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同事張姐的女兒剛上5年級,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一直是張姐的驕傲。可是最近,談起自己的女兒,張姐卻是連連搖頭。
原來她在給女兒收拾房間時,居然翻出了女兒和男生緊挨的合影照片,聯想到女兒最近的表現:經常有男同學來家裡找女兒,一旦有男生打來電話,女兒的表情也有些不自然。
「女兒不會早戀吧?」面對張姐的質問,女兒不僅不承認,反而埋怨媽媽侵犯自己的隱私,張姐一怒之下,禁止女兒和該男生交往,誰知一向乖巧的女兒竟然和母親大吵一架。
「我一直擔心孩子早戀影響學習,偏偏想什麼來什麼。」張姐無比懊惱地說。
黃磊曾說過,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異性之間的相互吸引是人之本能,大人要做的不是遏制,而是正確地引導。
父母之所以擔心,是因為害怕影響孩子學習,更害怕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常言道「堵不如疏」。
情感萌芽是孩子必經的成長過程,異性之間的交往對孩子有許多益處,我們既不能對孩子談「情」色變,更不能扣上「早戀」的帽子,動輒批評、呵斥。
父母只有正確引導,讓孩子遵循異性交往的規則,才能化解很多煩惱、危機,使孩子順順利利度過青春期。
02
正確面對孩子的情感萌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利文說:「人際關係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源泉。」
而人際關係從何而來,就是從人與人的相處交往中而來。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和同性的交往較多,而到了高年級,孩子們把交往的對象由同性慢慢向異性轉移。
隨著孩子的情感萌芽,這是一種心理需要,能讓孩子體會到與同性交往完全不同的感受。
異性的交往和友誼,有助於孩子個性的全面發展。
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際觀察發現:
青春期交往範圍廣泛、既有同性知己又有異性朋友的人,比那些朋友少,或只有同性朋友的人,個性發展更完善,情緒波動小,情感豐富,自制力較強,心理健康水平較高,容易形成積極樂觀、開朗豁達的性格。
學會與異性相處,是人生的重要功課。
男孩女孩子總會長大,成為別人的丈夫、妻子。我們不能等到孩子上大學了、或者畢業工作後,對孩子說:「你要去找男(女)朋友啦」。
到那個時候,父母會發現,孩子會因為沒有異性相處的經驗,而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伴侶。
關於男孩女孩的交往,父母存在很大的誤區:我們太早用了成人戀愛的視角去看待孩子們的交往。
心理學研究發現: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的嚮往,大部分並不是表現為對愛的渴望,而主要是求得心理和情緒上的接近。
有專家把「早戀」改成了「早練」,認為男孩女孩在相處的過程中,能去了解另外一半世界,去學習更好地相處,在相處的過程中獲得自身價值的肯定。
所以,父母一定要認識到,青春期的孩子,產生異性交往的需求是十分正常的事,這意味著孩子開始長大,父母必須學著接納孩子的變化。
03
在青春期異性交往方面,父母除了擔心孩子的學業,還會擔心孩子的安全,譬如:擔心孩子不懂得自我保護,孩子的異性朋友是否可靠等。
尤其是女孩的父母,更擔心孩子吃虧和人生安全。
面對各種憂慮,父母其實可以這樣做:
1. 保持平常心,制定關於交往的家庭規則
父母越能輕鬆地跟子女談論有關異性的事情,就越可能幫助子女順利度過青春發育的階段。
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關於異性交往的家庭規則,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於交往的指導。
規則的內容應該儘可能具體可操作,譬如:
關於時間,最晚幾點回家。
關於地點,哪些地方不能去,如網吧、酒吧等娛樂場所,還有異性的單身宿舍等;儘量避免和異性單獨接觸。可以去如電影院、公園和圖書館等公共場所。
關於行為,可以一起學習、做作業,但是不能在外留宿,單獨在家時不允許異性同伴來訪等,這些都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協商制定。
