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訓練的兩隻老虎已經能野外捕食,離華南虎回歸野外還有多遠?

2022-08-08   動物速遞

原標題:廣東訓練的兩隻老虎已經能野外捕食,離華南虎回歸野外還有多遠?

華南虎的人工繁育及野化工作近期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廣東清遠長隆華南虎繁育野化基地的兩隻華南虎「大華」和「安安」,已經實現野外自主捕食了。

華南虎的野外消失是很多虎迷心中的痛,對此我們唯有寄希望於華南虎的野化工作上面。

實現種群擴繁和恢復野外生存技能,是實現華南虎重新回歸山林這一目標的重點,目前在人們的努力之下,全國已有200多隻人工繁育的華南虎了,在「世界老虎日」的時候又傳出了兩隻老虎實現野外自主捕食的消息,不免令人振奮。

華南虎到底滅絕了沒有?

關於華南虎,伴隨著它們經常一起出現的一個詞彙就是「野外滅絕」,這讓許多人搞不懂,既然滅絕了,為何中國還有200多隻呢?

其實「野外滅絕」和「滅絕」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指的是物種的瀕危等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1966年的時候制定出了一套簡單容易接受的等級劃分標準,在世界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後來經過不斷優化,最終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物種瀕危等級標準,共9個等級,分別是未評估、數據缺乏、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滅絕。

「野外滅絕」僅次於「滅絕」,顧名思義,表示物種已經在野外消失了,但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還存在一些個體,華南虎正是處於這個階段,物種並未消失。

而當物種到了「滅絕」這個等級的時候,就代表整個物種在世界上消失了,比如曾經的渡渡鳥、袋狼等,都是屬於已經滅絕了的物種。

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是顯著的,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之後,物種消失的速度也是空前的。在這之前,獸類基本上是8000年滅絕一種,鳥類大概是300年滅絕一種。

然而如今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魚類,四分之一的哺乳動物,五分之一的爬行動物,都面臨著滅絕的風險。

華南虎的野外消失過程

當下我國最主要的野生老虎是東北虎,但數量也僅有50多隻,如果時間往前推移半個多世紀,那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華南虎曾是我國分布範圍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老虎,其棲息地遍布大半個中國,也稱「中國虎」。

雖然從名字上看,這一老虎像是華南地區的特產,但實際上華中、華北、華東、西南、晉南等多數地區里,都生活著華南虎。它是典型的山地林棲物種,喜歡棲息在密林、灌木叢、山脊等環境下。

上個世紀50年代以前,雖然人們一直以來都有捕獵野生動物的習慣,但受限於狩獵工具原始,人口數量不高等原因,並未對老虎的種群發展產生太大的影響。

但是50年代過後,由於人口迅速增長,大量荒地被開墾,人類活動區域迅速擴張,野生動物生存空間被壓縮,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加劇,最終爆發了嚴重的「人虎」衝突。

其實不難理解,人類的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是巨大的,而老虎作為一種大型的食肉猛獸,對人類和牲畜的威脅,也要更大,這點在當年的亞洲獅身上就得到了很好地體現。

1907年,整個亞洲獅就只剩下13隻了,為了不讓這一物種消失,印度在1908年決定,將這13隻野生亞洲獅全部捕捉起來進行人工繁育,劃定吉爾森林為亞洲獅保護區,其核心地帶就是著名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

起初,吉爾森林保護區是有人類活動的,當時的原住民馬爾哈里族在這裡過著世代放牧的生活。人們飼養的牲畜不僅直接與野生食草動物競爭,而且也是亞洲獅的重要獵物,在亞洲獅飲食構成裡面,牲畜占比高達75%

1972年之後,印度禁止人類在吉爾森林保護區內的一切活動,馬爾哈里族遷出,在後來的短短十幾年時間裡,保護區內的野豬、鹿類等有蹄類動物數量,上漲了600%,而牲畜在亞洲獅飲食構成里的占比,也下降到了25%

由於華南虎數量多,而且會捕食牲畜、傷人,自然就成了矛盾的頂點。那個時候國內爆發了嚴重的虎患,比如單是湖南的耒陽縣,在1952年就有120多人死於虎口,咬死咬傷的牲畜更是不計其數。

在那個年代,也誕生了許多關於老虎的故事傳說,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百虎圍村事件」,其故事背景就是50年代末。華南虎最終被當成「害獸」而遭到大量捕殺,它們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

到了70年代初的時候,全國多地的華南虎已經消失了;而到了90年代,野外幾乎已經見不到華南虎了,據一些專家估計,在廣東、江西、福建等省份交界處的一些人跡罕見的區域裡,可能還存有極少量的個體。

任重道遠的華南虎野化工作

聽到「能野外自主捕食」這個消息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是不是華南虎已經可以野放了?事實上離這一目標還差得遠。

「大華」和「安安」雖然已經能夠在野外自主捕食,但人們選擇在野外放生的老虎絕對不會是它們,而是它們的子一代,或是子二代,甚至是子三代。這裡面涉及的情況比較複雜,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人們的安全

