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祁山具體在今天什麼位置?有哪些淵源?

2023-10-11     尋根拜祖

原標題:諸葛亮六出祁山,這個祁山具體在今天什麼位置?有哪些淵源?

祁山位於今天甘肅省禮縣的東面、西漢水的北面,它不算高大,海拔只有237米,也只有25公里的長度,卻因為諸葛亮的六次北伐而出名。不過「六出祁山」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事實上漢軍只有三次經過此地。

蜀漢要想攻入關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橫亘在關中與漢中之間的秦嶺。秦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最短的線路也要二百多里,行軍極其困難。

自古從漢中入關中有六條古道可選,從西向東分別為:陳倉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峪穀道、武關道。當年劉邦如關中,走的就是陳倉道,而路途最短的當屬褒斜道和駱穀道。

祁山在陳倉道西邊二百多里,與關中並不直接相連,而是直通上邽(天水),從天水入關中大約還有二百多里。

也就是說,諸葛亮出祁山是捨近求遠,多走了六百里,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一則,這六條古道是明牌,從這裡進攻沒有突然性,曹魏都有重兵把守,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是魏延建議從子午谷突襲長安被諸葛亮否決的原因,他的建議根本他不上有多高明,只是賭運氣而已。

二則,秦嶺古道沒有適合大規模船運的水道,進攻關中所需的物資靠陸運成本太高,而走祁山可以藉助漢水、渭河,直達關中。

三則,如果只解決關中,即便突襲成功也會面臨關西兵力的威脅,很難站住腳。如果從祁山上隴山,就可以先解決掉關西諸郡對關中的威脅,這種穩打穩紮的模式更符合諸葛亮求穩的作風。

下面我們就按時間線,分別介紹諸葛亮的「六出祁山」。

一出祁山:建興六年(228年)春

一出祁山是蜀漢最接近勝利的一次,那次諸葛亮兵分兩路:

西路軍以馬謖為先鋒,從祁山襲擊上邽、略陽,並占領街亭以策應大軍的到來。東路軍以趙雲、鄧芝為前鋒,出箕谷走褒斜道,佯攻郿城,以吸引魏軍主力。

曹魏對蜀漢的這次北征毫無準備,天水太守馬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半途得知蜀軍攻過來了,嚇得扭頭就往上邽狂奔。

當時充當護軍的姜維都搞得一頭霧水,也跟著撤回上邽。好玩的是,馬遵等人已經是驚弓之鳥,擔心姜維他們是叛徒,不敢開城門。

姜維沒辦法,只好率軍回到家鄉冀縣。而此時,冀縣的紳士已經決定投降蜀漢,在他們的鼓動下,姜維代表冀縣向諸葛亮投降了。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也都叛魏降漢,形勢一片大好。然而,馬謖卻因為低級失誤敗給了張郃,丟掉了街亭,讓漢軍失去了東出隴山的戰略要衝。

隨著魏軍增援的到來,再僵持下去已經沒有意義,於是諸葛亮下令班師,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二出祁山:建興六年(228年)冬

一出祁山半年後,諸葛亮再次向後主劉禪上《後出師表》,請求二次北伐。按理來說,一次大戰之後應該休養生息,諸葛亮為何如此迫不及待呢?

原來東吳也發動了北伐戰爭,並取得了「石亭大捷」,曹魏顧頭不顧尾,西線兵力一定很空虛,這是蜀漢的好機會。

不過,這次北伐諸葛亮卻沒有走祁山,而是走了「陳倉道」,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次諸葛亮調整了戰略目標,他認為陳倉是進攻關中的戰略要塞,拔下此地,可以從容不迫地拿下關西諸郡。

