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母皇太后和生母皇太后誰的地位更高?數千年嫡庶等級是如何被一步步打破的?

2022-07-09     尋根拜祖

原標題:嫡母皇太后和生母皇太后誰的地位更高?數千年嫡庶等級是如何被一步步打破的?

按古代禮法,皇帝的嫡母肯定要比生母的地位高,但出於血緣之親,哪個皇帝甘心自己的生母給嫡母下跪?由此一場親情與法理的曠世之爭拉開帷幕。

從西周開始,中國的婚姻制度進入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個制度很精妙,「多妾」保證了家族人口的繁衍和壯大;「一妻」保證了家族的政治利益不被分割。

比如龍椅,這東西總不能有幾個兒子就劈成幾份吧?這個最大的政治利益該由誰繼承才能保證家族利益不受損呢?於是周公創造了宗法制,認為規定了嫡妻無可撼動的至尊地位,只有她的兒子們才有資格稱為繼承人,且按敘齒排定順位。

可是制度是死的,生活卻是精彩的,比如作為嫡妻的皇后沒生兒子怎麼辦?皇帝花心了,想換老婆怎麼辦?再比如繼承人看著生母給嫡母下跪心裡不爽又該怎麼辦?

我們按時間線講述幾則故事,給您展現「兩宮之爭」的曠世恩怨。

曾經有人問:平定諸呂后,漢文帝為何不廢了呂雉,立自己的老媽薄太后為皇太后呢?

後人一直稱漢文帝的老媽為太后,其實她這個太后只是漢文帝當代王時的「王太后」,而不是當皇帝後的「皇太后」,因為當時的皇太后是已經去世的呂雉。

呂家人雖然被趕盡殺絕了,但作為高祖劉邦的嫡妻,沒人敢動呂雉,因為她代表了漢家治國的「綱」——以孝治天下。

按宗法制,薄太后只是老劉家的「二等公民」,甚至只是財產,只有呂雉才是老劉家的女主人,這個地位是劉邦賦予的。假如漢文帝廢掉呂雉,那就等於否認了劉邦,請問他的皇位合法性何在?

所以,包括漢文帝在內的後世之君,無不高呼「孝道」,絕不敢動廢掉嫡母皇太后的歪心思。

歷史上更立皇后的皇帝是漢景帝,其嫡妻薄皇后因為無子被廢黜,數年後王娡被立為皇后,其子劉徹(漢武帝)被立為太子。

對漢武帝來說,薄皇后曾經是他的嫡母,但在他登基時嫡母就已經換成了生母,避免了「兩套班子」的尷尬。

漢武帝去世前曾經留下一份遺囑,希望立李夫人為皇后。後來霍光遵照他的意願,將李夫人追封為孝武皇后,併入祭太廟。

你可能很奇怪,巫蠱之禍發生後衛子夫事實上已經被廢了,漢武帝為何不在生前親自追封李夫人呢?

原因只有一個:他心目中的皇位繼承人是鉤弋夫人的兒子劉弗陵,而不是李夫人的兒子劉髆,假如生前追封了李夫人,就意味著劉髆成了唯一的嫡子,劉弗陵的繼承人身份就不合法了。

所以,漢武帝的這個願望只能通過後人幫他實現。

漢武帝的這個心思其實跟唐玄宗有異曲同工之妙。有人曾經問: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千古傳唱,可是貴妃娘娘為何終其一生都不能當皇后呢?

自從唐玄宗廢了王皇后,他這輩子都沒再立過第二位皇后。對此有人解釋說,楊玉環之所以沒當上皇后是因為她沒生過兒子。

其實這個說法大錯特錯,恰恰相反,假如唐玄宗能確認楊玉環肯定不會生兒子,他真的有可能立她為皇后。也就是說,唐玄宗是因為擔心楊玉環給他生兒子,才不敢立她為皇后。

理由不複雜,因為一旦楊玉環當了皇后,又生了皇子,那麼李亨的太子之位就不合法了。在政治經驗豐富的李亨,和有可能的那位娃娃之間如何選擇?這個答案一點都不難作出。

由此可見,嫡母與繼承人如果不是「原版的母子」就很麻煩,稍有不慎就會引發朝政動盪,皇帝們為此不得不壓制個人的慾望,儘量避免讓嗣君面臨「兩個媽媽互撕」的局面。

直到西漢的第十位皇帝,即倒數第二位皇帝漢哀帝登基,歷史上才第一次出現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都在世的情況發生。

