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的左邊是便秘,脾虛的右邊為腹瀉

2019-11-15     尋醫問藥

脾虛有便秘,有腹泄,有便常,作何論?脾虛便秘,胃氣不足,胃降之不及。脾虛腹泄,胃氣有餘,降之太過,脾虛便常,除其他臟腑相關以外,皆為脾胃不及而又脾胃之氣的升降平衡。

是謂:脾虛的左邊,胃氣不足,胃降之不及,所致便秘;脾虛的右邊,胃氣有餘,降之太過,所致腹瀉。

我們都知道水谷之物從上口進下門出,在胃腸中運行越快,就走向腹泄。反之越慢,甚至停留不運,就會形成嚴重的便秘,兩天或兩天以上才便。這就是說,從機理上講,腹泄是否,完全取決於水谷在胃腸中的運行速度。運動位移,是要(能量)元能的,那麼,腹泄的元能是從那裡來的,便秘的元能又到那裡去了。

食物水谷從上進下去,為降出。通過腸胃極度的彎曲而出,是要很強的降下之力的,降力太過就腹泄,不及就便秘,相及就正常。這是基本定義。

俗論脾是運化水谷的,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脾根本就不主運化,說脾消化是正確的,說脾運就是錯誤的......腸胃「九道一百彎」,或有很多鬼門,它們是幹什麼的,這主要產生水谷外出的阻力,增加外出的路徑,延長外出的時間。那麼它的意義在那裡呢,不外只有一個目的,不許水谷通出,吸干化盡水谷。所以,從這一機理意義上來講腹泄和便秘或有機理意義上的腹泄和便秘,這種機理上的腸太短彎曲少,腸太長彎曲多的便秘與腹泄並與脾胃無關,也與其它髒無多大關係。

胃與腸,由心脾肺所表里相主,脾在心肺中間,是心子肺母,承上關下,心脾肺母子孫家,脾又與胃相表里,胃主降。如果這三髒提供給胃腸的元氣太過,使胃腸的運動速度太過,就會形成腹泄。不及,任何一髒不及不相平衡,都會形成便秘。太過與不及,都會形成腸胃不適的自覺狀症病,產生大便不常或泄或秘。但不易或根本就看不到肺心脾明症在外有什麼病。一般而言,便秘腹泄無任何腸胃不適,可能就所要考慮是機理性的關係了。

脾是心之子,肺之母,救心長肺,大長腸胃之器氣,腸越長,則便越秘,所以,脾不主腹泄,只主便秘。在則,脾胃相表里,兩者的機能相反,脾生胃降。胃降水谷通下,脾生水谷固澀不通。因此,脾是完全生固水谷的。脾為何要升固水谷,主要是供自己消化吸收。消化,是要叫水谷在腸胃中一點也不存在的完全消化吸收得乾乾淨淨,決不允許它有一小點從下門而出。

胃的機理是納進水谷和運下水谷,脾要固化水谷消化乾淨的吸收。如果通降太過了,脾怎樣吸收,如果象流星一樣從腸胃流失而過,脾能消化吸收嗎?所以,這就成了食進便出,形成了腹泄。胃是吸納水谷降下的,所以胃是任之大主,胃是大降水谷之主體。胃自身都不降。自己都不把自己已納進的排出,那麼胃就能受納水谷。

於此,脾胃的表里升降的共同機能是完成水谷的進出與消化吸收的主體之本。矛盾對主的平衡統一,才是為常。因此,脾胃的升降各自的機能產生不協調相平衡,必出便泄便秘的現象。脾升太過,胃降不及,必便秘,若不便秘,那是肝腎之氣過旺,肝疏太過,腎關過開。脾升不及,胃降太過,必為腹泄,若不腹泄,那是肝腎疏謝不及,是肺收斂太過或相及。若脾虛,胃降太過,肝腎又疏謝太過,肺無所控,那就必成腹泄了。若肝脾虛,胃降不及,或肺收斂太過,腎庫關閉,形成肺腎實,必然是食少,或痞而實,就必須形成非常嚴重的脾虛便秘了。

嬰幼兒之所以要腹泄,每天便多,是為生理機能的原因,脾常不足,胃氣太過,胃降大於脾升,加之肝腎過旺而有餘,肺氣不足,所以,嬰幼兒出現此種體徵的生理特點,這主要是胃過降的結果。隨著後來小兒的生理機能變化,肝氣轉弱,脾增長,胃降減弱,就變向大便正常或變秘了。

雖然,肝主疏謝,通降大便,也是任脈所主,但是與胃來說,不是起主導作用的,胃是主降受納通降的。所以,便泄與便秘,完全取決於胃氣的盛衰與脾的表里升降的平衡。脾胃表里出現嚴重太過不及,就會出現便秘或泄。脾胃的升降平衡,自然是大便以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FpcW4BMH2_cNUgQBt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