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視劇,一般必須配著國產廣告服用才對。金融P2P的廣告,永遠不會投放給《黑鏡》、《權力的遊戲》和《紙牌屋》。
同樣道理,年度熱劇一哥《大秦賦》轉化最好的廣告,應該還是小額貸。穿越迷、兵王粉、贅婿狂……們的品味越來越低,胃口越來越好,短視頻平台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獸慾,非秦始皇這劑猛藥不可。
文丨孫旭陽
排版丨卡埃羅
在中國傳統史書中,最暴虐的君主不是秦始皇,桀紂永遠會排在他的前面。儘管這貨據說弄死了當年六成的中國人,但秦朝記錄比桀紂精確完備得多,歷代又都把老百姓當牛羊使喚,大行秦政,如若責秦太甚,很容易被有關部門認為是在影射當下。而鞭屍傳說中的桀紂,則安全得多。
同樣,歷代誇讚聖上,也都直追堯舜而少比附唐宗宋祖,髒唐亂宋留下的史實太多,稍微有點腦子的今上是不會趟渾水的。於是,遙遠的堯舜便是完美的偶像。
當然,堯舜的歷史也經不起審視。只不過中國人實在需要幾個完全沒黑點的統治者,連三皇五帝這些半神半鬼的玩意兒都給徵用了,堯舜就將就著敬愛吧。
這一路下來,連秦始皇都淪為萬民的慈父、不二的明君,也著實沒啥奇怪的。
一個典型的中國人,骨子裡大抵只有利害的盤算,而沒有是非的分野。誰贏他們跟誰,誰是統治者他們說誰好,統治者說誰好,他們就跟著說誰好。統治者嚴厲譴責誰,誰就跟他們有殺父奪妻之恨。
梁啟超說,「中國數千年歷史,流血之歷史也,其人才,殺人之人才也。」中國人(不是所有,但異類微可不計)所謂的政治觀點,不是對「殺人之人才」的讚頌,就是為「殺人之人才」辯護。
《大秦賦》的另一面,轉死於溝壑,橫死於刀兵的小人物,多少都有點可殺之罪。倘若實在沒有罪錯可以示眾,那麼也有無數的理由可以超度他們:
兩千多年前的事兒了,不能以今天的標準來衡量吧;
統一肯定有戰爭,戰爭肯定要死人;
人口不定期大量減少,是自然和社會調節的結果。古代生產力落後,生態承載力很有限,張三全家不死,李四就得死全家;
戰國時代的人,反正都活不到21世紀。關心他們作甚,能當飯吃嗎?
秦始皇必須殺人,要不別人就會殺他;
大人物總要殺人,你能舉出哪個開國之君沒殺過人?
秦始皇就是再多殺五倍人,人家也是成功人士,你牛你咋不稱帝呢?
你要是秦始皇,會比他做得更好?
秦人賦稅徭役負擔太重,美國人的稅負就輕嗎?為什麼你不罵華盛頓?
……
要跟一個典型的中國人辯論,你還沒開口,就已經輸掉。
我之所以一反常態,也來說幾句《大秦賦》,是隱約感到,連秦始皇都可以洗白,這片土地上的無權者以後再遭遇什麼,都不會再有人說不。
大帝國和大皇帝,總會讓一些屁民莫名其妙地榮耀。為刀兵唱讚歌的人,自己卻祖宗十八代都被這刀兵鎮著。
批判性地復盤歷史,努力在今生今世,讓我們眼前活生生的肉身和靈魂,免於先人的饑寒和虐政,才更靠譜一些。
明白這些道理,做楚國人還是秦國人,春秋戰國時東亞大陸上這片疆土能否統一,都不值一提。
御用考古學家會告訴你,有一尊久遠的青銅器上最早銘刻「中國」二字。你得知道,為了這尊青銅器,有無數奴民流汗流血,丟掉性命。
陪葬這些青銅器的,還會有成坑成坑的人牲——像牲口一樣殉葬的人類。
秦始皇的最大功績,被認為是統一,教科書試圖讓我們相信,春秋戰國各諸侯國都屬於「中國」。這實在有點荒唐。二戰如果軸心國倘若勝利的話,教科書一定也會這麼寫:
在南京被「間接傷害」的人,奧斯維辛里被「人道處理」的人,以及傷害處理他們的人,都是同一個大聯盟下的人。他們的死,是歷史的誤會,也是歷史的必然。
視人類如草芥者,就應該被草芥般對待。「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秦人的後人,就只配這麼賤?
後人哀之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