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班主任提醒:毀掉孩子的,往往是這三件不起眼的小事,要警惕

2020-03-12     軼工坊

有人說,孩子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看他們的父母就知道了,這句話很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他們是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行為對孩子產生著直接的和至深的影響。



關於家長言行對孩子的影響,筆者曾與一位有二十多年學生管理經驗的資深班主任交流過,他認為很多家長不重視正面引導孩子,總是以「愛」為藉口,做一些不體面或過於誇張的事情,而家長們覺得這些事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事,只是不足為奇的小事,對孩子的成長沒有負面影響。其實不然,相當多的「問題少年」就是因為受到家長做的一些小事的影響,慢慢偏離正常發展方向的。

資深班主任提醒:毀掉孩子的,往往是家長做的這三件不起眼的小事,要警惕,千萬別不當回事。

第一件小事:失約


有位年輕的媽媽,她孩子就讀一年級,由於班上的同學大多有電話手錶,就經常向媽媽索要。這位年輕的媽媽被問煩了,就隨口說一句:「過生日就給你買」,孩子聽到這句話就沒有再煩媽媽,安靜地等待著生日的到來。結果生日那天媽媽只準備了蛋糕和美食,沒有他日盼夜盼的電話手錶,他非常生氣,說媽媽不遵守約定,這位年輕的媽媽就在一旁解釋,說一年級玩電話手錶,耽誤學習,媽媽不給你買是為了你好,是愛你,是為你未來負責。同時她承諾等到二年級,一定買電話手錶。孩子委屈又呆呆地看著媽媽,一臉的不信任。

在媽媽看來,沒買電話手錶只是一件小事,然而在孩子看來,媽媽以愛為名失約,是對自己天大的傷害。這不僅導致孩子今後會懷疑媽媽說的每一句話,還間接讓孩子學會了失約這種行為。

家長的失約在孩子眼裡就是欺騙,當孩子長大後既騙父母又騙朋友時,家長應該自我反省一下:孩子欺騙別人的本事,是不是自己教的?

第二件小事:護短



客觀地講,父母護著孩子,是一種正常的親情反應,比如年幼的孩子不小心把別人家的花瓶打碎,家長通常會代替孩子向別人道歉,並主動給予賠償,把孩子的責任攬過來,等事情解決後,再找機會用平和的語氣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孩子明白自己所犯的錯誤。這就是一種保護孩子的方式,畢竟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還無法對自己的言行做出準確判斷,如果一做錯事就對他進行嚴厲的責罰,會讓孩子過分恐懼,也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但我們要把這種親情反應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能不講原則、不講規矩。而有些家長的做法已經遠遠超出護著孩子的範疇,變成了護短。

還是以孩子打碎花瓶為例,若孩子是中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認知能力,就要對他進行適當的批評,並要求他向別人道歉。可是部分家長,孩子都十幾歲了,當他把別人的東西搞壞,家長不僅不覺得孩子有錯,不向對方道歉和賠償,還覺得別人要求他們道歉並做出賠償是要求嚇到了自家孩子,對自己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這種毫無原則的護短就過分了。

家長的過分護短,會讓孩子變得不懂感恩、自私。如果孩子長大對自己特別冷血,請家長想想,小時候有沒有做過很多護短的事情。

第三件小事:放任



每位家長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愛是有限度的,對孩子無限度的愛就是放任。放任孩子會慣出一堆毛病,等孩子長大了,這些毛病就成了他們身上的「頑疾」,最終會把他們給毀了。

這位老班主任說了一個案例:一個平時在家是慣寶寶的初中生,他在小學的時候,只要說了要什麼禮物,父母絕對會予以滿足,然而到了初中後,他的胃口越來越大,經常提出很多過分的要求,如果此時父母不同意,他就會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推搡家人。父母長期生活在「隱暴力」的恐懼中。

由此可以看出,放任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為所欲為、攻擊性強,他們成人後更容易變得暴力和無節制,極有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淵。



一旦家長們做了以上三件被認為是不起眼的小事,就相當於在孩子內心種下了一個「不健康」的種子。如果父母們長期這麼做,那個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然後徹底毀了孩子。

所以說,父母不僅要懂得如何讓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也要懂得如何給孩子做表率: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與孩子溝通的方式。若父母無所顧忌、不辨善惡,孩子的人生觀就會錯亂。簡而言之,一位優秀的家長,一定也是一位優秀的人生導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xer0HABgx9BqZZIqx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