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代價幾何!亞洲第一高瀑那頭插著一根水管?! | 河南焦作雲台天瀑

2024-06-06   中國綠髮會

日前,筆者驚聞一則報道:落差314米的焦作雲台天瀑,源頭竟然全是水管!瀑布後面竟然全是水管,你信嗎?不管信還是不信,簡直是令人難以置信。一時間網上炸開了鍋,一根水管撕開各地景區的面具。(筆者有些疑惑,到底是一根水管還是幾根水管接連;報道眾說紛紜,若是一根水管,那得是多粗的水管)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圖源:網絡

該瀑布(雲台天瀑布,享有「亞洲第一高瀑」的美譽)坐落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的雲台山5A級景區,單級落差達到314米,雄渾壯闊,水勢磅礴,上吻藍天,下蹈石砰;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為景區內最受遊客歡迎的景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在大家買了門票興沖沖地奔赴到飛瀑下,興致勃勃地仰慕那不斷飛泄、氣勢磅礴的瀑布英姿之時,有滿懷好奇心的遊客不滿足於眼前壯觀的美景,突發奇想,想探索瀑布的源頭,「水是生命之源,那水之源 何處尋?」俗話說得好,好奇心害死貓,正是這一簡單而有深刻的好奇和「靈魂級」拷問激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探索行動。那位男子爬啊爬(最後發現,他從外省抄了小路登上去的),費了老大勁跑到天瀑源頭,卻赫然發現一根巨粗的水管橫亘在那裡突突放水,始料未及,震驚繼而憤怒。於是,東窗事發,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雲台天瀑被推到風口浪尖,其「壯觀的水勢和磅礴的氣勢,遊客們心目中的自然奇觀」這一「瀑」設轟然坍塌,罵聲一片,乃至殃及全國其他熱門旅遊景點,當然也不乏遊客表示理解和支持。

很多遊客對此憤怒不已,表示極度不滿,強烈抗議,認為自己千辛萬苦慕名而來,花了近200塊門票錢,想一睹雲台天瀑的雄姿,結果卻上當受騙,頓感當頭一棒,無法接受:哪是什麼天瀑,分明是水管抽水!反感之餘,諷刺稱:雲台天瀑竟是人工奇觀!

對此,雲台山景區於6月4日晚在官方微博發文稱,雲台天瀑是雲台山景區眾多自然水系景觀中的一員,但作為季節性景觀,由於季節因素,不能保證遊客來看的時候隨時能以最美的姿態和大家見面,所以在枯水期做了一個小小的提升,能豐富朋友們的遊覽體驗,讓遠道而來的朋友們不虛此行,只為能以更好的狀態與朋友們見面。隨後,雲台山景區再次發文表示,夏季豐水期,雲台天瀑將以最完美、最原生的姿態呈現。

說來其實雲台山景區為了提升遊客體驗,也是煞費苦心,其出發點和初衷無疑是好的,在季節性斷流的時候希望通過人工輔助飲水來保證雲台天瀑的雄姿能贏得遊客的喜歡,吸引遊客留住遊客,增加景區旅遊收入。畢竟雲台天瀑本身也是景區的一大看點和賣點,所以對此也有網友表示出理解。有網友在評論區爆出了真相:雲台天瀑源頭來自同出太行山的山西陵川縣,由於旅遊資源出現利益糾紛,陵川縣修建水庫攔截了水源,雲台山為了保障遊客體驗便利用水管抽水當瀑布。最後他表示,「也算得上善意的謊言吧。」

昔日的雲台天瀑,圖源:網絡

但筆者注意到,雲台山景區自始至終並未承認,說直白點,是直接否認了「雲台天瀑是人造瀑布」這一說法,努力強調被揭穿的「水管」,是為了保證瀑布的枯水期觀賞性,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在瀑布源頭處建造的輔助引水設備。

