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米,百年夢花街
上海,目前保留最大的老城廂要消失了
「住了一輩子,如今也要搬走了」
夢花街
這條 百年 老街,要消失了
這條在文廟旁邊的小路,已經有百年歷史了,最初因夢花樓而得名,後來因餛飩而出名。而最近,因為舊里改造,夢花街要搬遷了。它一走,南市回不去的記憶又了多1個。
「上海目前保留的,面積最大的老城廂」
離文廟很近的夢華樓,似乎並沒有那麼有名氣,但這裡保留著上海目前面積最大的老城廂,充滿著老上海的煙火氣。無論是從老街上的弄堂與房屋,還是街上彼此熟悉的居民,都有著濃厚的老南市感覺,來到這裡,不由得覺得時間變慢了...
「這條街,因為一間夢花街餛飩走紅」
夢花街19號
夢花街餛飩原店地址
有多少人是因為這碗餛飩,聽說了夢花街,來到了夢花街...1992年至今的夢花街餛飩,被食客譽為上海灘最好吃的餛飩之一,曾經停業2年,重開後搬到了不遠的中華街,仍然每天人氣爆棚,餡大湯鮮,口感勁道,還有生的餛飩可以買回家。儘管已經不在夢花街了,但是這邊的居民還是會跑到新店去,熟悉的味道永遠放不下。
「425米,每家都長得不一樣」
夢花街的建築,就像是上海的縮影 ,老城廂的彎彎繞繞里,包容著各式各樣的風格,有石庫門、本地房子、西式獨棟、仿古建築...雖然建築種類雜亂,大小、高低都不一樣,但是卻有種奇異的和諧感,這樣的「老上海風情」還能再見到嗎?
「這裡,還留著老城廂的生活習慣」
這裡靠近市中心,卻保留著老城廂的生活習慣。建築一直在翻新,但弄堂里、街道上的居民都還保留著許多老城廂式的生活習慣,小小空間彼此和諧共享,在公共空間洗漱、做飯都是常態,1家在做飯,整個弄堂里都瀰漫著香氣,還有人仍舊用傳統方式洗衣,就是要比一比,手錘和洗衣機哪個更乾淨~
「容納著老上海人,也包容著異鄉人」
「80%的外地人,已經離開了。」在夢花街住著的居民,大多是留守老宅的老人與打拚的異鄉人。夢華街上許多小店是外地人開的,店面是借的,遇上疫情又搬遷,需要自己再去找新的店鋪,等於重新開始,所以有些人搬走了,有些人就回老家了...
再見了!
夢花街的店,夢花街的人
花夢煙酒店
「90%都是熟客,朋友一樣」
老闆幾經輾轉接手了這個店鋪,到現在已經開了15年了。店鋪里看起來乾淨又整潔,老闆為了跟上時代,翻新過自己的店鋪,客人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不用老闆招呼,自己付錢自己拿,儘管店裡貼著微信和支付寶二維碼,但這裡的客人仍舊習慣用紙幣和硬幣來支付,也算是1種舊式浪漫吧。
紐扣大王
「幾十年了,都在老西門這裡」
「我開店已經幾十年了,從小伙子到結婚生小孩...」這家可以修縫紉機的雜貨店已經是老西門這邊的老店了,換了3個地方開店,還是在老西門這邊。店裡的小狗是自己跑來的,主動承擔起看店的職責,而店長夫妻則獎勵給它燉得香噴噴的大鴨腿。新店離這裡不遠,只是遺憾許多老顧客這次卻要搬走了。下次有緣再見了!
夢花街水果攤
沒有門頭也能開10年
這家水果店沒有門頭,但是卻來往著許多客人。老闆和老闆娘都非常得熱情,「我挑的品種都是我親自嘗過的,肯定甜!」爽氣的老闆做事風風火火的,兩三分鐘就搞定了1筆生意。「來這裡就是因為老闆人好」,這邊的鄰里都喜歡來這裡買水果。
關照整條街的空調師傅
10年前親手安的空調,親手拆下來
原本住在這條街的修空調師傅,搬走了。他正在為居民拆外牆上安裝的空調外機,這曾經是10年前他親手安裝上去的。「會賣掉或者丟掉吧,已經這麼舊了。」
還有這些舊里的回憶,再見了
有人拿著音響循環播放著:
「回收空調、電腦、電視機、打火機、舊手機、冰箱...」。
有人約著老友,一邊喝著茶,
一邊問「三缺一,來伐?」。
有人找到自己熟悉的師傅,「來做頭髮咧」,
好好捯飭了一番自己的造型。
有人在角落上演花草保衛戰,甚至動用了科技武器。
...
「最後記錄1次,老城廂的點點滴滴」
「5年前來過這裡,聽說這裡要搬遷了,想再來看看。」也有人,像我們一樣,專門為了留存回憶而來。我們遇到了1位帶著相機的老師傅,他也聽說這裡要搬遷的消息,恰好天氣好,便從浦東趕來見一見,搬遷前的老街。
「最後走1次,如果能慢點搬空就好了」
由於疫情原因,夢花街上都是綠色的圍欄,1家又1家的小店因為疫情或搬遷都已經關門了,街上似乎冷清了不少。不過只要還有熟悉的店、熟悉的朋友在,一切又仿佛沒有變,還是我們記憶中那條南市老街。
街頭到街尾——全長425米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
「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
聊一聊
你有沒有什麼關於夢花街的回憶,
歡迎來留言區進行分享~
圖片 / 東東 設計 / 湯湯
*文中圖片及文字為小分隊原創
盜用者雖遠必
1. 上海|台階上長滿了不能堂食的上海人
2.上海|在徐匯濱江報復性野餐
3.上海丨全部重新上架,專屬上海人的快樂來了
「微胖是最好的身材 」
- The End -
閱讀原文,上海去年排長隊的咖啡店,今年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