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堂姐凌晨打電話跟我哭訴外甥女的事。
聽完後我失眠了,心裏面五味雜陳。我是怎麼也沒想到,十六七歲還在念高中的孩子,比大人還要現實。
徵得堂姐和外甥女的同意後,我決定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希望我們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能少走一些彎路吧。
堂姐的女兒凌子打小是個學霸,自驅力超強,別的家長苦不堪言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她已經能自覺寫完各科作業,順便複習功課了。
從上小學一年級開始,凌子就是學習委員,成績從沒跌出過年級前三。
堂姐去給孩子開家長會,每次都挺不好意思的,因為各科老師重點表揚的學生都少不了凌子,而且往往是第一個被表揚的,惹得其他家長朝她投來羨慕嫉妒恨的眼神。
然後,老師讓她分享如何指導孩子學習的經驗,堂姐就更不好意思了,他們兩口子忙於工作,基本沒輔導過凌子功課。
他們給孩子報了課後班,孩子上完學,就送到課後班繼續鞏固學習成果。
所以,堂姐每次分享,都是一套詞:
「凌子這孩子特別懂事聽話,從小就知道只有好好學習,以後才不會跟她爸媽一樣庸庸碌碌。
我和她爸在學習上也幫不上什麼,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放學了直接把孩子往課後班一送,該複習複習,該預習預習。
晚上回家後差不多也是這樣。」
其他家長還能說啥,只能感嘆「這孩子天生是學習的料」「自家孩子要有凌子一半自覺該多好」。
一路學霸的凌子,順利進入了本市最好的高中,依舊是學習委員,年級前三。
但剛上高中不久,凌子出了狀況,她「戀愛」了。
堂姐兩口子的反應可能跟大家想的不太一樣,他們既沒有暴怒,也沒強行禁止。
堂姐原話是:「凌子再乖巧,也處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父母不能太強硬,你把她逆反心理激起來,不好好學習怎麼辦?這三年可是關鍵期!」
所以,他們先試探性地問了問男孩的情況,得知男孩是凌子的同桌,雖然不如凌子學習成績突出,但也是年級前五十。
兩個孩子相互喜歡的理由非常純粹——對方學習成績不差,能討論學習,還能聊到一起去。
堂姐觀察倆孩子一個月,女兒經常幫男孩分析試卷錯題,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男孩則分享一些自己讀過的書、運動時發生的趣事,有時也會跟女兒一起研究難題。
這哪是談戀愛,分明是組了個雙人學習交流小組。
也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懵懵懂懂,相處得多了就認為是在談戀愛,其實跟小孩過家家沒什麼兩樣。
但堂姐還是有些不放心,直到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女兒考了年級第二,男孩考了年級前四十,才徹底鬆了口氣。
變數發生在高二。
凌子的學校學習氛圍濃厚,孩子們都在暗暗較勁,比拼成績。
高一的時候,男孩跟凌子的名次差得比較多,凌子從沒把男孩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平時總會跟男孩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
但是,凌子逐漸發現,男孩好像把她當成了競爭對手,無論大考小考都要把凌子的卷子借過去仔細研究,有時還讓凌子給自己講解思路。
凌子問他:「這道題你不是做對了嗎?怎麼還問呢?」
男孩回答:「你的解題思路更清晰簡明,得跟你好好學學。」
男孩進步飛速,不知不覺之間,進入了年級前二十。
兩人升入高二後,一次數學小考,男孩跟凌子都得了滿分。凌子沒在意,還跟堂姐兩口子開玩笑,說自己挺適合當老師的。
可是,慢慢地,在一次次小考中,男孩的成績開始跟凌子不分上下,甚至偶爾會反超。
被一個跟自己差距這麼大的人趕超,是凌子從沒經歷過的,她開始有了危機感。
她問過男孩,怎麼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追上來的。
男孩也很坦誠:
「你是年級前三,學習方法比我好,解題思路比我清晰,學習進度比我超前。我的優勢在於,思維比你靈活,精力比你旺盛,書籍涉獵面比你廣。
這段時間我借鑑你的長處,保持我的優勢,成績自然就上來了。」
學霸都有好勝心,從此凌子學習更用功了。
據老師反映,倆孩子學習勁頭十足,經常下課了還在討論題目,讓他們出教室活動活動都不願意。
堂姐兩口子知道後特別高興,這正是他們想看到的,同時也慶幸當初沒「棒打鴛鴦」。
可沒想到,凌子的努力,沒得到想要的結果,反而進一步被男孩趕超。
她想不明白,自己所有時間都用來複習、預習、反覆刷題,男孩除了學習,還去做運動、打遊戲、讀課外書,怎麼還是拼不過呢?
