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檔的「孤勇者」,文藝片的春天還有多遠?

2023-02-14     深度文娛

原標題:春節檔的「孤勇者」,文藝片的春天還有多遠?

7天,票房67.58億元,中國影史總票房第二的春節檔。

電影市場久違的喧囂回來了。

春節期間,《滿江紅》《流浪地球2》兩部頭部電影領航,收穫了口碑與票房的雙重成功。相比之下,囊括了梁朝偉、王一博等知名主創的《無名》的成績則稍顯黯淡。

毅然進軍廝殺激烈的春節檔,《無名》固然展現了文藝片的突破勇氣,但7天5億元的票房也在客觀事實上印證,文藝片要走進大眾心裡,走向票房高處,仍有一段不小距離。

「平三淡四」反成黃金期

文藝片過去偏愛集體過春天

和一般商業性電影不同,傳統文藝片往往在春季,特別是三四月份上映。

一方面,這兩個月處於春節檔和五一檔之間,往往屬於市場淡季,適合文藝片慢慢播放,觀眾回味咂摸,口碑持續發酵。

《白日焰火》《警察日記》《歲月神偷》《桃姐》等經典文藝片都是在此時期上映。

在上映第62天票房正式突破1億元,被稱為「文藝片票房逆襲的奇蹟」的《隱入塵煙》,原定計劃上映時間也是在2022年2月25日。

另外一方面,文藝片並不像商業片早早確定檔期,而是通常先安排在柏林電影節、鹿特丹電影節等各大電影節上亮相。早年間陸川導演曾在採訪時表示,「電影節是文藝片唯一的出路」。

在日趨唯票房論的影視創作環境下,文藝片的生存空間逼仄有限,對於創作文藝片的獨立電影人而言,世界幾大知名電影節往往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重要平台。影片在海外載譽歸來後再行上映,還可以憑藉獎項吸引一部分慕名而來的觀眾。

《白日焰火》《歲月神偷》《隱入塵煙》都是在1-2月斬獲柏林電影節重量級獎項後,馬不停蹄地安排在國內上映。

對比之下,作為一部文藝氣息濃厚、有一定觀影門檻的電影,《無名》登上關注度空前、票房廝殺激烈的春節檔舞台,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在偏喜劇的合家歡式電影之外,《無名》以唯美的視覺處理與非線性敘事講述光明與黑暗的對決,以爐火純青的暴力美學滿足多元化的觀眾審美,也讓更多的觀眾接觸到文藝片這一類型題材,為進一步打開文藝片的公共面向、公共傳播、公共接受做出大膽的嘗試與努力。

「隧道盡頭終有光」,創作者與觀眾的雙向奔赴,也從側面印證了當下大眾影視鑑賞水平的提升與審美包容。

商業性與藝術性的平衡

文藝片的永恆難題

從結果來看,《無名》的票房相比於一般文藝片而言,已經稱得上是可喜可賀。

特別是豪華的演員陣容得到很多關注度與話題度,使得《無名》早在上映前預售票房便位列前三甲。

然而和同檔期電影相比,《無名》的最終成績顯然落後於頭部梯隊,口碑也呈現出兩極分化。

《無名》中運用了大量倒敘、插敘、閃回鏡頭,在時空的交錯中將觀眾「捲入」上海革命時期的漩渦,喜愛的觀眾在走出影院後依然對從《羅曼蒂克消亡史》後便確立的程耳式美學風格回味無窮。

而「畫面高級,質感一流,就是敘事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的豆瓣熱評,則代表了更多渴望在春節放鬆大腦的觀眾感受。

春節檔開始一天後,其他影片豆瓣評分已紛紛出爐,只有《無名》的評分姍姍來遲,且短評頁面頂上至今懸著「當前觀眾意見分歧較大,隨即展示部分短評,請謹慎參考」,宛如遲遲不肯落下的達摩克利斯劍。

《無名》導演程耳曾在採訪中表示:「真正的好電影一定比商業更商業、比藝術更藝術。」 然而文藝片的特質,決定了其在必要時刻必須為了藝術性犧牲商業性。

過於高懸的情懷、實難為之的現狀、有限的核心受眾群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成為掣肘文藝片為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即便是口碑較好的經典文藝片,在市場折戟也是常態。

歐洲三大電影節的常客,憑藉 《桃姐》橫掃威尼斯電影節4項大獎的許鞍華導演,此後再次執導文藝片《黃金時代》,歷時四年、星光熠熠、製作費用超過7000萬元的《黃金時代》,最終票房不過5000萬元。

