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高達1000海里,美軍新型加農炮為何「被下馬」了

2022-06-02     烽火俊赫

原標題:射程高達1000海里,美軍新型加農炮為何「被下馬」了

【話說軍世】自二戰時代開始,美國憑藉其國內的穩定、經濟和工業技術的優勢,在武器裝備的發展的大多數領域中,都長時間處於領先地位,即便是能與其實力持平的前蘇聯,在多數常規裝備的高新技術水平上,也仍有一定差距,不過美國在研發高新技術裝備時,也確實會「走歪路」,導致大量的資金打了水漂,近日,美軍再有一型先進裝備項目「下馬」。

「涼涼」了:射程高達1000海里,美軍新型加農炮為何「下馬」

近日,美國媒體「美國防務新聞」指出,美國陸軍正式終止了其SLRC「戰略遠程加農炮」項目,這個2019年時啟動,原計劃於2023年就能造出樣炮的項目,就這樣「被下馬」了。

SLRC「戰略遠程加農炮」的設計性能非常強悍,其設計射程高達1000海里(1852公里),在2020年時被曝光,SLRC的實際射程約為1150公里,相比之下,曾經口徑高達210毫米、身管長達36米的巴黎大炮(相當於172倍徑,有史以來最大),最大射程也不過才131公里,現代遠程火箭炮的射程也不過才300公里左右的射程,這已經遠超陸軍火炮的範疇,射程已經和巡航飛彈差不多了。

要知道俄軍在敘利亞發射「口徑」巡航飛彈時,1500公里左右的射程已經讓人們很驚訝了,而中程彈道飛彈的射程也只是在1000公里-3000公里之間,可見美國陸軍這型新火炮的性能有多誇張了,但是其為何還是被下馬了呢?原因可以從以下兩點中看出:

1、成本太高,成為美軍裝備繞不過去的「檻」

說到美軍裝備,「貴」是不得不提的問題,現代陸軍沒有淘汰火炮,全面轉向飛彈化的原因就在於費效比的問題,飛彈打擊雖然精準,但是缺點在於費用太高,而身管火炮的優勢恰恰在於便宜,其彈藥的成本也比較低廉,更適合大規模作戰使用,因此,美軍才會裝備更新的M777。

而「戰略遠程加農炮」SLRC卻走了相反的路線,其研發的過程中,已經花費大量的資金,2019年啟動項目後一直在花錢,在2021年時的撥款為7000萬美元,更重要的是,錢不是花到這裡就完了,如果要繼續研發該項目,預計還需要數十億美元,這種大型遠程火炮的裝備數量肯定不會多,如果研發完成,裝備價格給非常的驚人。

同樣成本太高的缺點還存在於彈藥方面,此前美國海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先進艦炮系統」也在這方面吃了虧,其設計射程達到185公里,遠超同時代的火炮,其彈藥測試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了約114公里的射程試射,數據上讓人驚嘆,但是看到其成本,就更讓人驚嘆了,其炮彈的研發過程中,僅2005年和2007年給「聯合防衛」、「洛馬」和BAE的合約,就花費了5.669億美元,先進艦炮系統最終還是因為「打不起」,實際被放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也因為本身多個技能「點歪科技樹」,因此從「明日之星」迅速滑落,而美國陸軍的「戰略遠程加農炮」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真正裝備應用時的價格超高,單發炮彈的成本在50萬美元左右,想想就「酸爽」。

2、炮彈威力相對有限的局限性

在2018年時,美國建立了「遠程精確火力打擊辦公室」,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射程3000公里的高超音速飛彈,第二個是射程1000海里的超級加農炮,第三個則是射程500公里的短程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具備反艦彈頭,這其中,高超音速飛彈是現代最強的飛彈技術,500公里的反艦飛彈則是戰術需要,但是陸軍的超級火炮則比較誇張了。

因為陸軍火炮的彈丸相對較小,雖然有著「一炮一個足球場」的說法,但這指的是彈片的殺傷範圍,與海軍火炮相比,實際單炮的遠程投擲彈藥能力很有限,即便是一戰中德國的「貝爾莎」420毫米榴彈炮,重型炮彈重量也「只有」382公斤,射程更是只有9公里多,無法像曾經的海軍戰列艦那樣,主炮發射一炮,就是1噸左右的彈丸發射出去了,這本身也是陸軍火炮的一個弱點。

相比另外兩者的精準打擊優勢,火炮不論射程大小,都是精準打擊和火力覆蓋並重的裝備,因為,即便只是常規飛彈,其彈頭裝藥量也很大,而榴彈炮、加農炮的炮彈在裝藥量上要少很多,威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對於大量有生目標,一般在相對精準打擊的基礎上提升火力密度,以實現更有效的實現殺傷需求,畢竟,大炮不是為了千里之外打中一輛裝甲車而存在的,尤其是在現代戰爭中,能在眼皮子底下干這種活的裝備太多了。

在一戰時代,1918年德國用3門210毫米巴黎大炮對法國巴黎一頓「亂炸」,其炮彈彈道可以達到40000米高,遠超當時的飛機飛行高度,但是其炮擊造成的效果卻不是非常明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的大炮數量有限,一共只發射了300多發炮彈,單發炮彈全重126公斤,總計不過37噸多。

而到了二戰時代,遠程轟炸機的彈藥投送能力要強得多,盟軍對德國的「德勒斯登大轟炸」,僅在1945年1月16日,就有133架轟炸機,總計投擲了279噸高爆炸彈和41噸燃燒彈。

同樣使用火炮打擊,蘇軍進攻柏林時,僅火炮就有1萬4200門,另有15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其火炮數量的優勢,帶來了彈藥投擲能力的「變/態」效果。

3、嶄露頭角的無人機「搶活」

雖然說美軍在武器裝備的研發上總是處於領先地位,也曾在戰爭中展現出了先進的優勢,不過中低端無人機在戰場的大量應用,還是多少有些讓人們始料未及的,在最近這幾年的軍事衝突中,中低端的無人機在戰場上的作用十分明顯,而且這類無人機價格低廉,經得起消耗隨便打,已經成為戰場上的「新勢力」。

美軍高端超遠航程先進無人機的優勢很明顯,但是由於美軍「幻yi想yin」的主要對手,在無人機領域的能力不僅不弱,反而與美軍相當,在中小型的無人機領域,更是全面的碾壓了現在的美軍,在俄軍和烏軍的衝突中,擁有空中和防空優勢的俄軍在面對中小型無人機時也是很頭痛,更何況美軍想像中的對手,在陸軍方面實力更強大,無人機的數量和水平也更加誇張。

相比較之下,無人機抵近偵察打擊的優勢,要比上千公里外的火炮打擊更為直接和迅速,這已經在實戰中得到了證明,美國陸軍計劃中的「戰略遠程加農炮」雖然性能誇張,但是不論是部署靈活性還是實際作戰中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反而容易成為對方空中單位或者是遠程飛彈的「昂貴戰績」,因此,被放棄也在情理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02e5d1f2d6dbd070ef567e81f3d0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