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害怕」,父母此時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深遠

2023-12-20     老張育兒

原標題:「媽媽,我害怕」,父母此時的態度,對孩子影響深遠

當孩子碰到事情,只會說「我害怕」的時候,父母會是怎樣的態度呢?

@欣然媽媽:別的小朋友都可以做,為什麼你不可以呢?你要勇敢起來,不然都被其他小朋友超越了,你就成了墊底的那個!

@籽籽媽媽:簡單的三個字,卻覺得特別心疼和擔憂。孩子怎麼會害怕呢?明明,她還是什麼都不懂的年紀。

@齊齊媽媽: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會害怕呢!不過後來,媽媽選擇了相信自己,然後就不再害怕了!

面對孩子的「害怕」,媽媽們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人無法接受,覺得害怕代表著怯懦,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有人坦然接受,並且不斷鼓勵,希望孩子能慢慢變得勇敢。

想說的是:媽媽們不同的態度,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要麼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怯自卑,要麼會讓孩子徹底走出恐懼心理……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之所以在無知的年紀就說「害怕」,相信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要麼是父母的教育,要麼是家庭環境,要麼是周圍人的聲音……

孩子總是「我害怕」,多半是這些原因

1、缺乏安全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肯定需要一個穩定、安全的環境,這樣才能建立更多信任感和安全感。

若是父母的關注度不夠,經常批評或者忽視孩子;再或者,家裡總是不斷爭吵,那孩子肯定很難有安全感,一直都處在害怕的情緒中。

2、生活環境變化

突然之間換了一個環境,而父母又沒有及時疏導,對孩子心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面對陌生的環境,孩子多少會有些不適應……

這份不適應感,到最後就會演變成「害怕」或者「恐懼」心理。說到底,還是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護。

3、社交能力不足

成長途中,孩子會遇到很多人。這個時候,就會考驗孩子的社交能力,擅長社交的話,就會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

而那些不擅長社交的孩子,他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跟別人交往。慢慢的,會從害怕社交演變成害怕所有的事情。

4、過度保護

總有一些父母,以保護孩子的名義,限制他們做很多事情。可能在這些父母心中,限制是為了保護孩子。

可實際上,限制確是早早折斷了孩子的翅膀,讓他們成為溫室里的花朵,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去做很多事情。

聰明的父母,都是這樣處理孩子的害怕情緒

首先:理解孩子的恐懼和害怕

對於小孩子而言,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覺得害怕或恐懼,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一種情緒。

身為父母,肯定要先理解孩子的情緒,這一點很重要。若是連父母都不理解自己的害怕,那孩子該有多難過啊?

認真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們為何害怕。很多事情,說不定說出來之後,就沒有那麼害怕了。退一萬步講,父母深入了解之後,也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幫助。

其次: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

聽到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不要覺得詫異,更不要表現出心疼、緊張,或者憤怒的情緒,而是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

告訴孩子:沒關係,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時候!當你戰勝心理的害怕,就會成為最勇敢的人!

試著鼓勵孩子,讓他踏出第一步。都說萬事開頭難,只要最難的一步做了,接下來就會變得順利很多。相信父母的鼓勵,會給孩子更多動力,讓他們不再畏懼。

最後: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之所以會害怕,跟他缺乏自信心,有很大關係。父母眼下的重點,就是充重新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陪伴,多去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心理活動。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多一些安全感,有助於他們變得自信。

再有就是,多去鼓勵孩子做之前不敢去做的事情。不論是鼓勵他們社交,還是鼓勵他們運動,或者挑戰自己,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把「你怎麼這麼膽小」換成「沒關係,你可以再試一次」。大多數害怕的孩子都很敏感,而父母態度的轉換,會讓敏感的他們感受到溫暖,從而感受到更多力量。

尤其是在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父母要緊緊的站在他們身後,陪著孩子一起去面對。父母的舉動,會讓孩子變得安心,說不定會慢慢變得勇敢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34d2cc2b0ae8befd5e7c60e62f138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