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上真的有「最安全座位」嗎?

2023-12-10   科普中國

原標題:飛機上真的有「最安全座位」嗎?

現在,越來越多的朋友選擇坐飛機出行了,但是咱們平時一直生活在踏實的大地上,被飛機這麼一大坨金屬捎上了天,難免會有點提心弔膽,加上飛機結構複雜難以弄明白,飛行員看上去也神神秘秘,各類社交媒體上一直流傳著很多關於民航的迷思和流言,今天是國際民航日,咱們就來將它們一一辨析一番,相信看完以後,你坐飛機就會安心許多。

飛機發動機失靈就必死無疑?

對於民航最常見的雙引擎飛機來說,即使一台發動機出故障,飛機還是能憑藉另一台發動機撐到備降機場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單發飛行確實十分兇險。發動機是個大傢伙,它在空中熄火的話,失去動力倒也罷了,它還轉而製造空氣阻力,造成雙側動力不對稱。

飛行員必須操縱飛機的操縱面,產生一個力矩,抵消這種不對稱,才能保持飛機平衡不打轉。因此,對發動機失效的處置,一直是飛行員訓練中必不可少的訓練科目,只有通過嚴格考核的飛行員才能執行航班任務。

如果發動機全部失效呢?就真的很絕望了。但是航空史上有過幾次奇蹟:1983 年 7 月 23 日,加拿大航空 143 號航班,因為地面在英制公制上計算昏頭,燃油沒加夠就起飛了,中途熄火,但機長是個資深滑翔機愛好者,硬是在空中滑翔了 17 分鐘,並在前起落架放不下來的情況下,把飛機成功迫降到附近吉姆利的一個廢棄機場。這架飛機拾掇拾掇又飛了 25 年才退役,還得了個愛稱「吉姆利滑翔機」。

這個紀錄直到 2001 年 8 月 24 日才被越洋航空 236 號航班打破,又是加拿大的(什麼),飛機在空中漏光了燃油,雙引擎熄火後,滑翔了 20 分鐘,落在了大西洋中的拉日什空軍基地。2009 年 1 月 15 日,紐約,全美航空 1549 號航班剛剛起飛就被一群加拿大黑雁(這算不算跟加拿大沾邊……)撞壞了雙側發動機,但機長冷靜果斷,成功地把飛機迫降到了哈德遜河。

那麼大的飛機

真的會怕幾隻小鳥嗎?

既然提起哈德遜河迫降,我們就要說說鳥擊事件了。飛機怕鳥,這是真的。但大家可能不理解,那麼大的飛機,那么小一隻鳥,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不該出事啊。但是一考慮速度,就不一樣了。

假如飛機以每秒 200 米的速度撞上一隻體重 200 克、身長 20 厘米的飛鳥(大致相當於比鴿子瘦小一圈),就算鳥速忽略不計,也能在那個撞擊點上瞬間產生 4 噸的衝擊力。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所以機場周邊有各種驅鳥設施,也特別提防風箏、氣球、無人機這些空中異物。

一台JT8D發動機在經歷鳥撞之後的損傷情況。來源:Wikipedia,攝影:Plenumchamber

飛機沒落在該落的機場

就是迫降嗎?

有時你會聽到有人打電話:「那啥,飛機迫降到南京了,現在杭州雷暴,等天氣好了再過去。」單聽前半句可能會嚇到電話那頭。不過,這裡其實是混淆了概念。

「迫降」指的是「強迫降落,降不了也要降」的危機處理,失敗了固然玩完,就算成功也可能有傷亡,比如起落架放不下來,或者要落的地方根本就沒有跑道。而由於天氣或者機場/航路臨時管制原因,飛機有時會降到目的地以外的機場,這個叫「備降」,沒有生命危險,在異常處理中算是個常規操作。

坐飛機不能祝一路順風

因為飛機不可以順風飛?

一個流傳已久的說法是,別的交通工具都可以說「一路順風」,唯獨乘飛機不行,因為飛機順風飛不起。但「一路逆風」顯然也不像個好聽的祝福詞,所以我們說「一路平安」。

實際上,起飛和降落確實逆風(風速要在安全範圍內)或者沒風更好,但是在巡航階段,你知道飛行員發現順風有多開心麼?起飛降落時的要點是迅速獲得抬升力,逆風飛行可以更方便獲得。而巡航時,飛機速度已經夠高,完全不用擔心升力了,這時只需要想怎麼跑得快,那就是順風跑得快了。

飛機相對於地面的速度就是風速和自身速度的疊加,順風飛行,就會省時省油(最終都是省錢)。所以設計航線時會綜合考慮,能借順風的時候優先借順風,有的航線看起來不是兩點一線,但實際上更快更省,就是因為風向。

大家可能要遲疑了,那以後該「一路順風」還是「一路平安」呢?其實沒關係!「一路平安」是個適用於任何交通工具的美好願望,至少不像最近幾年忽然流行的「端午安康」那麼煩人。如果實在糾結,乾脆說「巡航順風」吧!

飛機航線設計會儘量繞過大海

以規避不好的天氣?