在世界上,並不乏野生動物食人的現象,針對食人獅、食人虎的研究發現,多數食人的獅子、老虎,都是老弱病殘的弱勢個體,它們無法捕食靈活的野生獵物,被趕至領地邊緣,而領地邊緣常常與人類活動區域存在交集,於是這些老虎便把目光放到了人類的身上。

當然,也有一些食人虎是健康的壯年個體,比如孫德爾本斯紅樹林,就是一個經常出現食人虎的地方。研究者發現,之所以這裡的健康虎會轉變為食人虎,主要原因就是當地的人經常進入紅樹林裡勞作,一來二去老虎對人的陌生感就消失了。

如果將從小到大與人類接觸的華南虎放到野外,毫無疑問是非常危險的,在面對靈活且速度快的野生有蹄類獵物時,誰也不敢保證它們會不會轉而捕食速度更慢,它們更熟悉的人類。

另外,華南虎在野外的消失,很大原因可以歸咎到「人虎」衝突上面。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目前在全球範圍內,都沒有很好的辦法。

如果野放之後的老虎,依舊與人類存在劇烈的衝突,那麼華南虎的厄運將會重來一次。選擇老虎的後代放歸山林,很大程度上能夠避免這些問題。

在野生環境下,新出生的小老虎會跟隨母虎生活2-3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就是它們向母虎學習生存技能的關鍵時期。

人們將一公一母的兩隻華南虎放到可控的自然環境下進行訓練,引導它們嘗試狩獵,使其逐步恢復野外生存能力,這樣在它們交配誕下小老虎之後,就有能力將自己的生存技能,傳授給它們的後代。

那些新出生的小老虎,由於沒有與人類有過接觸,所以對人很陌生,而陌生感會使它們本能地遠離人類。

短期目標是讓它們能夠在野外自主捕食、自主繁殖,離真正地將老虎放歸野外還需持續努力,畢竟野放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多,除了野化技術瓶頸之外,還有華南虎的遺傳基因研究、人文因素、環境因素等等。

華南虎的人工繁殖

我國的華南虎人工繁殖,最早可以追溯到1963年,此前人們在貴州清鎮捕獲到了一隻雄性華南虎,後來又在畢節捕獲了兩隻雌性華南虎,它們交配產下了兩隻後代。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華南虎人工飼養及繁殖技術,並且建立了華南虎家族譜系,截止到2010年的時候,國內就已經有16家動物園有能力自主繁殖華南虎了。對於現存華南虎繁育工作來說,它們最大的問題是近親繁殖,這無法避免

關於華南虎的人工繁育,很多網友提問為何不引進孟加拉虎或者東北虎與之交配,這樣近親繁殖、基因多樣性的問題就能完美地解決。

如果這樣做,的確能夠解決近親繁殖的問題,但試問一下,不同虎種雜交之後的後代,還能算是華南虎嗎?

一旦這樣做了,到最後可能會徹底破壞華南虎的基因,這一古老的虎種將會徹底成為歷史。關於這個問題,此前印度也面臨過,非純種的亞洲獅,並不受到保護。

華南虎真的有望回歸山林嗎?

關於這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華南虎真的有望回歸山林嗎?答案是肯定的,華南虎人工繁育野化工作,不都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嗎?如果毫無希望,那麼這些工作還有什麼意義呢?

目前而言,我國虎豹的棲息地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種群呈現了恢復的態勢,作為我國獨有的虎種,華南虎的重新回歸野外,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景象。

實現野外自主捕食,固然使野化工作前進了一大步,但同時也要認清現實,離華南虎真正的野放,還有一定距離。

放虎歸山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目前仍面臨三方面的難題:

首先是華南虎的棲息地問題,我國南方地區人口稠密、野生獵物資源不算豐富,環境難以承載大型食肉動物,不過這個問題並不算太難,隨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果的顯現,未來會得到解決。

其次就是偷獵盜獵問題,雖然華南虎已經受到法律很好地保護,但有利可圖,就會有鋌而走險,不敢保證會不會有人在巨額的利益驅使下,干出違法的勾當。

另外,一些針對野豬等動物所下的陷阱,也會誤傷老虎,比如在蘇門答臘島亞齊省的棕櫚油種植園附近,就曾有三隻蘇門答臘虎因誤踩野豬套而被勒死了。

最後就是人虎之間的矛盾,曾經的華南虎之所以會遭到大量捕殺,並非全都是出於商業目的,歸根結底是對人和牲畜產生了威脅,因為誰也不想在田間地頭勞作的時候,還要時刻提防著老虎的出現。

人與大型食肉猛獸之間的矛盾,在全球範圍內至今也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這一難題,也是華南虎野化工作所需要考慮到的。

讓華南虎重新回歸山林,是許多人的願望,但這個願望的實現並非是一蹴而就的,註定了是一個漫長而繁複的工作,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如今廣東清遠長隆華南虎繁育野化基地訓練的兩隻華南虎已經實現野外自主捕食,邁進了一大步,相信華南虎重現野外,也只是時間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