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炎興元年(263年),鄧艾率領二千魏軍艱難地跋涉在陰平古道上。當爬到摩天嶺之巔時,鄧艾被眼前的一塊石碣驚得冷汗直流,他雙腿一軟,趕緊跪倒就拜。
原來石碣上寫了一行字:「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
這行字是什麼意思?又是誰留下來的呢?它究竟有何魔力,以至於鄧艾會被嚇成這樣呢?我們從頭說起。
曹魏景耀六年,司馬炎力排眾議,決定派三路大軍對蜀漢實施滅國戰爭。
要想入蜀,魏軍有兩個方案可選,一是從荊州出發,沿長江逆水而上,從東邊進攻成都,第二個方案就是從漢中南下,通過劍門關進入成都平原。
由於荊州面臨著東吳和蜀漢的雙面夾擊,風險太大,因此魏軍選擇了第二個方案。
司馬炎派出的三路人馬如下:東路軍由鍾會率領10萬大軍,從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三路進攻漢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領3萬人馬,從祁山出發,經武都進攻陰平關;西路軍由鄧艾率領3萬人馬,從狄道出發進攻沓中。
漢中是必須要拿下的戰略支點,進入漢中後,又有三條路可供選擇,分別是:東面的荔枝道、中路的米倉道、西面的金牛道。
但魏軍的安排有點怪,鄧艾和諸葛緒的兩路人馬遠離漢中,似乎是「浪費子彈」,這是為什麼呢?
司馬炎當然不會那麼傻,他此舉有很重要的目標——駐防於沓中的蜀軍主帥姜維。原來這是司馬昭的一個毒計,他不光要拿下漢中,還要將蜀軍的主力全殲。
魏軍的計劃是,由鄧艾牽制住姜維,由諸葛緒抄後路,斷了蜀軍從陰平南撤的退路。由於蜀軍在漢中和沓中兩地遭遇攻擊,這時候蜀軍將面臨艱難的抉擇:救漢中還是沓中?
如果救漢中,沓中就不保,主帥可能會落難。如果救沓中,漢中面對10萬大軍的攻擊,能扛得住嗎?因此,蜀軍顧頭不顧尾,結果很可能是兩地都保不住。
如果達成目標,蜀軍的主力就全完了,成都平原幾乎無險可守,魏軍將從金牛道大搖大擺地進軍。
為了迷惑蜀漢,在出兵前司馬炎故意大張旗鼓地打造艦船,給人一副進攻東吳的假象。
但姜維不是一般戰士,他一眼識破了司馬炎的計謀,並且給劉禪發去奏疏,讓他提醒張翼和廖化提高警惕,加強陰平關河和陽平關的防衛工作。
然而,劉禪卻聽信黃皓的鬼話,將姜維的奏疏壓在一邊置之不理。
即便如此,姜維還是表現出了高超的應變能力,當鄧艾大兵壓境時,他立刻意識到魏軍的戰略意圖,於是一個計謀戲耍了諸葛緒,順利地逃脫了司馬昭精心布下的網。
姜維突然停止南撤,將大軍帶進孔函谷,擺出一副北上進攻雍州的姿態。這個變化嚇住了諸葛緒:姜維這是要玩命啊,雍州不能出事。於是諸葛緒臨時調整方案,大軍回撤三十里,準備攔截姜維的北上。
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姜維趁諸葛緒回撤的機會,突然改變行軍方向,加速向南撤離,搶在諸葛緒前面抵達陰平關,成功地跳出了魏軍的包圍圈。
與此同時,劉禪得知魏軍的入侵,這才慌了手腳,趕緊令廖化前去增援姜維,又令張翼增援陽平關。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在廖化和張翼趕往目的地時,漢中竟然丟失了,這個速度快得讓人瞠目結舌,也讓姜維意識到大事不妙。
漢中是蜀漢進攻曹魏的前沿陣地,也是防禦的橋頭堡,諸葛亮當年在此設立丞相府,經營多年,六出祁山都是以這裡為基地,按理來說漢中即便不是固若金湯,也得崩掉魏軍滿嘴牙。
魏軍用10萬大軍進攻漢中,可見他們也知道漢中不好打。然而,此時的蜀漢政權爛透了,加上國力衰弱,內鬥嚴重,姜維雖說是總指揮,其實也不能完全控制局勢。
本來,如果劉禪及時布防,由陽平關增援漢中,姜維跳出包圍圈後再揮兵漢中,司馬昭的計劃大機率會落空。誰能想到,漢中的各路人馬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就投降了。
姜維見勢不妙,於是便和張翼、廖化合軍,迅速向南撤退,將所有的人馬都集中在劍閣,企圖在這裡堵死魏軍。
應該說姜維的這個選擇還是比較明智的,金牛道是入蜀的最近路途,劍閣兩山夾一道,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魏軍的兵力優勢根本無從發揮。
果然,鍾會的13萬大軍在劍閣寸步難行,逐漸糧食快耗盡了,只好準備打道回府。
如果鍾會真的撤軍了,蜀漢雖然丟了漢中,但總算得到了苟延殘喘的機會。但請別忘了,鍾會是主力,還有個偏師鄧艾,這會兒他的表演才開始。
鍾會走的是金牛道,鄧艾卻看中了陰平道,陰平道繞過了劍閣,能打姜維一個出其不意。
從地圖上看,陰平道蜿蜒崎嶇,有點繞路,從陰平關到涪城足足有七百里。不過,遠一點沒關係,只要能通行就可以,鍾會怎麼就沒看到這條路呢?