但陳倉道不適合大軍行進,只能奇襲,所以他僅帶了一千多人馬,迅速拿下大散關,直逼陳倉,企圖打魏軍一個措手不及。

豈料,當諸葛亮抵達陳倉城下時卻發現,這塊骨頭太硬了。原來,那位被稱為草包將軍的曹真英明了一把,他早就預料到諸葛亮會再次北伐,並且一定會奇襲陳倉,於是便提前換將,啟用了善於打防守戰的郝昭。

郝昭到任後,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加固城防,早就做足了準備。蜀軍只有一千多人,面對堅固的防守一籌莫展。

不久,張郃再次奉命救援來了,而蜀軍的糧草出現了危機,在此情形下,諸葛亮只得仰天長嘆,被迫撤軍。

三出祁山:建興七年(229年)

蜀軍三出祁山其實連祁山的邊都沒摸到,這次的目標根本算不上北伐,而是對準了陰平和武都二郡。

這個仗怎麼越打越靠後呢?原來,當時陰平和武都還處於曹魏控制之中。

從地圖上明顯可見,漢水穿過兩郡之間,要想從祁山北伐,如果不拿下陰平、武都,早晚會被魏軍抄了後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利用了魏軍的麻痹大意,但不可能每次都指望對方打瞌睡。為了打通祁山北伐的路途,蜀軍必須攻克武都和陰平。

此戰蜀軍打得很順利,諸葛亮趁郭淮兵力空虛,一舉占領了建威山,迫使郭淮在救援無望的情況下撤軍了。武都被攻克後,陰平守軍乾脆舉手投降了。

這次北伐雖然沒有攻入魏軍腹地,但卻獲得了戰略上的優勢,為以後的北伐戰爭掃平了障礙。

四出祁山:建興八年(230年)秋

這一年秋天,魏軍分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在赤坂一帶待敵。卻不料天降大雨,一連下了二十多天,魏軍行軍困難,被迫撤軍。

魏軍撤軍了,諸葛亮來精神了,他命令魏延和吳懿為先鋒,再次發動北伐戰爭。不過這一次的行動有點「飄」,諸葛亮以進攻西羌為名,將蜀軍帶到了上邽西邊二百里的陽溪。

很顯然,西羌不是目標,諸葛亮的目的應該是從陽溪沿渭河順流而下攻打上邽。

魏軍不敢怠慢,由郭淮親自出馬,與後將軍費曜一起西進抗敵。這一戰蜀軍大獲全勝,魏延和吳懿雙雙獲勝,諸葛亮還趁機收割了上邽附近的小麥。

五出祁山:建興九年(231年)

建興九年的五出祁山打得最精彩,也是《三國演義》最著力渲染的一段歷史。

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又重演劇本,搶割了上邽的小麥。司馬懿屯兵於鹵城,並在城外挖了好幾道壕溝,龜縮在城內不戰。諸葛亮讓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蜀軍高聲辱罵司馬懿,但司馬懿就是高掛免戰牌。

此後,諸葛亮跳過鹵城進攻上邽,魏延斬敵三千,但始終無法突破魏軍的防守。雙方一直僵持到六月份,諸葛亮突然下令撤軍,原來李嚴因遇大雨,耽誤了糧食供應。

諸葛亮在撤退過程中於木門道設伏,射殺了魏軍大將張郃。

六出祁山:建興十二年(234年)

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行軍的路線選擇了最近的褒斜道。至於原因,大概是因為連續幾年出祁山,魏軍在那裡的防守更嚴密了,失去了突然性,走哪裡都差不多。

這次的北伐諸葛亮對付的依然是司馬懿,蜀軍出褒斜道,占據五丈原,在渭河岸邊開墾屯田,擺出一副誓不罷休的姿態。而司馬懿故技重施,依然是堅守不出,企圖拖垮蜀軍。

半年後,諸葛亮突然染病,病逝於五丈原,他心心念念的北伐大業最終未能如願。

通過以上介紹可知,所謂「六出祁山」,其實只有第一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經過了祁山,真正對關中形成威脅的只有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六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af2461ddee9debaa91b5fb3e636f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