當然筆者也注意到,在眾多民意難平的怨聲載道中,也不乏一些支持者。譬如,「我倒覺得沒有什麼不妥,反倒有些感動,感受到了當地為了這個景區做出的努力」「類似的景區很多,為了維持景區的美好、壯觀,當地花了大力氣,黃果樹瀑布,也是在上面修建了蓄水的設施。」「我們經常看孔雀開屏,難道你看到孔雀的屁股,你就覺得孔雀開屏不好嗎?」......聽起來也頗有道理。

隨著此事的發酵,網友和記者爆料出了更多類似的景區做法,也提醒和刺激了網友去景區遊覽時探查是否存在水泵抽水的慾望和行動,國內外瀑布普遍面臨枯水期或人為因素導致的「缺水困擾」,人工介入調整瀑布水量的案例也不少。比如:

  • 2023年,有遊客吐槽山東濰坊一景區用水管抽水製造瀑布,景區回應稱「因秋冬降水量小」。
  • 貴州省有關部門為解決黃果樹瀑布冬季枯水期斷流問題,2006年在大瀑布上游修建蓄水調節設施;
  •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大瀑布,此前因為當地農業灌溉等的需要被截斷引流,2020年才經當地重建恢復。

看了眾多網友評論,筆者忍不住想說兩句。筆者一開始看到此報道,就心想,還有這事,太荒謬了!如果我是遊客,驚覺原本名聲在外的天瀑居然是水管在放水,縱然瀑布再怎麼雄渾和磅礴,也沒法調動美的感受了,腦海里會不斷提醒:這不是真的瀑布!會有種受到欺騙的感受,儘管在景區方面,這是「善意的謊言」,為了提升觀賞性;但枯水期本沒有水,非要人工引水賣力營造「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假象,真的很違和!這就好比,一個景區以冬季的雪景而聲名遠揚,總不能為了吸引遊客而在夏季或者其他沒有降雪的季節,輔以人工降雪來提升旅遊體驗和觀賞性吧。

四季更迭,水消水長,日出日落,雲捲雲舒,花落花又開,本是自然規律,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作為季節性景觀的雲台天瀑自然也難逃枯水期水勢變小乃至斷流的風險,「雲台天瀑是雲台山景區眾多自然水系景觀中的一員,但作為季節性景觀......」這一點在雲台山景區官方聲明里已明確說明,系正常情況。但為了維持雲台天瀑一年四季皆「雄渾壯闊,水勢磅礴」的盛景,就不得不在枯水期輔以人工引水,以「非原生態、非自然」的狀態示人。何苦呢?枯水期斷流,可能會是另一番景象,想看天瀑的自然會選擇在豐水期來觀賞其自然風姿,在枯水期妄圖欣賞豐水期盛景本就是不合自然運行法則的奢望;縱然會有遺憾,對著涓涓細流或者斷流的瀑布,是不是也可以生出一些遐想,想像一下在豐水期將會是多麼雄渾壯闊的景象;亦可能會心生缺憾,但誰說缺憾不是另一番風景呢?白天欣賞白天的風景,到了晚上天黑了,自然會有不同於白天的風景可看;這樣人們也會更加珍惜豐水期可以欣賞到的有限美景,珍惜眼前,活在當下。

此外,筆者注意到各大報道皆未提及的一個事實,便是:這根充當瀑布輸水管的管子,一頭連著瀑布,另一頭呢,所抽取的水源來自哪裡,哪條河或者哪個湖?那條河湖的面積容量多大,經得起這麼持續抽嗎?畢竟枯水期是一段時期,不是一天兩天,要在枯水期持續營造「雄渾壯闊、水勢磅礴」的天瀑氣勢,就必定要一刻不停地抽水,水源地是否有抽乾的風險(試想一下,要抽多大的水量才能打造和營造亞洲第一高瀑的雄渾與壯闊),由此引發的水源地及其周邊原本生態不可避免會遭到破壞,生態失衡,生活於其中的生物也自然會受到影響,因「前方」景區接客的需要而在看不見的「後方」大肆抽取河湖水,雲台山景區的這一行為是否獲經官方報批,是否開展了環境影響評估和生物多樣性評估,包括在進行抽水前、抽水中和枯水期結束後,想必是沒有的。對此,筆者甚為擔憂,為了維持景區正常運營、刻意營造飛瀑假勢而造成的生態負擔和生態代價未免過大。不明就裡的遊客沉醉於天瀑的雄渾與大氣,但他們中的很多實際上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一需求背後所引發的抽水及其生態失衡等系列問題,這就是問題所在。是純粹的市場需求推動了這一行為的持續。

