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大學教授的媒體人「京城老徐說道」在其個人社交媒體上,轉發了一篇俄國媒體的文章後評論稱:
「中國的俄粉,不少。俄國的中粉,不多」。
那麼,這篇由俄羅斯《新消息報》發起的討論——「中國對於俄羅斯而言,是合作夥伴還是敵人?」的文章中,到底說了些什麼呢?
我們不妨看下這篇俄媒文章的主要內容吧
此文開門見就說:「中俄有4000公里的共同邊界,雙邊關係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一些問題和怨恨也是由來已久的。中俄關係從來沒有平靜過。」
俄媒還舉例稱,最近中方發布了新規,要在中國地圖上標註俄羅斯遠東城市的中文曾用名。俄媒認為,「中方此舉有更多的深意」。
文章因此認為,「中俄目前的現狀是合作夥伴,但不是盟友,因為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的立場並不一致。這包括關於俄烏衝突,以及南海問題。雙方都很謹慎,都不願為對方火中取栗」。
這篇文章引用了幾位俄羅斯政治學家的話——其中,俄羅斯政治技術中心第一副總裁阿列克謝-馬卡爾金認為:除了歷史和領土問題,他還表示,「俄羅斯希望世界能有三個中心,而不是中美兩個中心。俄羅斯還希望恢復甦聯時期的威望,放棄過去的意識形態,但不能放棄勢力範圍。中國不想削弱俄羅斯,因為如果俄羅斯軟弱,西方與美國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馬卡爾金還認為,「中國支持俄羅斯,是不希望美國占主導地位。俄羅斯的發展是限制美國主導地位的因素之一。但與此同時,中國也不認為俄羅斯是盟友,也不希望俄羅斯成為更強大的力量中心……講白了,中國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倒下,但更不願意看到俄羅斯強大」。
……
這位俄羅斯政治家、學者的觀點,應該在俄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實上,他也說得較為客觀——對應一下中國對俄的「三無」原則:「無上限、無禁區、無止境」;「三不」原則:「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其實所隱藏的內涵,也是能與俄國學者、政治家的觀點互相印證的。
不過,或許由於歷史上的意識形態之原因,再加上現實世界中面對美西方對中國與俄國的同時圍堵,如此形勢與環境下,中國出現更多的「俄粉」,也是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亦是可以理解的現象。
但是,我們的「俄粉多」,而俄國的「中粉少」,同樣也應是一大令我們不得直面的現實——對這一不對等的現象,卻是值得我們思考與重視了,這也等於給了人數不少的中國「俄粉」吃了一記棒喝: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國家之間的關係,不能一廂情願!不是說我們粉別人,別人就一定反過來跟你互粉了!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粉」,顯然主要是以利益為基礎!——「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話貌似絕對了點,但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在國家作為基礎的這個當今世界體系中,國家利益必然和必須會被各國作為最基本、最根本的交往前提,中國也不能例外,也不應例外!
所以,像什麼司馬於力所言的「拿歷史說事,影響中俄關係者,要格殺勿論」,其實在俄國人眼裡,是不是就有點可笑了呢?這叫「野地里烤火——一面子熱了」。
那麼,當我們再看看俄國這些政治家都在拿歷史「實事求是」地說事,則俄國人會說什麼「影響中俄關係者格殺勿論」嗎?司馬同學敢對這樣的俄國人說「格殺勿論」嗎?人家也只不過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說了心裡話而已。
所以,在國家利益面前,就相當於在我們的家庭利益面前一樣,事實上,沒有或不應有什麼真正的「俄粉」,同理,更不應有什麼「美粉」——有且只應有「中粉」才對!
只有每個中國人都以自己國家和人民利益為根本、為前提,才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讓我們中國人生活得更好!【原創評論:瑜說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