票房體量上,文藝片和商業片的市場鴻溝仍然巨大。

創造了1億元票房的《岡仁波齊》和斬獲1.7億票房的《二十二》已經稱得上是文藝片高光時刻,囊獲金馬獎諸多重量級獎項的《七月與安生》也僅僅有1.67億的票房。

某種意義上,「大熱」與「文藝」本來是不可兼容的一對詞語。

縱觀文藝片發展史,也只有聯結普世化情緒,擊中大眾心理與民族情緒的影片,才能勉強實現票房過億的突圍。關注慰安婦題材,引發諸多明星關注轉發的《二十二》如此,票房低開高走的《隱入塵煙》也是如此。

在《隱入塵煙》中,導演李睿珺用133分鐘講述了兩個「邊緣」人物的故事。兩個被社會「拋棄」的人相遇,沒有自怨自艾,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通過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得到來自土地的回饋。

有網友稱,「西北大地種不出玫瑰,小麥印花是最洶湧的愛意。」

兩個平凡大地上的小人物,以不追逐繁華的質樸喚起觀眾的感動與共鳴,最終實現票房的逆襲,也再一次印證了,支持文藝片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最終還是作品口碑。

宣發無定律,文藝復興具有偶然性

「一片一命」是常態

除了作品質量,缺少成熟的、可複製的宣發路徑,也是影響文藝片票房的重要因素。

與商業片不同,商業片往往類型明確,目標受眾清晰。連續多年在春節檔低調攬金的《熊出沒》系列動畫大電影,主要賣點為合家歡、親子,宣發定位明確、宣發手段簡單且直接有效。

但大部分文藝片的宣傳缺乏精準的觀眾畫像,也找不到與受眾溝通的方式。所以,泛娛樂受眾乃至於普通影迷也都興趣缺缺,去電影院看一部受眾不明晰的電影。

也因此,摸不准觀眾脈搏的文藝片的宣傳「打法」格外光怪陸離。

通常來說,核心主創是文藝片營銷的主要法寶。

《無名》在開播之前預售票房能夠登頂,與其所綁定的影帝梁朝偉與青年演員王一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粉絲經濟」提供了最大助力。

如果沒有知名演員,導演便是營銷的重點。第51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新導演,演而優則導的陳建斌拉高了影迷對《一個勺子》的期待。於是,《一個勺子》便把營銷重點放在陳建斌身上,並最終收穫了逾兩千萬票房。

也有貼合社會議題的文藝片如《送我上青雲》,在宣發過程中和主演姚晨深度綁定,同時以「尋找同類」作為影片宣發的Slogan,激發觀眾對於女性議題的討論,實現了文藝電影的「雁過留痕」。

而對於本身主創缺少知名度的文藝片而言,宣發更加困難重重。

捉襟見肘的費用預算,微乎其微的排片占比,冰冷的拒絕與碰壁,是文藝片在宣傳時遇到的常態。

事件性營銷、削弱文藝片標籤、學習商業片宣傳路徑都成為文藝片探索自救的方式。

《百鳥朝鳳》上映初期趕上了《美國隊長3》,每天幾乎沒有排片,製片人方勵驚天一跪求排片,吸引了足夠眼球,為《百鳥朝鳳》爭取到了遠超預期的排片,最終票房達到了8675.2萬元。

由胡歌、桂綸鎂、廖凡和萬茜主演的文藝片《南方車站的聚會》,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片方決定把影片的宣發節奏向懸疑犯罪和大咖雲集方向轉移。

《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仿照商業手法包裝,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進行 「一吻跨年」儀式感的營銷,不斷拉高觀眾期待值。首映當天電影票房超過2.5億元,然而「看不懂」的首輪口碑反噬立即到來,票房呈現斷崖式下跌。

而與《地球最後的夜晚》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短視頻平台用戶對於《隱入塵煙》的自發二創,最終導致了這部电影後勁十足。9月2日,上映後的第57天,《隱入塵煙》以超過800萬的票房登頂單日票房榜,《獨行月球》和《新神榜:楊戩》位列其後。

無從模仿複製的宣傳路徑,導致了文藝片「一片一命」個性化境遇。

從這個維度來看,《無名》闖入春節檔,借「流量」與「檔期」之勢,引發更廣維度受眾群體對文藝片的關注,未嘗不是為文藝片的未來搖旗吶喊。

中國電影需要大製作的頭部電影、滿足觀眾娛樂需求的商業電影,也需要兼具人文溫度、時代廣度與社會銳度的文藝片,百花齊放方是春。

而真正經典的文藝片,從來不是孤芳自賞、也不是晦澀隱喻,而是能夠道出人人心中皆有的普世情感。能夠做到這一點,文藝片就能從「小眾片」轉化為相對的「廣眾片」,也希望更多的文藝片導演能夠雕琢劇本、講好故事,讓人物回歸故事本身,以情感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b7640861364804b1035273226d7e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