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與王蒙,都是中國的優秀作家,都有各自傑出的文學成就。只是兩人的生活經歷不同,對生活的感受不同,作品的內涵與主旨不同,同時批判的指向也不同,作品的深度也有所不同。如果說文學成就,在表現「政治生活」方面,王蒙有一定的成就和高度,但在人性的剖析與對現實的批判方面,莫言要遠勝王蒙。如果說王蒙的作品僅停留在對現實生活的某種批評上,而莫言的作品,其主旨在於對現實的批判,對人性的揭示,其站位與主旨就不同。
我與王蒙先生曾有過一次交集,是在23年前,我的一篇小說獲得中國作協《小說選刊》最佳中短篇獎,在頒獎時,王蒙先生是我的頒獎嘉賓,他親手將獎牌授予我。在頒獎之前,中國作協的一位領導也曾帶著我在會場拜訪過王蒙先生 。在此之前,我曾拜讀過王蒙先生不少的小說,當時印象比較深的有《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堅強的稀粥》等短篇小說。那個時期,王蒙的小說主要是以「意識流」為主要表現手法,在他的年紀的作家中,是非常罕見的。
王蒙與莫言的生活經歷完全不同。他祖籍是河北滄州南皮人,出生於北京,父親曾在北大任教,母親也是教師,他從小在北京讀書,後來在北京河北中學讀書時加入共青團,又進入中央團校學習,1950年畢業後進入北京某區團委工作。可以說他20歲之前的人生是非常順利的,沒有吃過什麼苦,也沒有經歷過什麼磨難。
1953年,19歲的王蒙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這是一部描寫和謳歌新時代,新生活的作品,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浪漫風格。王蒙由此開始了創作之路。
1956年,王蒙發表了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通過一位青年幹部對機關官僚作風不滿的故事,批評了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在當時幾乎沒有文學作品敢於批評黨的幹部的政治形勢下,這篇小說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據說毛澤東都親自看過這篇小說,還對王蒙這個小青年的勇氣給予了讚揚。但隨後這篇小說卻給王蒙帶來了厄運,徹底改變了王蒙的命運。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王蒙因這篇小說被錯劃為「右派分子」,被下放到北京郊區勞動改造。1963年,王蒙被下放到新疆伊犁地區的農村,在那裡工作生活了15年,直到1978年才調回北京作協工作。
此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文學界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思想開放,對現實的反思與批判進入高峰,出現了一大批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家和優秀作品,王蒙的創作也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發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說,其藝術手法也由傳統的現實主義轉向先鋒文學,其作品多運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
1986年,王蒙從中國作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的位置上,調任文化部長,開始了行政領導工作。1989年王蒙辭謝文化部長,回歸專業文學創作。出版和發表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作品,同時還有文論、隨筆、自傳、國學等方面的著作。
2015年,王蒙以80歲的高齡,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邊風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從19歲發表引起反響的長篇小說《青春萬歲》,到80歲獲得茅盾文學獎,王蒙先生一生共發表出版100多部文學作品,可以說是著作等身。2019年9月17日,王蒙先生獲得了「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
縱觀王蒙先生的創作生平,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一條與莫言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是完全不同的創作風格。他的前期作品,大量運用抒情筆法,謳歌青年一代愛黨,愛社會,愛幹部,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在新中國青春文學領域起了開闢性作用,具有標杆性旗幟風向標性質。中年時期的王蒙,在文學創作的手法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嫻熟地運用意識流等先鋒文學的創作手法,並且對生活與現實有了深刻反思與認知,發表了許多諷刺、批評性的小說作品。
晚年的王蒙又倡導作家學者化,掀起人文精神的探索與討論。他是一個豐富而又複雜的人,也是一位非常活躍的對生活抱有新奇感的作家,始終處於一種昂揚的創作激情之中,永不知疲倦,永遠不停止創新和探索。他一生的創作道路是風雨兼程,前行不止,他的作品有著令人著迷的通過文字透露出來的文學內涵和語言感受。他作品的主人公大都是知識分子,描寫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下,憂國憂民的使命感和理想主義情結。王蒙的作品一個重要特徵是,不管在怎樣的環境下,從不喪失理想,充滿浪漫情懷,有著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感。即使是批評與諷刺現實的作品,仍不失理想主義,沒有悲觀主義色彩。
這是他與莫言所不同的一個重要特點。也因為王蒙的生活道路不同,創作風格不同,加上他的身份特性,他的作品在對現實的批判上,缺少一定的力度,也缺少了一定的深度。就與王蒙的人一樣,其作品也透射著中庸、圓融、複雜。
莫言與王蒙的人生道路不同,他出身農民家庭,從小生活農村,生活在貧困與苦難之中,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草根階層,小學三年級就失學,童年在飢餓與苦難中度過,自小就在對命運的抗爭中生存,對時代的弊端,對底層生活的痛苦,對人生的磨難感受之深,對人生感悟、體驗之切,對人性的醜陋透視之真,是王蒙無法比擬的,也是王蒙根本沒有經歷的。所以莫言的作品有著大量的對生活,對現實的描繪,油畫一般逼真,電影一般真實,甚至讓人感覺到無法直視,壓抑得不能呼吸。對人性醜陋一面的揭示,也是毫不容情的,多稜鏡一般折射出人性和生活醜惡的一面。
莫言筆下的人物都是處於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一方面經歷著生活的苦難,一方面又以浪漫的方式,與命運抗爭著,盡最大的努力釋放著生命原始的本能,釋放著生命的活力,綻放著生命的美麗。莫言的小說中,每一個小人物身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他們與生活的奮力抗爭,在壓抑與苦難中,釋放著自己的生命活力,綻放生命的美麗之花。一面是寫實的極度的壓抑與扭曲,一面又是浪漫的抒情的抗爭與綻放,形成莫言獨特的藝術魅力。他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帶給讀者的震撼感受,帶給讀者的思索與反思,要比王蒙的作品真切的多,深刻的多。
這是莫言作品的藝術成功。
王蒙的作品在美學意義上,有著其獨特的審美意義,他中年時期的作品在諷刺與批評現實方面,有著寓言一般的藝術魅力,讀他的作品是一種輕喜劇形式的藝術享受。而莫言的作品在震撼力,在感受力,在深刻度方面,更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無法言狀的刻骨之感,是一種沉重而又浪漫的藝術享受。
若論文學成就,正應了一句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們不好輕易評判兩人藝術成就的高下,就我個人來說,我認為王蒙的藝術才華與學識更高,但囿於其身份與生活經歷的不同,限制了王蒙作品的深度與高度。莫言更開放的思維與無羈的思想,使其作品的文學性與藝術性更高一籌。
莫言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便是一種明證。
而王蒙據說也曾入圍諾獎提名,但最終沒能獲得這一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學大獎,也是失於其作品的深度與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