說起航線設計,我們常常看到機上電視顯示的航線,特別偏好陸地,避著大海,比如飛東南亞那些,總想往越南方向貼一貼。這是因為海上天氣瞬息萬變,要躲著飛嗎?

其實,飛機巡航的高度在平流層,受低空天氣的影響很小。越洋航線這樣設計,是因為要考慮飛行風險,如果在航程中任何一點發生引擎故障,要讓飛機能夠靠著單發飛到一個備降機場。我們可以推知,能夠離岸多遠,這個自由度是和發動機的性能與可靠性有關的,科技越進步,航線就可以越直。事實上現在很多越洋航線,就是從大洋上空穿過去的(當然,並不一定是直線,見前文風向的影響)。

飛機應急門把手就在那兒露著

要是有人天上開門怎麼辦?

實際上,飛機應急門有一套鎖閉判定邏輯,防止在空中被人誤開。判定條件包括:多個登機門關好,任一發動機運行中,飛機有空速,等等。即使沒有這些保險措施,艙門設計為先往裡拉再向外推,而在高空,客艙壓力遠大於外部壓力,所以僅憑一個人的好奇誤觸,依然是打不開應急門的,再說還有空乘跟安全員看著呢。

飛機著陸越輕柔

說明飛行員水平越高?

著陸平穩當然很好,但是過於輕柔就有問題了。飛機落地太飄,就犧牲了減速距離,來不及剎車,而且,飛機的減速系統需要著陸時減震支柱壓縮觸發,如果著陸太輕柔,飛機自己都覺得還沒落地,就不會觸發減速板和剎車,此外還有跑道上有水時打滑的風險。所以,在著陸方面,民航講究「紮實接地」,既不能咣當砸在跑道上,也不能在跑道上打水漂。

飛機在高空會關閉引擎

所以乘客聽到的聲音就小了?

我們往往能留意到,飛機起飛後,過一段時間,忽然周邊就安靜下來了。這可不是因為飛機關閉了引擎,而是因為起飛和爬升需要最大的推力,到了平飛的巡航階段時,就不用太費力了。此外,飛機的襟翼也是個很大的噪聲源,它在起飛時是一定要放下來的,等飛機爬升到位後就會收起,這時乘客聽到的噪音也會降低。這可絕不是營銷號說的什麼飛機飛到高空就會關閉引擎來省油……

圖片來源:pixabay

起降過程中打開舷窗遮光板

是為了了解飛機飛行動向嗎?

飛機起飛降落時,空乘就會提醒大家系好安全帶、調直座椅靠背、收起小桌板、靠窗的乘客請打開遮光板。這些都是安全措施的一部分,萬一出了事故,通暢的座位間距可以助人疏散,打開遮光板的舷窗可以便於觀察外界:是否有火?從這裡逃生是否安全?當然,打開遮光板也挺滿足起降時的觀光需要的,但這只是個良性的副作用。

不過要注意,有些機場是軍民合用機場或者周圍有軍事重地,起降時會要求關閉遮光板。這時千萬不要拿上面的道理和空乘辯論,否則一會兒可能就得跟安全人員好好聊聊了……

機翼上為什麼長著很多刺?

這些刺的名字叫「放電刷」,是用來釋放機身電荷的。所謂飛行,就是和空氣摩擦,摩擦就會起靜電。如果積累過多,靜電電荷就會包裹機身外殼,干擾通信信號和導航系統。物理學上有個規律叫做「尖端放電」,曲率大的尖端附近的絕緣介質更易擊穿,產生電暈放電現象。放電刷就是利用尖端放電原理,把機身靜電通過這些尖刺釋放出去。

安全乘坐飛機竅門都是真的麼?

存在最安全座位嗎?

乘飛機時,最靠譜的安全秘籍,其實就是我們懶得看懶得聽的《安全須知》,那都是自飛機民用以來成百上千條命換來的經驗之談,字字千鈞……所以如果你還沒認真聽過,真的建議下次好好學習一下。

至於坐在哪裡最安全,我們想推薦加拿大(又來了!)的一部系列空難調查紀錄片《空中浩劫》,看完之後,可能會有兩個感想:一是飛機設計製造和航空安全制度,一直在踏著前人的鮮血漸漸進步完善,儘管一出事就是大事,但飛機現在確實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二是雖然每起事故都事出有因,但整體看來,飛行事故的隨機性還是太強,並且,飛機越可靠,制度越完善,事故的隨機性就越強。不論坐在哪裡,都可能被一款仿佛針對你的空難無差別地幹掉。所以,「最安全座位」恐怕只能適用於具體到類型的事故,而飛機會不會出事,萬一出事會安排哪些座位倖存,就真不好說了。

不過,如果僅從數據來看,遠離飛機運行方向且也是黑匣子安置處的機尾,空難統計中,坐在這個位置的人,存活下來的可能性會稍微高上那麼一丟丟(至於能不能推而廣之就天知道了),但這裡的噪音也相當大。如果我們每次乘飛機都選後排座位,放棄安穩睡覺的幸福,去等待一輩子也碰不上一回的事故,想想也真有點不划算呢。

策劃製作

作者|曲炯 科普作者

策劃|丁崝

責編丨丁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