漢哀帝的嫡母就是大名鼎鼎的趙飛燕,漢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而他的生母則是定陶王后丁姬。

有意思的是,漢哀帝在位時,「兩宮之爭」的主角卻不是兩位太后,而是兩位太皇太后。由於漢哀帝是漢成帝的侄子,所以漢成帝的母親王政君是漢哀帝的嫡祖母,而親生奶奶傅太后則是他的親生祖母。

這位傅太后是漢元帝的昭儀,當年就費盡心機想取代王政君,好容易熬到孫子即位了,就一心想把老情敵王政君踩在腳下。於是她勾結朝中勢力,不斷給自己抬高地位。

在傅氏之前,皇帝只有一位太后、一位太皇太后,這位老妖婆子上躥下跳,先給自己加了一個「帝太太后」的尊號,後來又覺得「帝」不如「皇」,所以又改稱「皇太太后」。當然,丁姬也跟著沾光,升級為「帝太后」。

雖然她們的稱謂還不是「皇太后」,但創下了兩太后並列的「兩宮」先例。

傅老妖奮鬥了一輩子,依然沒能突破「兩位太后並列」的藩籬,由此可見,嫡母的法統地位還是很強大的,東漢最能體現她們的至尊地位。

我們知道,東漢只有一頭一尾兩位皇后有子,其餘的皇帝都面臨著兩個媽媽的困擾。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延續西漢末年的做法,死去的生母會被追封為太后,而活著的生母只能老老實實給嫡母磕頭。

做得最極端的就是漢章帝。漢章帝的嫡母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女兒、漢明帝的明德皇后馬氏,而其生母則是賈復的孫女賈貴人。

漢章帝出生後就被漢明帝交給馬皇后撫養,所以漢章帝從小就只認馬皇后為母。登基後,漢章帝甚至都沒有提高生母的等級,也不去探望生母。其實也不能理解,一是他們母子從來就沒在一起生活過,沒有感情,二是他如果去探視生母,生母還得給他下跪磕頭。

直到馬皇后去世,漢章帝才給生母提高了待遇,但品級始終沒有提高。

由此可見,漢哀帝的行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非法的、可恥的、不能接受的,法理始終置於親情之上。

不過,親情總是無法泯滅的,法理雖大但也不能隔斷血脈親情,於是後繼的皇帝們總惦記著挖「宗法制」的牆角,為生母爭取「合法權益」。於是到了南北時期又一個新名詞誕生了——皇太妃。

北魏孝明帝元詡封生母胡充華為皇太妃,宋廢帝劉昱封生母陳妙登為皇太妃。雖然「妃」與「後」確實沒法比,但「皇」字遠比傅老妖不倫不類的「帝」顯得更「上檔次」。

經過上千年皇帝的「刨根」,宗法制的牆基越來越松,到了明朝,一個意外事件催生了真正的「兩太后並列」。

這件事就是土木堡事變,明英宗當了蒙古人的俘虜,于謙等人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鈺登基。明英宗雖然被「太上皇」了,但他的老媽孫太后的地位沒人敢動。不過朱祁鈺不甘心吶,自己當了皇帝,太子是侄子,太后不是生母,這皇帝當得太窩囊。

於是朱祁鈺決定為自己的合法權益作鬥爭,他要通過抬高老媽的地位給自己長臉。于謙等人考慮到當時的特殊情況同意了他的提案,尊其生母吳氏為皇太后。

但為了突出嫡母的地位,還是給兩位太后留了不同的「標識」——嫡母皇太后加徽號,生母皇太后不能加徽號。比如孫太后被尊為「聖烈慈壽皇太后」,而吳太后的稱謂則是光溜溜的。

萬曆帝即位後又繼續挖牆腳,他即位後尊嫡母陳氏為仁聖皇太后,尊生母李氏為慈聖皇太后,從法理上幾乎拉平了嫡母與生母的地位。

整個清王朝都延續了萬曆皇帝的傳統,新皇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冊封嫡母和生母為皇太后,除了排位上嫡母依然在生母之上,在實際待遇上已經沒有任何差別,論影響力,生母甚至超過了嫡母。

「兩宮之爭」就像一場數千年的馬拉松比賽,因為規則的原因,註定了皇帝的生母地位遠不如嫡母。但冰冷的法統最終被親情粉碎,在歷史的終點線上,兩位太后幾乎手拉手撞線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617c4a9070f71253dfb9ff1fb64e4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