凌子主動跟堂姐提出,自己需要全科補課,每科都請個家教。
孩子上進,家長不能拖後腿呀,堂姐咬咬牙,給孩子請了最好的老師。
誰能想到,隨後的期中考試,精神壓力過重的凌子考試發揮失常,成績跌出了年級前十,男孩超常發揮,考了年級第九。
這誰受得了,凌子心態直接崩了。
孩子回家哭得不能自已,完全失去了自信,堂姐兩口子怎麼安慰都沒用。
安慰到最後,堂姐火氣也上來了:「哭什麼哭,誰讓你被人反超的?我們勒緊褲腰帶給你找了最好的老師,你都拼不過人家,不好好反思反思,你還哭上了!你就是沒人家聰明!」
這話一出,凌子眼淚流得更凶了,大聲吼道:
「我不努力?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你們就給我補課,四年級學完整個小學課程,初一學完整個初中課程,高一學完整個高中課程。
是你們跟我說的,只要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學習,我就是最優秀的。可是跟人家真優秀的一比,我啥也不是。
你們知道嗎?
他初三之前都沒補過課,想玩啥就玩啥,喜歡啥就做啥。補課也是給自己補短板,不像我常年待在補課班裡。
他小學初中讀的名著、古文,還有英文原版小說,好多我連書名都沒聽過。
我只會背老師給畫重點的詩句,他整首詩都會背;我能把整本英語書背下來,可連原版《哈利波特》都啃不下來;我只會生搬老師教的解題思路,看見沒遇到過的題型就抓瞎……
我算什麼學霸,我啥也不是,就是個笑話!」
孩子說出這番話,讓堂姐兩口子既吃驚又失望。
吃驚是因為女兒心裡藏了這麼多事,失望是因為女兒心理竟如此脆弱,一點點壓力都承受不起。
堂姐以為,凌子發泄完情緒,就會重整旗鼓,補足自己學習上的短板。
可是,事情哪有這麼簡單。
凌子對考試產生了恐懼,看似恢復了正常的學習節奏,但一考試,就掌心出汗,大腦間歇性空白,明明手拿把攥的題,也做不出來。
小男友的成績一步一個腳印穩定上升,凌子則相反,一次比一次考得差,在期末考試中,居然跌出了年級前一百。
堂姐兩口子很著急,可除了找更好更有經驗的老師給凌子補課,也沒有其他的辦法。
雪上加霜的是,凌子的小男友跟她提出了分手。
理由簡單且現實:
「我以為我倆是同路人,能相互促進學習,但你跌出了年級前一百,整個人的學習狀態越來越不好。我覺得再跟你相處下去,會影響我學習狀態。
你知道我想考清華的,不能浪費一點兒時間,我們分手吧。」
青春期的少女,敏感脆弱,自尊心極強。
凌子當場同意了,但回家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痛哭,誰勸都沒用。
對凌子來說,男友的分手,不僅是對她過往成績的否定,也讓她覺得沒臉見人。
好在非常時期學校改在線上上課,讓孩子避免了跟同學相處的尷尬。
可孩子開始抗拒學習,一催她學習,不是頭疼,就是肚子疼。
好容易坐在書桌前學習了,也沒有了往日的沉著冷靜,做試卷被一道題卡住了就死磕,完全不管其他的題。
有次死磕一道題一小時也沒做出來,凌子把試卷都撕了。
堂姐剛開始還好言好語地勸,直接被凌子的抱怨堵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我就是個廢物,沒有補課老師,我什麼題都不會做!」
「都怨你們,我什麼愛好都沒有,什麼都不會,我就是個學習機器!」
「還考什麼清北,我大專都考不上,這輩子完了!」
更嚴重的是,後來學校複課,孩子堅決不去上學。
表姐兩口子心態也崩了,好好的孩子,怎麼就變成這樣了?
於是,第二天凌晨,我就接到了堂姐的電話。
堂姐邊哭邊說:
「我好好的孩子,從小到大品學兼優,竟然高二跟我擺爛!考不上好大學,以後能有什麼好出路?是不是我們平時太慣著了,一點點挫折都受不了?
