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起邏輯之劍,斬向謬論與蠢話

2023-04-20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拔起邏輯之劍,斬向謬論與蠢話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之劍。

其實,批判性思維就是英文 critical thinking的直譯,criticize 這個單詞有批評、找毛病、挑刺的意思,那麼critical thinking翻譯成批判性思維,也算是十分恰當。

不過有學者提出,這個詞最好翻譯作審辨式思維,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嚴謹、審慎、明辨。而「批判」這個詞容易給大家造成錯誤的理解,以為critical thinking就是盲目地批評反對,甚至是侮辱抹黑。

叫什麼名字其實不重要,關鍵還是看內容。出於我的個人習慣,我們還是把critical thinking 叫作批判性思維。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找出唯一正確的結論,簡直難於上青天。但要發現哪些結論有明顯的錯誤,哪些論證過程顯然不合理、不充分,卻是相對容易很多。破壞總是比建設要簡單很多。

批判性思維這一思維利器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很多時候就是體現在對錯誤和謬論的批判上。批判性思維就是邏輯之劍,拔起邏輯之劍,斬向謬論與蠢話。

對批判性思維的強調,以美國為甚,最終傳播到了全球各地。無論是在新加坡還是在紐西蘭,你都會發現學校在有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據我所知,中國的北京大學也有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連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也有相應的課程。而且,不僅是從事學術研究的研究院與大學,需要考察研究員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幾乎所有注重智力活動的企業,也都很看重員工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要論批判性思維的歷史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約2500年前的古希臘。

那時,蘇格拉底使用他擅長的反詰法來向他人傳播自己的思想洞見。在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薰陶之下,他的學生柏拉圖成為了整個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不僅如此,柏拉圖更是教出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為一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亞里士多德開創了多門學科,站在了當時人類知識的頂峰。他的邏輯學研究更是統治了西方邏輯學數千年的歷史,直到19世紀因為代數的發展才誕生了更加現代的數理邏輯。

邏輯學在現代的確很發達,高等教育也越來越普及,但這並不能改變絕大多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都非常差的現狀。也許,這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邏輯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幾乎是一項必備技能。

我們可以把人類的智力活動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表達信息。

收集信息就是檢索並理解信息的能力,處理信息就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而表達信息則是寫作和口頭表達的能力。這三者中的核心其實是處理信息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因為:

你能處理什麼樣的信息,就決定了你能理解什麼樣的信息,也決定了你能做出什麼水平的信息表達。

不過,在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那一小群所謂的社會精英當中,大部分只學會了花招和技巧,不具備批判性思維的理念和精神。他們的思維確實很清晰,講起話來頭頭是道,分析問題時,看似很有道理。

但他們揮舞起批判性思維這把邏輯之劍時,劍尖永遠指向別人。他們光是挑別人的錯誤,卻不去反思自己的問題。嚴密的邏輯和條理清晰的表達,在他們的手裡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道具。他們只是想贏得辯論,改變他人的想法,為自己謀取利益。

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群所謂的社會精英也許根本就不想讓大眾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他們希望保住自己的知識特權,從而維持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

一個真正具備批判性思維精神的人,不僅要能發現他人的錯誤,更要學會發現自己的錯誤。邏輯之劍不是一把單刃刀,而是一把雙刃劍。

批判性思維,讓我們看清自己、看清世界。

一個人的最大危險,就是拒絕思考,從而對身邊的惡失去警惕;一個人的最大錯誤,就是在犯錯的路上狂奔,卻失去了剎車的能力。而邏輯,讓一個人在思想上變得清晰,在感覺上變得敏銳,在行動上找到方向。

當諸多力量想把人們「變傻」時,唯有真正的邏輯,才能讓人們保持最基本的清醒,也擺脫日益被權威、愚昧與偏見支配的碎片化生活,走向真正的高層次思維。

來源 | 本文節選自李萬中著作《思維的利劍》。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3ddf572e8951b4e419e488eeb43d0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