很簡單,除了鄧艾,沒人會選擇陰平道,因為這條路難於上天,遠比劍閣還要難走百倍。所以,在鄧艾之前,沒人認為那是一條可行軍的道。
但鄧艾認為,正因為陰平道南行,補給困難,所以蜀軍一定不加防守,從這裡走就能出奇制勝。
很顯然這是一場賭博,因為他不能帶很多人,還不能帶太多糧草,只要遇上渡劫,基本上就是全軍覆沒這一個結果。
但鄧艾認為成功的機率很大,於是著名的「偷渡陰平」拉開帷幕。
鄧艾甩掉大軍,只帶了兩千人,以及少量的補給,他們一路劈山開路,艱難前行。50里的「左儋道」他們只能側身而行,連扭頭都困難。走到絕境時,鄧艾帶頭,用毛氈裹身,順著峭壁往下滾,一不小心就粉身碎骨。
就這樣,他們終於爬上了最險峻的馬閣山摩天嶺,越國此嶺,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卻不料在嶺峰的某個路邊看到了那塊石碣。
這塊石碣的落款寫著「丞相諸葛亮題」,原來竟然是已經仙逝29年的諸葛亮留下的作品。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炎興(二火初興)年間將有人從這個地方路過,結果會發生「二士相爭」,雙雙玩完(准得嚇死人)。
也就是說,諸葛亮生前就已經預料到魏軍會從這裡伐蜀,而且預言伐蜀的兩位主將將發生火併。
這麼妖的人,你說可怕不可怕?鄧艾雖然還不知道後半句是什麼意思,單憑前半句就足以嚇得半死了。這就是有人說,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鄧艾偷渡陰平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事實上這很扯,這個情節是《三國演義》的橋段,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假如諸葛亮能預測到結果,早就應該提前安排人在這裡守株待兔了。
我們再做一個假設,假如諸葛亮還活著,鄧艾還能偷渡陰平嗎?
這個不好說,個人認為諸葛亮也很難想到鄧艾會從這裡進攻。事實上,劉備在世的時候就曾經修繕過陰平道,但沒成功。由此可見,這條道太難修了,工程量太大,也從來沒有軍隊從那裡走過。
也就是說,正常思維下,陰平道就不是道,沒人關注是正常。像陰平道這種所謂的山道還有很多,如果都要分兵把守,那還不得累死人?
其實「偷渡陰平」對蜀軍來說談不上致命,只要能守好陰平道的出口德陽亭、涪城,鄧艾的結果一定會比鍾會更慘。
理由很簡單,魏軍人數本來就不多,跋涉七百里後根本沒多少戰鬥力了,如果不給他補給,不用打,他們自己就成叫花子了。
結果卻是,蜀軍守將馬邈投降了!魏軍在涪城飯飽酒足後繼續向南挺近,又輕鬆打敗了諸葛瞻,攻克了綿竹,成都門洞打開。
由此可見,蜀軍根本不是敗給了鄧艾,而是敗給了自己,他們要麼舉手投降,要麼不堪一擊,這種狀況下,諸葛亮再世又能如何?
就算偷渡陰平失敗了又如何?漢中在人家手裡,人家稍加休整就會捲土重來,沒有陰平道、金牛道,還有米倉道、荔枝道,早晚會被攻破。
事實上,司馬昭之所以決定伐蜀,就是看出了蜀漢政權內部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他們將相之間、大臣之間、將領之間斗得不可開交,加上連年征戰,蜀漢的國力大衰,反戰情緒高漲,譙周甚至公開發表《仇國論》,公開宣揚向曹魏投降。
所以,把希望寄託於諸葛亮一人身上實在是一種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