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汽車巨頭,大眾汽車集團也頂不住成本壓力,推出了最新降本計劃。
12月19日,大眾汽車集團和工會達成一致,給大眾汽車品牌制定了目標金額高達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2億元)的減支規劃,覆蓋加快開發和生產時間、降低員工成本,以及實施更高效的採購策略,以期提振利潤率。
2023年前三季度,大眾品牌全球利潤率為3.4%,處在較低水平。這與大眾在最大市場中國份額下滑、降低終端售價,以及電動汽車業務相對低迷有關。根據最新降本規劃,大眾品牌希望到2026年累計節約100億歐元,利潤率提高到6.5%。
從2024年開始,成本削減舉措就會給大眾業績帶來助推作用,預計明年該計劃可帶來4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13億元)的積極貢獻。
降本主要包括三大方面。
首先是採購、服務、製造流程方面。
大眾準備優化優化採購流程,每年可以節約3.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同時改進售後服務業務,每年節省2.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0億元);而改善生產時間,每年能降低開支超過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6億元)。
從製造工人崗位看,大眾已經在德國工廠凍結了招聘,解僱臨時工並削減生產班次。大眾汽車集團CEO奧博穆一直希望提高大眾品牌的盈利性,但由於電動汽車需求弱於預期,這一目標難度增大。
其次是研發領域。
大眾計劃減少研發中使用的測試車輛,數量將削減50%。藉助數字流程完成更多測試,從而每年降本4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1億元)。
本月初,大眾在備忘錄里提到,準備將車型產品開發周期從50個月縮短至三年、減少生產時間和廢品,到2028年節約10億歐元。為此,大眾計劃在沃爾夫斯堡斥資8億歐元,建立一座新研發基地,也就是「為了省錢先花錢」。
從業人員最關注的第三個降本維度,在於人力和崗位。
大眾汽車負責人力資源的董事會成員Gunnar Kilian表示,倘若存在必要,大眾將在全公司範圍內,提供選擇性的合同終止協議,通過增加職位空缺來減少總人數。比起直接裁員,這樣的舉措不違反與工會的協議,相對比較溫和。
據悉,公司計劃計劃將大眾品牌的行政管理人員成本削減五分之一左右。按照Gunnar Kilian的說法,主要方式應該是選擇性合同終止,而不是直接解聘。
縱觀整個大眾汽車集團,大眾品牌是旗下第一個實施成本削減舉措的品牌,仍然起到了「帶頭大哥」的示範作用。高管們將最新降本規劃稱為「績效計劃」,試圖讓投資者對大眾的信譽和財務穩定性更有信心。
由於降本計劃是全球性質,最終必然也將傳導至大眾最大市場中國,屆時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和大眾安徽三家合資公司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可以確定的是,大眾和豐田已經陸續開始降本,全球汽車產業的「負重時代」已然拉開了鐵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