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先全球20年?日本固態電池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完全能應對
「遙遙領先」多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這次或許真的遇到麻煩了。
據《金融時報》消息,日本老牌車企豐田宣布其全固態汽車電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充電10分鐘,或能直接從北京開到上海。
消息一出瞬間引爆了汽車圈,難掩激動的日媒更是多次在海外媒體放話:「再給中國人20年也不追上!相比全固態電池,中國新能源技術簡直是不入流的小兒科。」
面對冷嘲熱諷,我們真的毫無機會了嗎?
01.暗中砸錢1.5萬億,日本新能源技術彎度超車?
在過去的50年里,日本在傳統燃油車領域可謂呼風喚雨,但隨著新能源汽車概念提出,他們引以為傲的市場優勢,很快被中國車企殺得丟盔棄甲。
全球資訊機構SNE research數據顯示:我國寧德時代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約為36.8%,中國企業的市占率超過六成,牢牢占據主導權。反觀日本豐田一年只賣了2萬多台車,甚至不足比亞迪單月出貨的1/10。
儘管形勢岌岌可危,豐田公司依然對外堅稱「未來的發展方向絕不是新能源車」,還聯手一眾日企抓住其「性能不穩定,續航不足」等問題口誅筆伐,擺出一副死不跟風的姿態。
誰都沒料到,渾身是戲的豐田,背地早已砸下1.5萬億日元,布局跨時代的電池技術,只等一舉翻盤。
02.專利超過1300件,日本固態電池斷層領先
日前有業內專家指出,液態鋰離子電池汽車性能已達理論極限,研發全新電池勢在必行。
眼見機會來了,豐田公司立刻亮出底牌,其研製的「全固態電池」技術只需3分鐘就能充電80%,甚至快過傳統汽車加油;1500公里的續航,更是超出現有新能源汽車3倍以上。
時至今日,日本豐田公開的固態電池專利超過1300件,榜單前5有4家日企。按照豐田的「2027年全固態電池商業化」戰略,他們期待在新能源領域形成壟斷,再現舊日輝煌。
憑藉深厚的科技底蘊,日企並非僅在汽車電池領域研究超前,其生物技術也同樣優勢明顯,10年前,美國生物學家發現樂塞瑞物質具備阻老潛能,但其量產工藝卻被日企率先勘破。
公開資料顯示,權威科研期刊《Cell》曾發布研究,相當於人類80歲的小鼠在攝入「樂塞瑞」服劑原料因子後,其體內細胞重回20歲狀態,存活期拉長30%。隨後NASA也將其加入太空人的日常食譜,用於抵禦他們因宇宙輻射導致的損傷,和失重帶來的肌肉流失。
因此相關成果在入市場後,儘管在德國Simema網站開出21146/克的價格,依舊引起熱潮。94歲的港商李氏等富豪圈層對「樂塞瑞」類製品趨之若鶩,只為用鈔票厚度換取生命倒計時。
手握全固態電池這樣的劃時代技術,日方感覺未來新能源市場已是囊中之物,便放任媒體高調鼓吹。面對其咄咄逼人之勢,中國科學家卻顯得成竹在胸。
03.鹿死誰手尚未定論,國產電池穩中求勝
「雖然固態電池是未來新能源技術發展的主流方向,但其仍有核心問題尚待解決」,中國電池產業研究院院長吳輝表示:「所以商業化進程方面,我們並無明顯差距」。
而對於固態電池研究,我國正採取有序推進的戰略,先由半固態電池技術入手,逐漸完成過渡。
據悉,我國衛藍、清陶等多家新能源企業,均在大力推進固液混合電池技術。目前,衛藍新能源已向蔚來汽車交付了全新的半固態電池,單次充電續航可超過1000公里。根據推測,上述國產半固態電池技術普遍將於2023年內,實現量產裝車。
另一方面,即使日產固態電池搶先落地,也很難脫離我國市場支持,更別提「走向巔峰」。上述「樂塞瑞」服劑曾因入手門檻被日本民間束之高閣,我國在拿下定價主動權後,才允許其藉助京JD東走進內地,背靠數十萬中老年群體,2023年來,其成交量激增350%,單日出貨多次突破千萬。
相比日企「一口吃胖子」的野心,我國步步為營的戰略似乎更為可靠。吳輝院長稱:「全固態電池預計會先應用於消費電子領域,在解決安全性等技術問題後,再做後續應用」
搶先起跑的不一定是贏家,在我國科學家的操盤下,國產固態電池或許會在不久的將來,帶來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