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慢跑最重要的有氧能力,跑步圈有句調侃「衰退如山倒,提升如抽絲」。
長期未跑步,有氧能力的下降就是很明顯的一個方面。但具體哪些身體機能出現下降、不同的停跑時長該怎樣對待、如何恢復訓練,其實是一個相當系統的事——
長期未跑步,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
長期未跑步的「長期」,以周為單位。
- 停止跑步一周
有氧能力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下降,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也基本不受影響。相反如果此前進行過強度較大的訓練(如間歇跑,長距離跑),這一周的停跑興許會讓你感覺身體狀態更好了。當然上述是針對有一定訓練量的嚴肅跑者而言。
如果你有自己的訓練計劃,停跑一周,依然可以繼續按原計劃執行下去,無需修正。
對於單次跑步5公里內的健身跑者,停跑一周後恢復跑,也許身體會出現一些應激性的肌肉/關節酸痛、就像剛開始跑步時那樣,沒關係,你要做的只是適當降低強度。
- 停止跑步兩周
有氧耐力水準、肌肉量和胰島素敏感性都會出現顯著降低,最大攝氧量(VO₂Max)開始有約4%-10%的輕微下降。
完全停跑兩周的情況下,此前有訓練計劃便不能照常執行,可先安排1周恢復、再繼續停止前的訓練。恢復周的跑量以暫停前65-75%為宜,儘量全部為有氧恢復慢跑。
疫情影響的當下, 停跑兩周對每個人而言都可能是大機率事件。如果居家兩周,建議儘量堅持進行無氧健身,這樣肌肉力量和爆發力下降的幅度並不大,一旦恢復訓練也能迅速回到此前的狀態。
除了跑步機外,騎行台/橢圓機/划船機都是完美替代跑步的室內器械。
- 停止跑步四周
最大攝氧量的持續下降可能會超過10%,所以停跑前能以「艱苦且長時間」巡航的配速,此時變得力不從心,比如5公里/10公里的成績大幅滑坡。執著於以過去的配速去跑步只會讓身體過量負荷,徒增受傷風險。
超過四周的停跑後,身體更明顯的變化,是體重的浮動。胰島素敏感性降低,體內血糖含量會比正常跑步期間更高些,外加運動習慣的暫停,很多人消耗下降,攝入卻維持原本習慣——這樣體重上升就變得很常見。
對有訓練計劃的跑者,停跑四周意味著這個訓練計劃需徹底作廢,必須得根據實際從頭再來了。
- 停止跑步八周及以上
超過兩個月的停訓,有氧能力會特別明顯的下降,心肌減少+心壁厚度降低。體內運動的「發動機」、線粒體的效率會下降甚至超過25%。
很多人恢復跑步會急著想「找回狀態」,殊不知長期停跑丟失的不僅是狀態,而是身體由「跑者」蛻化回普通人。用一個3-4周的訓練計劃恢復、慢慢回到原來的訓練量/強度。
長期停跑後,如何恢復到之前的水平
恢復的過程對很多人都是煎熬,尤其發覺自己氣喘吁吁力不從心、而配速和心率卻處於很糟糕的狀態。但也有一個好消息:
通常情況下,恢復到原本水準的時間,往往只需要你此前訓練達成時間的1/3甚至更短。
比如A跑者,初期可以6分配速完成5公里,而後用了3個月時間,實現5分配速完成同樣距離。那A跑者依然以6分配速恢復訓練後,也許只用1個月或更短時間,通常就能「找回自己」。 長期停跑後的恢復可遵循兩個階段——
- 有氧能力奠基
作為一個非常系統性的工程,有氧能力的全面打造往往需要12-16周時間。僅僅作為恢復的話,我們也建議儘量安排3-4周時間,去儘可能的夯實有氧基礎,才能逐步找回原來的狀態。 以4周有氧奠基恢復為例: 第一周,原本訓練量的50~60%,單次最長距離不超過原本訓練的75%。訓練不追求配速,可以心率(控制在有氧心率區間內)+時間為強度單位; 第二~三周,原本訓練量的60-75%,每周加入兩次交叉訓練,及一次綜合有氧跑(關於綜合有氧跑,詳見:慢跑的速度究竟多少才合適) 第四周,逐步達到原本訓練量的85-100%,有氧慢跑之後可進行8-10組、單組10秒左右的跨步衝刺,並在周中進行一次中長距離,作為判斷自己恢復情況的小考核。
- 乳酸閾值/耐力提升
有氧能力奠基主要是讓身體的心肺有氧能力重新回到較高的狀態,恢複線粒體等的工作效率,跑量也回到原本水準。但這不意味著訓練強度就回來了,所以這2-3周時間,會通過2-3次乳酸閾值、長距離、速度訓練來上點強度。 第四~六周,訓練以有氧恢復跑、乳酸門檻跑和長距離組成,所有訓練的強度/時長皆以過往最低強度下限進行,如有困難,將配速/訓練距離降低10-15%。 整個恢復周期的最後,可以用一次7成力的5公里/10公里作為檢測,看看自己與原來正常水準的差異。
決定你恢復速度的因素
需要多長時間從停跑中恢復和適應過來,這在跑者間的差異會極大。幾個主要影響因素:
- 年齡。年齡越大,恢復時間會更慢
- 性別(睪酮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往往同等運動能力的男女,女性要比男性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 生活習慣。飲食、睡眠質量、精神壓力、健康狀態……
- 基因
……等等。
——切記一點,任何人在每個階段所能承受的訓練量區別極大。因而不要去試圖直接複製別人的訓練計劃,哪怕看上去你們的能力和條件都很相似。只有通過實際訓練的積累/自身試錯,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能掌握的那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