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要講科學

2024-10-31     中國日報網

任何觀點都是主觀的,除非得到事實的驗證。但文化如何傳播才是科學的?即使傳播內容和方法經過了科學論證,傳播者的主觀努力和傳播過程中的情感交流如何才是科學的?傳播效果如何才能科學界定?這些目前都是中華文化傳播的瓶頸問題。這些問題不必馬上解決,也可能無法解決,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者必須時刻關注這些問題,以這些問題作為一種約束,做相關工作時更謹慎,有參照,不主觀,不片面,儘量保持客觀、整體的工作態度,拒絕「非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堅持科學傳播,就要堅持鬥爭,克服妥協。文化交流不可能完全脫離意識形態之爭,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清,就會迴避文化交流過程中的政治鬥爭、價值觀之爭,害怕鬥爭,產生妥協。既怕鬥爭中取得勝利,更怕鬥爭中失敗,因為兩種結果都要經過鬥爭的過程,只要有鬥爭,就會打破妥協者安於現狀的心態,使他們不得不行動起來,哪怕只是裝裝樣子。為了不鬥爭,他們就會主張妥協,有時還利用崗位或權力的優勢,和稀泥,補爛牆,不正視問題。中國文化的和平觀不會和平落地,必須經過鬥爭,讓理解者愛,不理解者理解,這樣才能爭取到和平。「戰爭與和平」是辯證法,也是因果關係。

堅持科學傳播,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當前國際局勢複雜,中國形象世界塑造的環境有惡化趨向,在這種情況下,盲目樂觀或悲觀都毫無根據,越是複雜的事情越要客觀,只有客觀才能獲得根據,客觀本身就是最科學的根據。客觀才能正視問題:別人的問題和自己的問題;客觀才能理性而非感性地對待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獲得的成績;客觀才能立足現實著眼未來,進行科學的判斷和分析,沿著基本正確的方向推進;客觀才能允許「百花齊放」,允許各地結合本地的文化傳統和國際合作優勢,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只要不跑調,走正道,都是在講中國的故事,傳播中國的文化。這就是實事求是。

堅持科學傳播,就要堅持以變應變,因勢而變。改革開放以來,中文、中華文化、中國企業經過了一個快速國際化時期,因為長期的相對封閉,導致對外開放呈現井噴式現象,相對顯得擁擠,混亂,規模大,「運動戰」現象突出;雖然融入世界發展主流的願望強烈,長期積聚的發展潛力迅速爆發,但由於對國際環境不熟悉,中國式發展和合作模式在國外水土不服,「運動戰」導致出現的問題:一窩蜂,跟風,缺乏科學規劃、精細化程度不夠,一廂情願而非你情我願,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效益缺乏評估,氣勢大,氣度小,藍圖宏偉,線條不清,落點不准。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我們也必須「瞬息萬變」,及時運籌帷幄,改變「戰術」,變「運動戰」為「攻堅戰」:圍繞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難點問題,集中精力,重點解決,進而以一點帶一面,以「星火」成燎原之勢,始終掌握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

堅持科學傳播,就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我們自己的事,必須堅持自力更生,以艱苦奮鬥的精神做好,並取得最後的勝利。這個過程不是說不依靠外援,而是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外援身上。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責任,也是每一個華夏子孫的責任。華夏子孫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每一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都從某個特殊的角度代表了整體,只有人人都成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並自覺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傳播、生活傳播的局面,中華文化才會如春風化雨,如春華秋實,自然成長、收穫、繁衍。從這個角度講,只有中國人真正理解中國,才能把真實的中國告訴世界,才能真正會努力推動中國走進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13f2dcf44ac9748d6f06ce4ea86ca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