在帶來美景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危險——
雪後路滑,一不留神就可能摔倒。有的人可能拍拍屁股站起來沒啥事,但有些人,特別是老年人,摔一跤,就骨折了。據北京青年報報道,12月11日,北京積水潭醫院接診雪後摔傷的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截至17點,三個院區共接診116名摔傷患者。
圖片來源:某短視頻平台
不僅僅是摔跤,有些人還可能打個噴嚏、猛烈咳嗽幾聲、提重物後,也突然骨折。這些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的狀況在臨床中並不少見,而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很可能是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沉默的殺手」
骨質疏鬆症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是一種以骨量低,骨組織微結構損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徵的全身性骨病。
骨質疏鬆有 3 大「典型症狀」: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都會有這些表現,有許多骨質疏鬆症患者在疾病早期是沒有明顯的感覺的,正是因此,骨質疏鬆症也被醫生稱為「沉默的殺手」——
因為如果在骨質疏鬆的情況下發生跌倒,很容易導致骨折,骨折的常見部位主要是髖關節、脊椎骨、手腕部等處,以髖關節骨折最為嚴重。
根據調查,我國每年約有 20 萬中老年人因骨質疏鬆造成髖部骨折,其中 33% 髖部骨折的患者在隨後一年內完全依賴護工或生活在養老院裡,生活質量大大下降,20%~24% 的患者因此死亡。
在我國,跌倒是65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的首位原因。
雖然骨質疏鬆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骨骼疾病,但這並不是說只有中老年人才會骨質疏鬆,事實上,由於不良生活習慣等問題,年輕人正成為骨質疏鬆症的高發人群。
缺乏運動,生活中飲食結構不合理、挑食或者過度節食,經常抽煙、喝酒……這些都有可能造成「年紀輕輕就骨質疏鬆了」的結果。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骨質疏鬆,尤其是高齡、低體重女性。
絕經後女性激素分泌銳減,加速骨質的流失。50 歲以上女性患病率為 32.1%,65 歲以上女性患病率則高達 51.6%。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對於骨質疏鬆症,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骨質疏鬆可防可治。此外,還需要認識到,骨質疏鬆的預防是全年齡段的,不要等老了以後才「臨時抱佛腳」,從小就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1
增加飲食中鈣及適量蛋白質的攝入,低鹽飲食。
2
遠離煙酒,少喝濃茶、咖啡和碳酸飲料。
3
適量運動
肌肉的活動能刺激骨組織,使骨骼更強壯。運動也有助於增強機體的反應性,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的風險。
4
多曬太陽
中國人飲食中所含維生素D非常有限,大量的維生素D3需要依賴皮膚接受陽光紫外線的照射後合成。經常接受陽光照射會對維生素D的生成及鈣質吸收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正常人平均每天至少20分鐘日照。
小提示:防曬霜、遮陽傘也會使女性骨質疏鬆幾率加大。
5
補充鈣片和維生素D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骨質疏鬆症高危人群的
自我檢測
如果你不確定自己是不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人群,可以試著回答一下下面這10個問題,其中任何一項回答為「是」者,都需要提高警惕:
1.您是否曾經因為輕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會傷到自己的骨骼?
2.您連續3個月以上服用激素類藥品嗎?
3.您的身高是否比年輕時降低了三厘米?
4.您經常過度飲酒嗎?(每天飲酒2次,或一周中只有1-2天不飲酒)
5.您每天吸煙超過20支嗎?
6.您經常腹瀉嗎?(由於腹腔疾病或者腸炎而引起)
7.父母有沒有輕微碰撞或跌倒就會發生髖部骨折的情況?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歲之前就絕經了?
9.您是否曾經有過連續12個月以上沒有月經(除了懷孕期間)?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患有陽痿或者缺乏性慾這些症狀?
對於絕經後婦女,還可以使用下面這個公式進行簡單判斷。
不過,這個亞洲人骨質疏鬆自我篩查工具(OSTA)是基於亞洲8個國家和地區絕經後婦女的研究,樣本量不是非常多,還需要結合其他危險因素進行判斷。
OSTA指數=(體重/k -年齡/歲)×0.2
圖片來源:河北疾控
骨質疏鬆症的一些常見誤區
1
喝骨頭湯能防止骨質疏鬆?
實驗證明同樣一碗牛奶中的鈣含量,遠遠高於一碗骨頭湯。對老人而言,骨頭湯里溶解了大量骨內的脂肪,經常食用還可能引起其他健康問題。要注意飲食的多樣化,少食油膩,堅持喝牛奶,不宜過多攝入蛋白質和咖啡因。
2
治療骨質疏鬆,就是補鈣?
簡單來講骨質疏鬆症是骨代謝的異常(人體內破骨細胞影響大於成骨細胞,以及骨吸收的速度超過骨形成速度)造成的。因此骨質疏鬆症的治療不是單純補鈣,而是綜合治療,提高骨量、增強骨強度和預防骨折。患者應當到正規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3
骨質疏鬆患者不宜運動?
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強度需要不斷地運動刺激,缺乏運動就會造成骨量丟失。體育鍛鍊對於防止骨質疏鬆具有積極作用。另外,如果不注意鍛鍊身體,出現骨質疏鬆,肌力也會減退,對骨骼的刺激進一步減少。這樣,不僅會加快骨質疏鬆的發展,還會影響關節的靈活性,容易跌倒,造成骨折。
參考文獻
[1]http://www.nhc.gov.cn/wjw/jbyfykz/201304/2fb324d3cc0947bc9b7cf9b84fc5c851.shtml
策劃製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製|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潘達叔叔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策劃 | 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