還有她那個小男友,絕對不是個好東西!剛入學看凌子是年級前三,就套近乎,給自己找了個免費學霸家教。
自己成績趕上來,就覺得凌子沒用了。他怎麼有臉提分手?要不是他,凌子能不願意去上學?現在的小男孩,心機太重,太現實了……」
說真的,我代入堂姐的視角,自己的學霸女兒被打擊得一蹶不振,罪魁禍首不說幫忙,還落井下石,我也氣得牙根痒痒。
可我也知道,現在不是聲討男孩的時候,最迫在眉睫的,是如何讓凌子恢覆信心。
所以,等堂姐哭訴完,希望我勸勸凌子時,我答應了,同時也提醒堂姐,只靠家長勢單力薄,還是要找班主任幫忙的。
堂姐很快跟班主任溝通了情況,老師非常負責,當天就跟凌子通了視頻電話。
具體說了什麼堂姐不清楚,但跟老師聊完,凌子的狀態確實好了很多,起碼不排斥學習了。
我也找了一天去堂姐家看凌子。
一見我,孩子情緒有點激動,我拉著孩子走進她的房間,關上了門。
關上門的一瞬間,凌子哭了出來,哽咽地說:「小姨,我覺得我的人生是個笑話,沒有任何意義。我既不聰明又不優秀,你覺得呢?」
孩子的話,讓我心疼,但我也知道,普通安慰的話對她沒用。
我說:「是有那麼一點點。」
凌子沒想到我不按套路出牌,一時之間眼淚都不流了
我接著說:
「你在這個年紀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恰恰說明你開始真正思考自己的人生了,我能感受到你對自己人生是非常認真的。
你想想,在這之前,你爸媽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那時候你的人生並不真正屬於你自己。如今你主動尋找人生的方向,不是壞事。」
凌子聽我這麼說,贊同地點了點頭。
我問她:「你真的覺得自己不聰明、不優秀嗎?」
她猶豫了一下,又點了點頭。
我繼續說道:
「從前別人說你聰明、優秀,你就認為自己聰明、優秀。現在覺得自己不聰明、不優秀,我反倒覺得你比之前看事物更全面了,你看到了別人的優勢,意識到自己還有更多成長空間,也不是壞事。」
凌子看起來有些震動,逐漸跟我打開了話匣子。
她聊了很多,最後跟我說:
「小姨,其實我一點都不恨前男友,他有他的選擇。我只是一時之間,很難接受成績退步這個事,就是突然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了。我懂你說的意思,自己的場子得自己找回來,我再調整幾天就上學。」
凌子說到做到,調整了一周,去上學了。
幾天後,堂姐傳來了好消息。
聽班主任說,孩子又恢復到了剛上高中的狀態,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問題,跟同學討論習題的多種解法……
聽補課的老師說,孩子跟之前比更加主動了,以前是老師講什麼她聽什麼,最近變成她梳理出自己各科的長板短板,讓老師給自己查缺補漏……
可能唯一不同的是,凌子請求班主任給自己調換座位,她不想跟那個男孩當同桌了。
我私下問過她的想法,她是這麼說的:
「不恨是不恨,但他這麼現實,跟他坐在一起上課怪彆扭的。一想到那些事,我心裡還是不痛快,為了我的心理健康,還是調開吧。」
我倆會心一笑。
故事到這,算是有個比較圓滿的結局了。
可帶給我的衝擊是巨大的,因為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像凌子那樣重整旗鼓,回歸學校。
有的孩子從此放棄學習,有的孩子抑鬱成疾,還有的孩子走了絕路。
是現在的孩子太過脆弱了嗎?
我想不是的。
曾幾何時,我們這些父母的喜怒哀樂自動跟孩子的成績掛上了鉤。
堂姐曾多次提到,凌子從小讓她多麼驕傲,面對凌子的失利就讓她多麼糾結。
堂姐的一句疑惑讓我印象深刻:「從小到大什麼都不用她干,錢都花在她身上,好吃的都給她,被都不用她鋪,就差給她喂飯穿衣了,有啥事想不開呢?」
但她通過什麼想得開呢?
她唯一證明自己價值的方式,只有讓父母滿意的好成績,仿佛一台考試機器。
那她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在遭遇挫折時,又如何不崩潰呢?
我知道,會有父母說,現在社會都是這樣,處處都是競爭,不好好學習,以後選擇的機會就少,我們也沒辦法。
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勝並非是單一的成績得來的,而是有足夠強悍的綜合競爭能力。
這份能力,源自於穩定的人格,源自於足夠的內在力量,源自於被關注的內在感受,源自於對輸贏正確的認知。
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言:「童年的任務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內積累。一個人內在力量強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來才有可能處理好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在人生事物中獲得主動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