其實,從長遠和大局考慮,從生態角度來看,雲台山景區可以做的,或許是直接發布官方通告,坦白枯水期雲台天瀑季節性斷流,如若希望欣賞天瀑飛流直下的雄姿,歡迎豐水期前來體驗;而非賣力迎合遊客(這麼說可能會招罵,但是綜合考慮或許可以從其他方面做出改進來吸引遊客,總比等到真相被揭穿/有一天水源地枯竭無水可抽再收拾殘局好)。這麼做是一種大義之舉:一方面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敬畏自然之心;另一方面也從正面引導遊客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學會欣賞自然之美而不必強求,遊客自然不抱期待;再者也不用煞費苦心四處尋找可持續水源抽水來供養偌大的天瀑,「無為而治」,河湖及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自然得以保全。自然的風景才是最美的。自古以來,人與自然的關係,便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主題,它不僅涉及到人類對自然的理解和利用,還涉及到人類對自然的責任和保護。生態文明時代,如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何以共築地球生命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靠的便是人類對於自然的自覺覺知和主動保護。

另外,在近幾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中,存在不少長期違規取水、新建人工湖、挖湖造景、打造水景觀等涉及到水資源的問題。原因在於,一些地方和部門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認識不深刻,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有的抓生態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主動性不夠,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對突出問題能拖則拖,導致愈演愈烈,甚至出現突破底線亂作為、謊報瞞報等情形。比如:

  • 2023年12月1日,河南省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以「生態修復」之名違規挖湖造景被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作為典型案例予以公開通報。
  • 爭鳴 | 生態修復形式主義的典型:河南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挖湖造景
  • 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於2024年2月28日向甘肅省委、省政府反饋督察情況,河西走廊大肆揮霍水資源,「挖湖造景」屢禁不止的風氣盛行。
  • 「挖湖造景」屢禁不止?河西走廊水資源揮霍,得不償失!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向甘肅反饋情況
  • 據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張掖督察反饋,在乾旱少雨、水資源十分緊缺的甘肅張掖,竟建造了30餘個人工湖,水域總面積達6000餘畝,相當於560個足球場大小。這些人工湖波光蕩漾,宛如「江南水鄉」。這些人工湖裡的水,實際上是長期違規取自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

爭鳴:乾旱缺水地區是否該打造水景觀?| 議甘肅張掖建造6000餘畝人工湖

類似案例屢見不鮮,屢禁不止,尤其在我國北方乾旱地區,問題尤為明顯和突出。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河南省焦作市的雲台山風景區,位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屬於我國的北方地區。在乾旱少雨的北方地區刻意維持和打造水景觀,乃是大忌,以上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通報的典型案例尚殷鑑不遠,經此次報道的雲台山景區務必引以為戒,當心重蹈覆轍。

此番風浪的背後,既有遊客的憤怒,亦承載著景區方面的無奈,還有遊客的追捧...... 當然也引發了諸多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該如何理順?後續事件將如何發展,筆者將持續關注。

聲明:本文僅代表專家本人觀點。歡迎留言、點評、批評、討論。)

本文僅代表資訊,不代表平台觀點。供參考。

文 | 田文傑

審 | 綠茵

編輯 | Samantha

【參考資料】

造假還是忽悠?落差314米的焦作雲台山瀑布,源頭竟然全是水管!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376681032029831719/?app=news_article

雲台山景區闢謠「人造瀑布」:瀑布是自然景觀,水管是枯水期輔助引水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988532034202642

雲台天瀑造假?一根水管子撕開各地景區騙局,雲台山成眾矢之的!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565886859182630/?app=news_article

雲台山瀑布源頭是水管?景區回應:瀑布非人造,水管是枯水期提升手段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6633211226473012/?app=news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