最後,關於飲食和著裝,交往對象是校友還是陌生的網友,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達成協議,孩子是否需要告知父母,徵得父母的同意等,都需要討論制定規則。
要讓孩子感知到,規則的制定不是為了控制和約束。制定的過程本身,就是父母通過跟孩子討論規則,一步步指導孩子的交往。
2. 鼓勵孩子廣泛交友,儘量避免個別接觸
鼓勵孩子廣泛結交朋友,在人多的場合,孩子就可能不會那麼緊張和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達自己,這有助於培養孩子以平常心與異性相處。
另外,在群體活動中,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生日時,鼓勵孩子邀請男女同學來參加聚會,孩子更有機會了解和接觸不同的異性。這對於內斂害羞的孩子來說,是良好的契機。
儘量讓孩子避免單獨和異性接觸,如果有異性向孩子表白愛意,告訴孩子,被人喜歡是一種榮幸,但是不要過分誇大或沾沾自喜,拒絕別人時態度要堅決,但是要注意分寸,儘量不傷害對方的自尊。
假如遇到糾纏不休甚至威逼誘嚇的異性,告訴孩子一定要及時請家長、老師幫助處理。
3. 要學會甄別孩子間的異性交往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愛」是一種能力,包含關心、責任、尊重和了解。
鄰居家的女孩上高中的時候,有個關係非常好的男同學。兩人的家相隔不遠,幾乎每天都一起去上學,一起放學。
班主任不止一次告訴女孩的媽媽,提防女兒早戀,但女孩媽媽從來沒有和女兒談過早戀的事情。
女孩的媽媽不是不擔心,實際上她和每個家長一樣,都非常擔心女兒早戀,但是她通過仔細觀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首先,她相信孩子的道德沒有問題。其次,孩子的學習狀態很好,成績沒有下滑,如果是早戀,一定會影響學習。
再次,兩個孩子交往非常自然,沒有什麼刻意的地方,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每次男孩送女兒回來,女孩的母親都會在小區門前真誠地感謝他,男孩子則會禮貌地向她道別。
最後兩個孩子都考取了很好的學校,如果做家長的盲目猜疑,很可能出現截然相反的結局。
4. 不要粗暴處理孩子的情感問題
當我們發現孩子情感異常的時候,不應該一時衝動,批鬥孩子的情感;而是給孩子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
知乎上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媽媽無意中發現了女兒網購了一套情侶衫,於是第二天,媽媽和爸爸也穿上了情侶衫。
女兒驚呼情侶衫真漂亮,媽媽則藉此告訴女兒,什麼人才可以穿情侶衫,但是對女兒網購的事隻字未提。
兩個星期後,女兒告訴了媽媽一個秘密,原來女孩收到了男孩送的情侶表,那套情侶衫就是買來回贈的。
媽媽聽後,主動讓女孩約男孩一起吃飯,席間,媽媽趁機告訴男孩:「你的手錶很漂亮,我的女兒把它送給了我,阿姨知道你喜歡足球,給你買了一個,希望你也喜歡。」
懂事的孩子瞬間明白了大人的良苦用心,一場已經萌芽的早戀,被聰明的媽媽用智慧化解了。
如果媽媽當初做法粗暴,事情很可能就會朝著無法預期的方向發展。
網友說,很多年後,回憶當初,依然很感謝媽媽的理解和睿智。
孩子與異性交往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探索和學習,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不知道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係。
此時,父母除了及時關注以外,還要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
當孩子遇到困擾時,如果父母能夠接納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願意跟父母討論、求助、親子之間溝通順暢,對於指導青春期異性的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事。
家長是孩子心靈的按摩師,不僅要發揮良好的言傳身教的作用,還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相信有了父母的睿智和包容,一定能收穫一個成熟、懂事、知性的孩子。
本文原創首發於公眾號:畫荻教子(hoedu03),轉載授權請聯繫後台。