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最近幾年部分演員們動輒幾千萬的「天價片酬」很常見,而在如此高片酬的同時,比較遺憾的是並沒有多少對得起如此高投入的作品。
雖然說高投入是好作品的重要條件,但不是說高投入就一定會有好作品;當然了較低的投入也不一定就沒有好作品。
老《亮劍》是2005年時上映的作品,當年的1600萬元自然比今天來說購買力更高些,但也顯然算不得上高投入的作品。
很多人覺得老《亮劍》因為投入不足,在布景以及戰鬥場面上太過於簡陋,比如演員們的衣服都是髒的,實在是太不整齊,有礙觀感了。
如今的很多戰爭劇,演員們是什麼形象呢?衣著光鮮是必須的,髮型新潮也是必須的,甚至於戰爭戲打了半天了,演員們臉上都是白白凈凈的。
可以負責任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場熱兵器時代的戰爭,能有如此乾淨的形象。
而我們再看老版《亮劍》,戰場上,沒人在乎髮型亂不亂,臉髒不髒。正是這種貼近真實戰爭的形象反倒是給了人們共鳴,畢竟,大家是來看戰爭戲的,而不是來看偶像劇的。
獨立團為什麼叫獨立團?因為改編為八路軍時,正規番號就給了那幾個,此後發軍餉也是按照正規團的番號發,1940年之後連這幾個正規團的軍餉也斷了。
當時各大根據地八路軍的軍服都不是一個顏色的,有的是灰色的,有的是草綠色的,而且只有正規部隊會有軍服,地方部隊或游擊隊基本就是農民扮相。
正規軍的軍服也不是敞開了供應,經常一年就發一身,而在長期戰鬥中,軍裝的磨損也是很嚴重的,因此會存在褪色、打補丁等情況。
所以說,在外在形象上,老版《亮劍》比很多抗日劇要更真實些。
說到戰鬥場面,雖然經費不多,但是老《亮劍》也沒有很敷衍。其中非常震撼的一次戰鬥就是獨立團騎兵連對日軍騎兵聯隊的殊死之戰。
此外,老《亮劍》中對武器配置的選擇也比較慎重。
我們知道老《亮劍》中固然存在著山本特工隊使用美式M3衝鋒鎗這樣的錯誤(原著中的MP38衝鋒鎗確實國內道具比較少),但是在火力配置上的選擇是很慎重的。
國內其他電視劇當中,一個連可能就扛出迫擊炮了。
日寇大掃蕩後,鐵三角在趙家峪有過一段對話,期間李雲龍提到獨立團反掃蕩之後僅剩下3挺輕機槍,但經過發展後又到了20多挺輕重機槍。
這個也是比較符合具體情況的。
八路軍跟當時的中央軍不同,後者有軍械補充,八路軍沒有,只能依賴於繳獲。
獨立團這個編制實際上並非主力部隊,一般每個連有一兩挺輕機槍,團直轄一個重機槍連或排就不錯了。後期獨立團發展到20多挺輕重機槍(當時還沒到平安格勒戰役,那時獨立團家當更多)基本滿足了每個排能裝備上機槍的程度,已經是主力部隊的標準了。
以上這些細節由於更多貼近了歷史事實,反倒是讓人們更加喜歡。而那些披著歷史劇外衣,實則是偶像三角戀的電視劇儘管投資巨大,但不知道投哪裡去了,既不好看,也為人所詬病,更為嚴重的是對待當年抗日戰爭的不尊重,自然也無法讓人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