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激勵機制強於對手?一切為了勝利

2023-12-11     阿斗愛

原標題: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蘇軍激勵機制強於對手?一切為了勝利

為什麼二戰德軍高級將領的功勳那麼少?這個問題就字面上理解,確實看似表面上的問題,但從人們關注德軍服裝和榮譽角度來看,二戰德軍的功勳制度並不落後於其它軍隊,甚至在有些方面還領先許多。但就激勵機制來講,蘇軍要強於德軍,原因在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二戰德軍轉入作戰體制時間較短,制約了獎勵制度的發展和延伸。由於一戰以後,德國的國防力量受英法牽制,德國不僅只保留了十萬陸軍部隊,總參謀部指揮系統也被取消,直到1934年阿道夫上台,德軍才逐漸建立起一整套的作戰體制,到古德里安的閃擊戰被確定為德軍的主要作戰形式,這個過程實際上並不是很長,從1936年起算,到1945年德國戰敗,僅僅不到十年時間,所以,這個過程里,德軍的主要指揮形式都是以阿道夫建立的納粹思想為主導,對如何忠誠於納粹思想,德軍從上到下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來實施和檢驗。

另一方面,德軍的功勳少,是因為其作戰指揮一桿子插到了底。拿蘇德戰爭來講,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打響以後,到莫斯科戰役結束,這一時期可以說史達林插手比較多,從建立最高統帥部代表到朱可夫成為最高副統帥統一指揮紅軍,蘇軍的指揮體制走了一段彎路,但從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蘇軍開始走也困境,戰場指揮權也顯得比較靈活。反觀德軍,從阿道夫上台,他一直想控制國防軍,直到莫斯科戰役失利他親自接管陸軍總司令,到蘇軍反攻柏林,他就一直在指揮前線部隊,可以說一桿子插到底的指揮模式成為德軍失敗的一個誘因之一。

應該說,蘇軍的激勵機制遠比德軍要強許多,從莫斯科戰役時的紅場閱兵到史達林建立近衛軍制度,一大批功勳部隊和高級將領戰場提拔,在作戰中,許多方面軍因能得到最高統帥部獎勵,也就是能在莫斯科燃放多少響禮炮,而不斷欲血奮戰。

不過,整個蘇德戰爭,德軍不管是作戰戰術還是激勵機制都有一些缺陷,比方說離開裝甲部隊的鉗形攻勢就難有作為,僅有一項鐵十字勳章系列成為德軍的榮譽和嚮往。而與之相比較,蘇軍在戰略戰術上不僅靈活得多,而且在激勵機制上也豐富得多。比方說,一場大的戰役下來,蘇軍都要及時總結,統帥部方面要調整部隊番號,有的被授予近衛軍,有的被升格為突擊集團軍,而且還給每名參戰士兵都要頒布一定規模數量的戰役紀念章。所以,二戰蘇軍的戰鬥英雄非常多,被授予榮譽稱號的部隊也非常多,相對應的其高級指揮員胸前的獎章也就比德軍多。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為何A集群比B集群重要?保盧斯開始就是打援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保盧斯擔任指揮官是形勢所需?有兩個重要推手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接管黨衛裝甲軍,蘇軍重心北移

二戰勒熱夫戰役,莫德爾名利雙收,為何還要使用水牛計劃撤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a03bb90c75298524ec1611eb415af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